有媽媽說,每次看到兒子做事磨磨蹭蹭時,能感覺到心里的怒火在慢慢躥出來。
真想大吼幾聲,問他為什么要這么慢,難道就不能快一點?
可吼了之后,就會聽到哭聲,那就更惱火了。
之前還只是不耐煩,聽到哭聲后,更不好受,感覺自己的情緒會馬上失控。
如果失控了,肯定會傷害到孩子,自己也會覺得內疚。
在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很多次,看到我的兒子小小魚在我面前哭鬧時,我心里也會涌起怒氣,就好像看到小時候大哭的那個自己。
我不喜歡這種感受,心里想讓他趕緊停下。
當然,理智會告訴我,孩子有哭的權利,讓他發泄自己的情緒。
看到他磨蹭地脫衣服去洗澡,離睡覺的時間越來越近,我也忍不住催促一番,語氣嚴厲,跟他說不要浪費時間。
我這樣的情緒,是出于關心孩子的睡眠時間不夠,還是因為我自己很反感時間的浪費呢?
當了解心理學的一些知識后,會發現:
我們總是對孩子不耐煩,不僅僅是脾氣修養的問題,還跟每個大人的心理狀態有關。
當你看到磨蹭的孩子,想發脾氣時,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會這樣?
為什么孩子的哭聲會讓自己慌亂不安、焦慮,讓自己好像被“莫名其妙的情緒”控制了?
為什么孩子有的行為會讓你特別敏感在意?
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提出:
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常常在三種狀態下變化,即父母、孩童以及成人。
父母自我狀態: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為內化而來的,是一大堆裝在腦子里生命早期獲得的經驗,包括“必須”、“應該”,父母自我狀態是“權威的”“教誨的”。
孩童自我狀態:常常是情緒化的、沖動的,自發的,憑感覺做事。
成人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是“有邏輯”、“理智的”,所做的決定建立在數據的收集和客觀分析之上,不受“父母狀態”和“孩童狀態”的干擾。
當孩哭鬧時,為什么會這么容易就激發父母的不耐煩甚至是情緒崩潰?
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是大人陷入了“孩童自我狀態”,就好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那個在父母面前哭泣著,無助而恐懼的孩子。
這種復雜的情感會引起情緒的波動,讓人暫時忘記了自己是父母,而已經化身為一個孩童,一個沖動、憤怒、情緒化的孩童。
他有著大人的身體,帶著父母的身份,隨意地對孩子吼叫、打罵著。
我們常常說陪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其實就是這樣的心理成長過程,讓自己盡量保持著成人自我狀態,理性的處理這些問題。
當然,也不是說孩童自我狀態就一定是不好的。
因為孩童更懂孩子的需求,也愿意更直接、更感性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情。
所以,對孩子不耐煩時,一定要看看自己的自我狀態。
當然,更需要的是耐心。
如果多一份耐心,很多事情就會變一個樣子。
比如,我們可以怎么回應孩子的情緒和需求?
前幾天,在小區對面的廣場上。
一個小男孩蹲在地上哭著,他的面前是一個掛滿氫氣球的貨架,形形色色的氣球有奧特曼、動物等圖案。
而他的媽媽提著菜,頭也不回地朝回家的方向走去。
小男孩一邊哭著,一邊扭頭看媽媽。
最后,媽媽還是氣沖沖地折回了,什么也沒說,拉著孩子就走。
孩子坐在地上想買,就一直耗在那里。
孩子要買,你不想買,怎么做呢?
很多父母會說,我選擇頭也不回地走掉,讓孩子自己跟上來——其實是讓孩子讓步,順從父母的意愿。
這樣的父母會覺得自己這樣做,能讓孩子更聽話。
因為可以表達了自己堅定的態度,不會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
但是,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比如耐心一點,告訴他為什么不買的原因。
是家里太多了,還是這個充氣玩具不安全?
當孩子堅持著,站在那一動不動,或者直接坐地上哭鬧。
怎么辦?
難道就妥協嗎?
如果已經明確告知了孩子為什么,而他卻想著用這樣的方式想讓父母屈服的話。
可以選擇拒絕,但可以站在不遠的地方,看著他,這遠比頭也不回地走掉好。
因為面對小的孩子,你走了也不會放心,還是會折回照看。
這跟你選擇頭也不回花的時間一樣。
在不遠的地方看著他,讓他把不滿的情緒發泄出來。
然后再給予安慰,轉移注意力,這時孩子發現這個法子沒用,也就不會再鬧下去。
結果看上去是一樣的,沒給孩子買。
可孩子的感受會很不一樣:
一種是被忽視的需求和情緒,另一種是被尊重的溝通。
而父母自己的感受也會不同:
一種是氣呼呼地責備,而另一種是平和地養育。
其實,我們并不是從來沒有耐心,而是被焦慮著急取代了。
很多時候不想聽孩子的解釋,覺得那是找借口;
也不想去尊重他們的堅持,覺得那是鉆牛角尖。
有時孩子找你玩那些“無聊”的游戲,也是不耐煩地推開他們。
有爸媽會說,剛開始不是這樣的啊!
比如孩子小的時候,如果一件事沒做好。
父母會耐著性子說,“來,寶貝,我們再來一次!”
更多的是鼓勵的語氣。
而孩子大一些,就會催著:“怎么總是這么慢啊!”
帶著責備的語氣。
當孩子學走路時,也會耐心地說
“不要急,寶寶,慢慢過來,媽媽等你!”
孩子大些時,如果學科測試沒過關,會很生氣地責備:“為什么又是你,你們班同學都過關了。”
在作家張文亮的《牽一只蝸牛去散步》里,當父母的會感受到孩子跟這只小小的蝸牛如此相似。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么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
是不是覺得就好像看到磨蹭的孩子時,自己也是這樣的心態?
看到孩子學東西慢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么著急?
對孩子不耐煩的時候,也想拉他,扯他,甚至想踢他?
而忘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
請一定記得,對孩子感到不耐煩的時候,要耐心一點。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