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意”包含“留意、放在心上、在乎、關注、重視”等一系列態度,而“親密關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在意彼此的在意。
我們常說愛一個人就要愛他本身,但,“愛他本身”很難考量,你怎么知道他是愛你的錢愛你的容顏還是愛你這個人呢?
愛一個人本身,必須先包含“愛他愛的東西”、“在意他在意的東西”,如果他也如此,那么我們就說“你們的關系很親密”。
在意的這個“東西”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諸如金錢、學業、身材、興趣愛好等;一類是內在,諸如情緒、價值、恐懼、渴望、信仰等。
這不復雜,把握兩個基本原則即可,第一個原則,一個人在意的東西會變化;第二個原則,每個人都有其核心在意的東西。
比如,你特在意家庭,無論外面風云變幻,只要小家還能安穩度日,就是你最后的防線,是你活著最主要的意義所在,如果誰膽敢傷害你的子女父母伴侶,就和他拼命。同理,有誰砸了你吃飯的碗,定不會放過他。
再用“親子關系”來說明。
你會發現,有時孩子會與你“分享和分擔”。
分享一般都是開心的事,比如得高分了、學校有趣的見聞、他的一幅畫、她好看的裙子、玩的一款游戲、與好朋友的談話……
記住,此刻他在正在邀請你分享他的快樂成就,而不僅僅是這件衣服這幅畫,孩子想要的也無非就是傾聽與認可。
如果你視若無睹、敷衍了事,甚至嫌煩,那你就并沒有在意他的在意,也許你會想“這有什么好炫耀的”,一旦這樣想,你們親密的距離就拉開了。
若你經常如此,你與孩子將不再親密,他也絕不會主動找你分享,在孩子內心有個聲音會越來越頑固:
“我是不值得被在意、被認可、被欣賞、被愛的”。
你看,毀掉一段親子關系,就這么簡單。
02
更加摧毀親密的往往不是“分享”,而是“分擔”,前者感受不到被愛,而后者感到的卻是傷害。
“分擔”的東西一般都是難過的,孩子往往遇到了困境。
比如被好朋友冷落、被其他同學欺負、被老師批評、考試成績退步、考試焦慮、或任何想不通搞不懂的心事。
此刻,無論孩子多么淡定,都是在向你求助,必須更加重視,依據孩子的情緒反應做出相應支持和理解。
相反,你若認為“這沒啥大不了的”或“真麻煩”或盲目行動(找對方理論、批評孩子、給孩子講大道理),這都屬于“不在意”。
孩子會慢慢感到“我是不可以難過的、是得不到支持的、是被拋棄的”,久而久之,會給孩子種下“恨”的種子。
有父母還會在孩子在意的傷口撒鹽,比如孩子本身就對相貌身材自卑,你還總在外人那里提及,或恐嚇、取笑、要挾孩子,“你再不吃飯永遠都長不高”、“看你都胖成啥樣了還喝飲料”之類。
再比如孩子本身對學不好數學就很難過,你還總拿這說事兒。
所謂“我最愛的人傷我總是最深”就是這意思,你總能一針見血看見孩子的軟肋,并一刀捅下去。
這種惡毒的做法是親密無法逾越的鴻溝!婚姻情侶關系同樣如此。
愛一個人的偉大之處,就是呵護他的軟肋,反之,一個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的軟肋被旁人揭穿、嘲諷、羞辱。
若你最敏感的,莫過于覺得自己很差勁,而對方卻會讓你不斷感到很差勁,這就是最大的傷害,遠離這個人是最佳選擇。
每個人的內在小孩總有害怕的點,總有最在意的情結,別人可以看不見、不理解,可以不愛,但一定別傷害。
看不見、不被理解最多會孤獨,也要好過以此作為要挾、指責的籌碼。
很多糟糕的婚姻就在不斷重復這個點,要嘛彼此厭倦,誰也懶得在意誰;要嘛拿對方在意的互相傷害。
最在意學歷,對方總以此挖苦;最喜歡打扮,對方總潑冷水;最在意廚藝,對方總嫌難吃;最在意被孤立,對方總對你冷暴力;最在意自由,對方總各種限定;最在意誠信,對方總欺騙你……
這里也許有你們潛意識的“合謀”、有彼此原生家庭的影響、有某種投射或強迫重復,但此刻你就是感到了被傷害,這是實實在在的發生。
喜歡心理學的你也不用總是從自身找原因,拒絕眼前這個人、關閉與他的親密,就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同理,對方攻擊你不在意的點,是不會被傷到的。
比如,你并不在意錢,對方總笑你貧窮,你是無所謂的,但你在意名聲,對方若是誹謗,你就很容易被激怒。
03
該如何在意你愛的人的在意呢?
第一,不主動、不過度在意。
明知道孩子最在意數學,也別頻繁詢問成績或給他找輔導老師。
在意他的在意是一種愛,過度在意則是打擾、侵入。這個度怎么分辨?很簡單,就是:你在意的情緒超過了對方。
比如在咨訪關系中,來訪向你袒露了一些被虐待的經歷,他還沒有太大反應,咨詢師卻已悲傷滿滿、義憤填膺了。
此刻,來訪一邊感到你的支持,一邊感到困惑,他并不理解你為何那么生氣,更關鍵的,他的注意力被迫轉到了你的情緒上,根本無暇顧及自身。
就算是你是對的,他應該感到悲傷憤怒,但你的情緒也不該超前。
倘若滿分10分,他的難過只有4分,你卻已高達9分,差出來的5分就是你本人的焦慮,換句話說,你在意的不是他的在意,而是對自己的在意。
最好的分值都不是4分,而是3分,你的情緒永遠要低于來訪者的情緒,這就叫跟隨,叫以來訪為中心。
婚姻關系、親子關系同樣如此,要跟隨孩子,而不是拉著孩子跑,只有對方主動求助、邀請你分擔時,你再出手,且出手的速度、頻率一定要低于他的頻率。
比如孩子摔倒了喊媽媽,你可以過去把他扶起來,拍一拍他說“寶貝沒事”,而不是大哭大叫抱著孩子去醫院。
很多親子關系的疏離,就是因為父母的在意大大超過了孩子的在意,一旦父母比孩子更焦慮,潛意識就是在推開孩子。
第二,清晰你本人在意的點。
從來不存在兩個人在意的東西完全一樣,邊界感由此產生,要清晰你的需要,清晰對方哪里能滿足你這個需要;也要清晰你哪里能滿足對方的需要。
做到這一點很難,我在下面短視頻中說過,這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正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
你的在意點只是你的,不要投射給他人。
生活中,我們總聽到幾個人在熱烈交談,但仔細一聽其實他們根本沒有交流,只不過在“各說各話”,除了隨便回應一下,多數時間都在談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
因此,親密之人總是互補的,一個說得多,一個聽得多,這就是無意識契合了彼此需求,關系才得以長久親密。
話說回來,人這個物種,總希望別人對自己更在意一些,所以你必須要探明你最在意的點。
你越清楚,掌控感就越高,就不會投射給別人,不會輕易被傷害到,也不會四處索愛。
現在,請你停下閱讀,思考:你最在意的點是什么?
04
第三,善待自己在意的點。
你對他人的在意永遠要小于對自己的在意,對他人的依賴也要小于對自己的依賴,這是我說的,也是心靈成長的秘訣之一。
很多時候,孤獨感來自別人沒有在意你,要知道:首先,這很正常,因為對方也在成長,他也希望被在意,難免就會忽略你;
其次,也一定不要認同他,別以為你不值得被在意,你在意的事就是天下最大的事,無論別人覺得多么微不足道。
請問,如果連你自己都不重視自己了,還能指望誰來重視你呢。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