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這樣的感覺嗎?
每天的煩惱就像擰開的水龍頭一樣源源不斷地往外流:
工作不順心、孩子不聽話、伴侶不靠譜……
即使大多問題都能被解決,還是免不了被焦慮、痛苦、憂愁淹沒的時刻。
似乎怎么都找不到關掉問題的閥門,為什么會這樣?
根源在于:我們內心的匱乏感 。
只要這一點沒有被滿足,生活里的問題就解決不完。
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
如何滿足內心的匱乏感,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這篇文章,整理于叢非從老師在看見心理的直播,干貨滿滿,一起看看吧👇
先來看看,
匱乏感是怎么造成的?
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3種人格:
內在父母、內在成人和內在小孩。
這3種人格同時存在于我們體內,隨著壓力變化而自由切換,交替出現。
一般在我們沒什么壓力時,「內在父母」會占主導。
它愛講道理,擅長說教。
同時,也充滿愛與關心,對我們包容體貼。
隨著我們體驗到的壓力遞增,「內在成人」就會取而代之。
處于這個狀態下的我們,比較獨立,擁有相對清晰的邊界;
并且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渴望自我實現。
那么,「內在小孩」什么時候會出現呢?
當我們會體驗到超額壓力,刺激強度超過自我強度的時候。
此時的我們,已經無法自行消化對面的挫折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強烈的無力和匱乏感。
那一刻,就像是肚子餓了一樣,我們的心很難過;
不幸的是,我們很難將 “我需要你關心,需要你陪伴,想被你重視” 這樣的話表達出來,總感覺不好意思。
有些人甚至難以察覺自己內在小孩的這些需要。
相反,會習慣用一種所謂 “成人” 的方式來偽裝。
比如經常拿 “我沒事,我很好”,“沒關系的”,“成年人要堅強” ……此類的話來打發自己。
久而久之,很多人就戴上了面具——
表面上是一個「無所謂的成人」,實際上是「被壓抑的一個小孩」。
「內在小孩」未被看見和滋養,會導致我們下意識地壓抑掉這部分,這是匱乏感造成的根源。
根源性的創傷沒有被看見、被解決,就會以各種奇怪的偏差行為呈現出來。
比如有些人脾氣暴躁,情緒反復無常,在社交場合失控,做出匪夷所思的破壞性行為……
這是匱乏感造成的不良后果。
匱乏感沒有被正視被滿足,生活中就有解決不完的問題。
識別自己的5種需求
找到了匱乏感的根源,接下來一起看看,我們的內在都有哪些不同的需求?
我將其歸類為這五種:安全感、自由感、價值感、親密感和意義感,他們構成了我們所有現實煩惱的核心。
其中,安全感、自由感、價值感是最底層的三個心理需求,然后一層層往上走……
安全感
安全感是生命存活的基本保障,亦是我們心理的最低需求。
對很多人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情緒波動的原因常常是不安全感被激活了。
比如,我的來訪者小A,有一天領導問她:“這個事情怎么還沒做?”
稍微帶點批評語氣,她就忍不住展開了一系列聯想:“領導是不是覺得我不行,我是不是要被辭退了?”
接著又聯想到,被辭退后,要是找不到工作,就沒有收入,接著就會被餓死……
領導的一句問話,竟然演化成,是在“逼死”她。
這就是沒有安全感最典型的表現——
任何問題都指向某種不可應對的危險,撼動著一個人存在的根基。
而這種「自我恐嚇」背后,就是安全感的匱乏。
自由感
自由是一種內心的體驗。
不自由,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有很多的「不允許」和「不原諒」。
健康的自由感則是——
在社會允許的范圍內最大化地做自己,在關系與自我之間找到一種相對平衡。
那么,一個沒有自由感的人會怎么樣?
在工作中一旦犯了錯,就認為只有將錯誤改到完美才能被原諒;
遇到不順心如意的事情,會下意識屏蔽自己的感受,甚至認為“受苦受累”、“忍辱負重”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遭到不公平待遇也不敢發聲,一味往自己身上攬責;
犧牲掉大量業余時間,只為了集中精力滿足工作中的一個需求……
長此以往,一個人會感到無盡的壓抑和耗竭,很快還會進入到職業倦怠,損壞身心。
這種過分的「自我強迫」,就是自由感匱乏的經典表現。
價值感
最后一個底層的心理需求,是價值感。
價值感是一種對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存在的意義。
與之對立的,就是常見的「自我否定」。
遭遇批評,容易將其等同于 “我是不好的” ;
項目失手了,立即陷入徹底的自我批判中,否定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表白被拒,就認為自己毫無吸引力,不配得到愛……
只要外界有一點負面反饋,都將對他造成毀滅性的攻擊。
沒有對自我的信任,不斷「自我否定」,就是價值感匱乏的經典表現。
親密感
我們每個人都有想要和他人親密的渴望:
希望能夠被關心、被支持、被陪伴和被接納;
希望有人能對自己做點什么,來讓自己感到安全、自由、有價值……
但是,在更歌頌「獨立」的當代社會,人往往很矛盾——
一面需要愛,一面又拒絕愛;
一面渴望呵護,一面又因不敢依賴而壓抑自己的需求;
一面非常虛弱,沒有能力撐起自己,一面卻要假裝獨立,強迫自己……
不管是哪一種,其實都是親密感匱乏的表現。
意義感
最后一層,是意義感。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當你全身心地做某件事時,外在的事物成了自我的一部分,邊界消融了,那一刻你感到無比享受。
比如洗碗時,你清晰地覺知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水流經手指的感覺,碗光滑干凈的感覺,還有水溫熱的感覺。
這種活在當下的感覺,就是「意義感」。
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曾體驗過。
他們的腦子不停地轉動——走路,喝水,甚至躺下休息時,都不曾停下。
他們不敢專注于自己的感覺,不得不將所有的注意力都花費在 “如何獲得安全感、保證收入,如何做好、獲得別人的認可” 上。
從而導致:
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被各種問題填滿;
思維在「對過去的無限反芻」和「對未來的聯想」中不斷跳躍,內心充滿煩惱、焦慮和恐懼。
換而言之,
意義感越是匱乏的人,越無法專注于眼前的事物,更無法享受當下的滿足與喜悅。
養育你內心的小孩
這時問題來了:
我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獲得這5種需求,填補內在匱乏感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追溯到匱乏感的源頭。
誠如前文所言,它的根源在于「內在小孩」沒有被看見、滋養。
也因此,我們首先需要學會:
直視自己內心的匱乏感,重新養育內在小孩。
在這里,我簡單分享一下養育內在小孩的方法:
1、回到內在。
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比起責怪他人和環境,更重要的是問問自己怎么了。
2、尋找期待。
每個負面情緒背后,都藏著未被滿足的期待,你需要問問自己,這個情緒在說什么?
比如,我有一個來訪者小A,在中秋節那天,看到丈夫準備的速凍水餃而勃然大怒。
她生氣的原因是,她想在過節時吃好一點,而不只是速凍水餃。
3、尋找邏輯,找到匱乏所在。
這個期待未被滿足,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就上面的例子來說,小A “想吃好點” 的期待沒被滿足。
也許意味著丈夫對自己不重視,意味著自己過得比別人差,意味著她的安全感和價值感……
嘗試做一些聯想,找到匱乏感產生的真正原因。
4、學會轉化,填補匱乏感。
當你發現自己內在缺什么的時候,你就可以去喂養它了。
缺什么補什么,有針對地 “對癥下藥”,不斷滋養「內在小孩」,讓其慢慢長大。
那么
如何成長為內心強大的人?
當「內在小孩」逐漸長大以后,我們再來進一步學習:
如何讓自己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即:成為一個能夠積極療愈創傷、主動接納自己的人,從而獲得足夠的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動蕩。
這個過程,主要存在3個步驟:
(1)直面現實
前面我們說到,沒有安全感的人,容易將任何問題都指向某種不可應對的危險,習慣性自我恐嚇。
但為什么會這樣?如何破解這種不安全感?
第一步,先了解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
安全感就是沒有危險的感覺,反之,缺安全感就是你體驗到了某種危險。
所以,先要順著自己思維的過程,去看看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
那二步,看到其中的不合理性。
被領導批評,就意味著你會被開除嗎?被開除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然后會餓死?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安全感在于災難化的想象,即——
把一件小事關聯到一個很大的問題上,用六個字來概括這個過程,就是「小偏差,大懲罰」。
很多父母一不耐煩,就會恐嚇孩子:
“你不聽話,就把你扔出去喂狼。”
“你不好好學習,爸媽就不要你了。”
而一個從小就被父母或他人恐嚇、威脅、懲罰長大的孩子,容易放大對這個世界的危險認知,從而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
對此,我們能做什么呢?
其實可以去回溯一下我們的童年。
一遍遍厘清「恐懼」形成的過程,理解它,判斷它的真實性。
這時候,我們很可能就會意識到很多事情根本沒那么嚴重。
我們不再是過去那個面臨生存威脅的小孩了,還擁有了更多資源去保護自己。
只有當我們把更多精力放在「當下」,而不是對過去的扭曲認知上,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心靈空間去容納自己。
圖片
(2)尋找價值
平時你如何看待自己?
比如說:
我要很有錢,才可以證明我是好的;
我要和父母相處得好,我才是好的;
我要有一段健康的親密關系,才證明我是好的……
如果你把價值感捆綁在了單一的事情上,那你體驗到價值感的條件也會十分苛刻。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
第一步,以整體的眼光看待自己。
建立價值感的方式不是發現 “我很好” ,而是發現 “我整體上很好” ,即——
“我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夠好的部分” 。
第二步,自己定義自己,選擇性使用外在定義。
比如,有人覺得你車技不好。那你的車技到底如何?好的車技標準是怎樣的?
如果跟賽車選手比,那你的車技的確不好。
那換個標準:好的車技是開車不會影響到別人,那你現有的車技,也許就足夠好了。
定義自我價值的標準永遠在你手里,但記得也要合理地參考及評估外在標準。
當你知道真實立體的自己是怎樣的,就不會因為別人說你什么而改變自己。
(3)靈活變通
內心強大的人,無論現狀有多無奈,都能很快平復情緒,轉而關注 “此刻我能做什么” 。
那么,自我力量比較薄弱的人,該怎么辦?
如何在挫折、困難來臨時,做到冷靜接受,又靈活變通?
首先,盡可能多地豐富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是全職媽媽,你很可能因為孩子帶得不好,而感到挫敗;
如果負責賺錢養家,每天從早忙到晚,卻沒賺到什么錢,你可能會因此否定自己的價值……
當我們沉浸在單一角色里時,只要外界一點刺激,就容易擊潰我們。
而當我們認識到:“我” 不僅是孩子的媽媽,別人的妻子、女兒,還是公司的得力助手,團隊里的合作伙伴。
那種在單一角色里的焦慮就會淡化。
其次,尋找身邊的愛和支持。
就像一棵植物一樣,根扎得不穩,就容易被卷起或折斷。
而當他跟周圍環境的連接越緊密,在大的風雨來襲時,保持穩固和持續生長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多元的支持體系中,我們很難再被外界的一點波動所影響,也才有力量靈活變通,去抵抗所有的動蕩。
寫在最后
透過情緒,去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需要,是認識自己,轉換情緒非常有效的方法。
而耐心傾聽和滿足自己內心的需要,修復內在的匱乏感,又是成為內心強大之人的必經之路。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堅定力量安住在當下,不再輕易被焦慮感和不安感所攪動。
最后,不要忘了,改變非一日之功,只有持續的,深入的操練,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愿你不斷成長,生命終得綻放。 END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