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溫了經典愛情三部曲:
《愛在黎明破曉前》(1995)
《愛在日落黃昏時》(2004)
《愛在午夜降臨前》(2013)。
影片用18年的時光,演繹了男女主角從浪漫的「愛情神話」,走向一地雞毛的「婚姻墳墓」。
表面上看,它不過是一個關于愛情消逝、神話破滅的現實故事。
然而,豆瓣近100萬觀眾,卻給出了愛情電影少見的高分:8.8
評價為什么這么高?
除了劇情足夠真實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它背后有站得住腳的親密關系哲學和價值觀。
今天我想探討的,就是這些藏在背后的東西。
墜入情網,算不算愛?
《愛在黎明破曉前》——
影片中,美國青年杰西和法國姑娘席琳的邂逅,契合了我們對浪漫的完美想象。
在火車上,由于不堪忍受一對中年夫婦的爭吵,席琳坐到了杰西附近。
隨后,兩人便自然而然地開啟了聊天模式。
當杰西告訴席琳——
三歲時,我在后院用水管向太陽噴水,制造彩虹;
透過水霧看到了已逝的祖母,她站在那里對我笑。
那一刻,席琳眼神亮了,并“愛”上了眼前這個心懷童真的男孩子。
后來,她在維也納跟隨杰西下了車,兩人進入浪漫多彩的戀愛模式。
漫步在維也納街頭,聊彼此過往的童年、戀愛史;
走進莊嚴的教堂,聊各自對未來愛情、婚姻的想象;
穿過喧囂的夜市,在摩天輪上接吻,在月光下的草坪做愛……
短短幾個小時,兩人便徹底“墜”入愛河。
很多觀眾看到這里,都忍不住對愛情心生憧憬——
對男人而言:遇見一個美貌女子,靠魅力讓她愛上自己;
對女人而言:遇見一個帥氣男子,拉著他的手絮叨一整天。
這,不正是我們想象中浪漫、唯美的「愛情神話」么?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其實還存在另一面。
哈佛大學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說:
墜入情網的人,常常洋溢著浪漫的表白:“我愛你”。
但其實,那不是真正的愛,只是一種主觀欲望而已。
原因有2點:
其一,墜入情網,通常會產生與性有關的欲望。
就像席琳,帶著青春荷爾蒙的悸動,她在火車上“愛”上了杰西,并忍不住想靠近他。
而杰西呢,則自始至終都認為,兩人應該發生性關系。
當席琳在草坪上猶豫時,杰西先是溫和勸說,勸說無效后,他口頭同意不發生關系,但身體卻蠢蠢欲動……
其二,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退化」。
兩人邂逅時,杰西正經歷著失戀的挫敗——
存了3個月的錢,飛到歐洲找前女友,但對方卻一直回避他,變相“逼”他離開。
6個月前,席琳也曾遭受過失戀的打擊——
很愛前男友,為他付出了很多,但對方卻以追求藝術為由,無情地拋棄了她。
從中不難看出,
杰西和席琳,并不是完美的王子與公主,只是兩個平凡的迷茫青年:
背負著過去的創傷,遭受著當下的挫折,對未來充滿著惶恐與不安。
帶著難以言喻的落寞,他們把自己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對方;
帶著怦然心動的新鮮感,他們對彼此充滿好奇與想象。
在他們眼里,對方近乎十全十美,雖然有缺點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么,甚至只會提升其價值,增加對方在我們眼中的魅力。
逐漸地,寂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墜入情網的喜悅——
“我終于遇見對的人,并跟他TA結合在一起了!”
但兩人卻忘記了一個事實:
他們對彼此還不夠熟悉,他們對自己也還不夠了解。
從這個維度來講,
墜入情網,不是真正的愛,只是愛的一種幻覺。
它也許可以消除寂寞,卻無法帶來真正的滋養。
這,也預示著兩人接下來的戀情走向。
沉溺「愛情神話」,是為了逃避?
《愛在日落黃昏時》——
天亮后,兩人難舍難分,相約6個月后重聚。
杰西赴約了;
但席琳卻因為奶奶去世,爽約了。
兩人遺憾錯過。
后來,杰西娶了大學的女友(因為她懷孕了),但他并不愛對方,只是為了履行義務。
他將婚后的自己比喻成修道士,4年下來做愛次數不超過10次。
而席琳,則在一段段失敗的戀情中反復受傷,前男友個個都結婚了,但誰也不曾開口向她求過婚。
最后,她選擇了跟一名戰地記者異地戀,長期獨居。
就這樣,兩人在各自的生活里畫地為牢,誰也沒有主動尋找對方。
但諷刺的是,現實越殘酷,生活越乏力,他們就越忘不了那一夜的浪漫。
為追尋記憶中的「愛情神話」,杰西用4年寫了一本書,席林則寫了一首歌。
杰西說:“我寫這本書,是為了重新找到她。”
席琳說:“我把所有的激情和浪漫都留在了那一夜。”
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把所有美好的想象,投射到了作品里,以此回避現實的挫敗。
直至9年后——
在巴黎,在杰西的新書簽售會上,兩人再次邂逅。
帶著難以言喻的落寞,他們又一次把自己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對方。
但不同的是,歷經長達9年的淬煉后,他們都變得更加篤定、有力量了。
當席琳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工作抱負,以及過往悲催的戀愛史時,
杰西溫柔地涵容她的情緒失控——
“就算你變得這么憤怒、躁狂、抑郁、激進,我還是喜歡你,還是想和你在一起。”
當杰西吞吞吐吐地坦露自己的婚姻慘狀,以及對席琳的種種思念時,
席琳也努力撫慰他的落寞憂傷——
給他一個久違的擁抱,彈唱一曲為他譜寫的情歌:在我心里,你比任何人都重要……
此時的他們,不再像9年前那樣,帶著各自的殘缺向對方尋求認同。
而是:
立足于當下,真實地看見、聯結眼前之人。
這也意味著,兩人開始從「愛的幻覺」進入「真正的愛」。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派克說:
真正的愛,是一種拓展自我的體驗。
它也許不像墜入情網時那樣,擁有狂熱的激情,但卻更具成長意義,使我們更為滿足。
就像杰西——
連續幾年在婚姻里茍延殘喘,激情全無。但透過席琳對夢想的執著,他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熱情。
就像席琳——
在一段段失敗戀情中備受打擊,心灰意冷。但透過杰西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她找回了相信愛情的勇氣。
從這個維度來講,
墜入情網本身雖不是愛,但它卻是構建愛的重要一環。
關鍵在于:
我們是選擇回避現實,沉溺于「愛情神話」里故步自封,彼此消耗;
還是選擇立足于現實,不斷拓展、完善自我,共同譜寫「愛情神話」。
這,也決定著兩人接下來的婚姻走向。
創造「愛情神話」,才是永恒?
《愛在午夜降臨前》——
二次重逢,更加堅定了兩人把愛延續的意愿。
席琳義無反顧跟隨杰西去了美國,杰西也毅然決然跟前妻離了婚。
2年后,席琳懷了一對雙胞胎女兒。
為使生產更為順利,杰西放棄了大學教授的工作,陪同席琳回巴黎生活,共同撫養女兒。
一晃7年又過去了。
期間,兩人雖然只是同居,沒有結婚,但整個生活狀態,已經跟中年夫妻沒啥兩樣。
比如:
育兒理念有分歧——
席琳喜歡管控,操心一切,杰西則主張順其自然。
永無止境的指責——
席琳指責杰西只顧自己享受,所有家務都留給她操心;
杰西指責席琳每天只會抱怨,卻不愿意花時間去思考。
甚至,常常一言不合就開吵。
在希臘度假的某個晚上,兩人矛盾徹底爆發——
杰西剛將兒子送上回美國的飛機,充滿不舍;
席琳剛決定接受一份政府的工作,充滿忐忑。
杰西想多陪陪兒子,跟席琳探討搬回美國居住的可能性。
席琳頓時怒了。
一方面,她不愿意放棄自己在巴黎的事業;
另一方面,她覺得杰西太過男子主義,完全忽視了她身為女性的利益、需求和存在價值。
帶著多年積壓下來的憋屈,她開始翻舊賬,不斷指責杰西,甚至不惜用“性功能不行”來羞辱杰西。
杰西被激怒后,也開始反擊:“你簡直是個瘋子,沒有人能忍受得了你超過6個月。”
最后,席琳留下一句“我不再愛你了”,憤怒地摔門而出。
歷經這般「相互傷害」,如果是年輕戀人,多半就分手了;
但奇妙的是,很多中年夫妻,最終都會以某種方式達成和解。
杰西和席琳也不例外。
劇烈爭吵過后,杰西盡管內心很不爽,但依然主動找到席琳——
假扮成時光旅行者,帶著一封來自82歲老席琳的“信”,尋求和解。
席琳雖然內心也很不爽,但幾經猶豫過后,依然選擇了放下性子,與杰西和解。
透過這場過山車般的「愛情保衛戰」,我才從兩人身上真切體會到:什么是愛。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派克說: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這個定義,主要存在2個維度:
其一,愛是一種意愿。
它不是一種簡單的感覺、欲望,而是一種需要將「愛」轉化成「行動」的意愿。
換而言之,它需要我們主動選擇去愛,而不是一種被動的強迫。
18年來,杰西和席琳從錯過到重逢,從相愛到相知,再到相厭,感情不斷在吵架中破碎,卻又不斷在諒解中重新粘合。
每一個過程節點,它都需要以真愛作為基礎,雙方自覺自愿地為愛付諸行動,來促進關系的維系。
其二,愛需要通過不斷拓展、完善自我,
來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
它需要我們直面「愛情神話」破滅后的現實,不斷超越自我界限,并通過持續努力幫助自己和他人獲得成長。
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
不能坐享其成,過度依賴對方;
也不能過度犧牲,妨礙對方的成長。
誠如在影片最后,杰西主動尋求和解卻被席琳羞辱,他所講的一番話:
我在努力挽回關系,我容忍了你的臭脾氣,想方設法逗你笑;
如果你以為我就像一條狗,總會回來找你,那你就錯了;
如果你想要真愛,這就是生活里的真愛,它不完美但很真實。
如果你依然看不到,那就是你瞎了,我也放棄了!
這番話,如同當頭棒喝,帶動了席琳的自我反省,也促成了兩人關系的最終和解。
寫在最后
表面上看,影片講述了一個從「愛情神話」到「婚姻墳墓」的現實故事;
但實際上,它還講述一個從「婚姻墳墓」中續寫「愛情神話」的浪漫故事。
在我看來,這個影片系列最大的價值在于:
它一一呈現了我們曾經在腦海里所期待的種種浪漫,以及現在、將來我們所要面對的種種困惑。
當然,電影從來不會給你一個明確的人生答案。
我們只有完整地活過、愛過、期待過、爭吵過、困惑過、痛苦過,才會明白自己到底想要怎樣的生活,才能最終與自己的人生達成和解。
在此之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習如何去愛。
在愛的過程中,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從中塑造出一個不同的、嶄新的自己,實現自我完善;
與此同時,不斷奉獻情感與智慧,聆聽對方的聲音,關注對方的需求,帶動對方一起成長。
最后,我用詩人紀伯倫的《論婚姻》,來結束今天的文章:
你們的結合要保留空隙,
讓來自天堂的風在你們的空隙之間舞動。
倒滿各自的酒杯,但不可共飲同一杯酒,
分享各自的面包,但不可吃同一片面包。
一起歡樂地歌唱、舞蹈,
但容許對方有獨處自由。
就像那琴弦,
雖然一起顫動,卻發出不同的音,
你是你,我是我,彼此各不相擾。
站在一起,但不可太過接近,
把心扉向對方敞開,但不交由對方保管。
就像教堂的梁柱,各自聳立,支撐教堂不倒;
就像橡樹與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陰影中成長。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