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期的人際交往技能、交往狀況會深深影響其未來的人際關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時常有家長咨詢孩子和同學之間交往的問題:
“孩子今年上一年級,到了新環境,擔心孩子交不到朋友、不合群”;
“孩子有些內向,老師反映他在班上沒什么朋友,不知道該怎么引導孩子”;
“孩子玩得好的那個同學成績很差,平時愛調皮搗蛋,想勸孩子別和他玩”······
每個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基本都是和父母互動,上幼兒園后,開始學著獨立與人交往,同伴關系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影響力逐漸削弱,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后,同學、朋友對孩子的影響日益顯著。
人際交往能力強的孩子,往往能收獲良好的友誼,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他們對學校、集體的歸屬感也會增強,有益于學習。
也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先天的性格,或是缺少人際交往方面的引導,不懂得該如何正確與人交往,常常感到孤獨、無聊、沮喪,不但不利于心理健康、社會化進程,學校對他們吸引力也隨之降低。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人際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兒童早期的人際交往技能、交往狀況會深深影響其未來的人際關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人際交往能力也是需要學習的,想要孩子收獲健康、高質量的人際關系,下面這6條人際交往原則家長可以盡早教給孩子:
01
尊重他人、有禮貌
相互尊重、禮貌相待,是人際交往中的基本準則。
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班級里,總會有一些孩子,不懂禮貌、不會表達,比如:言行舉止粗魯,愛取笑別人,動不動朝別人吼叫,甚至動手打人。
他們通常是老師們的重點“關心”對象,也讓其他同學避之不及。
在孩子即將要進入幼兒園之前,家長就應該教他基本的禮貌用語和注意事項,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
見面問聲好,道別說“再見”,常把“謝謝”掛嘴邊;
請別人幫忙時,要說“請”、“麻煩你了”;
給別人添麻煩,不小心碰到別人,及時道歉:“不好意思”、“對不起”;
不揭別人短,不對別人的外表評頭論足;
別人說話時,不要打斷,耐心等別人說完再說;
未經允許,不要隨便碰別人的東西;
不論什么時候,都不主動打人,但別人故意欺負自己時,可以反擊。
02
遵守規則,不以自己為中心
《論語》中有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堪稱人際交往中的黃金法則。
告誡人們:要懂得換位思考,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是善良、同理心強的表現。
有些孩子習慣了在家里什么都是以自己為先、想怎么樣就能怎么樣,到了同伴交往中,如果不懂得調整,就很容易碰壁。
幼兒園里,小朋友們經常三五成群一起做游戲、玩耍,有的孩子不遵守游戲規則:排隊時插隊、輸了就耍賴、霸占著游戲設施不給別人玩······
時間長了,這樣的孩子就容易被其他小朋友疏遠、孤立。
沒有人會喜歡跟任性、霸道、只顧自己的人玩耍。遵守規則,懂得為他人考慮的人,才會收獲更多的喜愛。
家長平時不要一味縱容孩子,早點把這些規則教給孩子:
先來后到,不插隊,輸了不耍賴;
玩樂設施有限時,要和別人輪流玩,不能只顧自己;
做決定時,要考慮其他人的建議和意見,觀點不一致時,要互相商量;
想和別人一起玩時,有禮貌地提出要求:“我們一起玩兒好嗎?”“咱倆交換玩具行嗎?”
從小教孩子遵守規則,考慮別人的感受,將來步入社會,他才會遵守社會中的各項規則,適應能力更強,人際交往更順暢。
03
敢于拒絕
演員馬伊琍在回憶對女兒的教育時,曾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女兒在幼兒園里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媽媽”和“寶寶”的角色本應輪流當,可是有的孩子總想當“媽媽”,非要她一直當“寶寶”。
女兒覺得心里很不舒服,但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馬伊琍對女兒說:“你完全可以拒絕。”愛馬卻說:“我不敢。”
人際交往中,有些孩子從來不敢拒絕別人,怕別人不喜歡自己、不和自己玩了,即便不愿意,也會勉強自己去做。
不懂拒絕,不利于孩子收獲健康、友好的人際關系,甚至會影響到自身的成長。
比如:別人讓他做一些危險的事情,翻墻、登高;認真復習的時候,同學喊他別學了出去玩;同學自己不做作業,都交給他做······
學會禮貌、得體地拒絕別人,是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
人際交往中大家想法不同、興趣不一致,是十分正常的;
我們考慮別人感受的前提,是尊重自己的內心意愿;
拒絕某個人的提議,不等于否定、排斥這個人,真誠地說“不”,不需要有負擔;
對于自己不愿意做的,認為不合理、不正確的要求,可以有禮貌、委婉地拒絕別人,并給出理由。
比如,同學要你把玩具給他玩,但是你還沒玩好,可以告訴他:
“不好意思,我還沒玩好,等一會再給你玩。”
放學了,同學讓你一起去吃東西,但是你還有一些作業沒完成,可以告訴他:
“我今天還有點別的事,去不了了,我們改天再一起吧。”
同樣的道理,懂得拒絕別人,也要能坦然接受別人拒絕自己,不用過于傷心、沮喪。
真正經得起考驗的關系,一定是能互相理解,不會強人所難。
04
再親密的關系,也要有界限感
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么也睡不舒服。
經過不斷調整,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度又不至于被扎。
這就是著名的刺猬原理,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想要建立健康、持久的關系,需要維持一個合適的界限。相互越界、干涉、共生的關系,只會對彼此造成傷害,也會影響各自的發展。
正如作家周國平所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沖突都源于想要突破這界限。”
家長應當把這條重要原則教給孩子,主要有這幾點:
關系再好,也要注意自己言行的分寸,尊重對方的隱私,不能口無遮攔,用對方的物品前先征得同意;
自己的情緒和事情,最好自己負責,不要對朋友的幫助和關心期待過高,甚至道德綁架;
原則性問題之外,不要求朋友一定要跟自己的想法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場和判斷;
可以給建議,但不干涉朋友的決定,每個人都有獨立做決定的權利和自由。
保持一個恰如其分的界限,尊重對方的獨立人格,各自都有相對自由的空間,才能讓雙方都成為更好的自己,關系也會更加穩固、緊密。
05
不用“討好”換取友誼
生活中,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都不乏有用“討好”換取友誼的。
怕別人不高興、怕自己不合群、怕真實的自己不被接納,于是經常勉強自己,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做一些違背意愿的事,事事迎合別人。
比如,有些孩子想要得到同學的喜歡,經常帶吃的喝的給同學,同學讓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沒有半點怨言。
然而,無數事實證明,越是討好,越是不會被珍惜,甚至被嫌棄、嘲弄,無法贏得真正的友誼。
好的人際關系,源于相互吸引,而不是費力討好。
無論在哪種關系中,堅持做自己都很重要,展示真實的自我,彼此交流、碰撞,才能構建出真正有益、緊密的關系。
家長需要把這一點告訴孩子:
不要委屈自己,一味地迎合、滿足別人,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展示真實的自己;
如果真實的自己總是不被接納,那說明彼此不合適,不必強行做朋友;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經營好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向上,走自己想走的路,就會在適當的時機,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06
遠離總是打擊、否定你的人
曾經有個高中的孩子向我提出她的困惑:
“我有一個玩得很好的朋友,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每次和她在一起玩的時候,我都會感到很壓抑,因為她總是嘲笑、否定我,從來沒有對我表達過認可。
比如每當我穿了一件新衣服,她就會用一些奇怪的詞語形容;剪了頭發,就說我不適合,不好看;在班級競選班干部,她陰陽怪氣地說我太積極、想表現自己。
這樣的小事很多很多,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但是我真的感覺自信心很受挫。”
我非常理解這個孩子的感受,除了父母,我們最在意的就是朋友對自己的關心和評價。
現實中,總有一些人,時常以開玩笑的名義,揭朋友的短,戳朋友的傷疤,言語里多是嘲笑、諷刺、打擊。
當朋友表現出生氣、難過,他們又會不以為然地說自己是無心的,關系好不就是可以肆無忌憚嗎?
然而,沒有人可以一直處在打擊和嘲笑中不受影響,即便是真的玩笑,長此以往,也不利于關系的持續良好發展。
真正好的朋友之間,一定是相互欣賞、鼓勵、增強對方自信心、給予正能量的,這樣的關系,才能彼此滋養。
家長應當告訴孩子:懂得辨別哪些人是真的“為你好”,哪些是“見不得你好”。
如果那個人的言行總是會令你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自信心下降、悲觀沮喪,這樣的朋友最好遠離。
除了把以上6個原則教給孩子,家長還需要在日常與孩子的相處中,一起踐行這些原則,這會幫助他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提高人際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