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春天,是一個不太平的春天。
疫情反復,又一波人開始居家隔離,大家都感受到一些壓抑和陰沉。
一切和2020年的春天,有點相似,又有些不同。
讓我想起兩年前的一個來訪者,王女士。
在疫情持續的這幾年里,她身上發生的改變,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無名的居家之火
王女士找到我的時候,正是兩年前全國因為疫情,按下暫停鍵的那段日子。
時值春節,大部分人都需要居家隔離,她和丈夫、兒子也被困在家中。
在前幾次的視頻咨詢中,王女士都帶著激烈的情緒,和我訴說在家時有何等煎熬。
她很焦慮,非常焦慮。
焦慮到坐立難安,在家無法安心工作。
有時在電腦前剛坐一會,她就需要去陽臺來回踱步,稍微喘口氣。
隔著屏幕,我已經感受到了王女士撲面而來的焦慮和不安。
“在家待得太久,我現在看誰都不順眼”
“實在無法忍受了,太難熬了這段日子”
“為什么在家的日子,像是在坐牢?”
王女士說內心時常好像涌起一股無名之火,怎樣都無法澆滅,還蔓延到了家人的身上。
丈夫還是像往常一樣做飯,但她一開始是沒有胃口,后來又覺得很難吃,質疑丈夫做菜的方式不對。
兒子的課堂從學校轉移到房間。王女士開始不由自主地擔心兒子是否在認真學習,她規定兒子不能關門,還時不時從門背后偷偷看兒子有沒有認真聽課。
幾天下來,兒子和丈夫也被她攪和得疲憊不堪,充滿了負面情緒,整個家里都彌散著一股火藥味。
一次,兒子不小心從屏幕上看到母親又悄悄出現在門背后的身影,憋著一口氣上完課后,吃晚飯時和王女士大吵了一架。
青春期的兒子怒紅著臉吼道:
“你平時都沒管過我,現在管那么多干嘛?!”
丈夫也跟著兒子一起,指責王女士這幾天的行徑。
被懟得啞口無言的王女士,既憤怒,又自責,但她又無法自控。
家里雞飛狗跳,工作也不順利——王女士沒忍住對同事也發了火。
后來仔細想想,那只是一件小事,完全可以溝通解決掉。
但在氣頭上的王女士,顧不了那么多,一股腦地輸出,將事態升級成一場爭吵。
焦慮,讓王女士成為一把充滿攻擊性的連弩,四處掃射。
她自己生活得不舒坦,周圍的人也跟著遭殃。
隨后疫情得到了控制后,王女士也回到公司辦公。
工作狀態雖然有恢復,但是她的問題似乎沒能解決。
每次回到家,還是會陷入到一種空虛和不知所措的狀態。
和丈夫、兒子的關系仍然糟糕,未能緩和。
起初,王女士把這種狀態歸結于老公的不理解,沒有做更多的事,來體諒她在工作上的辛苦付出。
但是隨著來訪次數增多,王女士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她突然意識到:
好像從小到大,她一直都不喜歡待在家里。
“無名之火”的根源
為了知曉王女士為什么會走到今天,我嘗試了解她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王女士畢業于一所名牌大學,后來一直在一家大型國企工作。
旁人看來,她是一個事業上很風光的女性。
同事對她的評價是:風風火火,雷厲風行。
回看她的原生家庭。
她從小長在一個非常嚴苛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對她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
王女士也一直努力達到父母的要求,沒有辜負父母的期待。
在學校,她出了名地刻苦。成績也很不錯,考上了很好的大學。
參加工作后,她也努力成為最出色的那個。
憑著這一股認真拼命的勁兒,她從一個最底層的職員,慢慢做到區域分公司的高管。
幾十年的認知習慣,讓她在工作上獨當一面。
個人生活上,她也很幸運,遇到一個包容她的丈夫。
自己“主外”的同時,丈夫包攬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照顧兒子。
可她的無奈在于,不管在工作上有多大的成就,不管老公多么愿意顧家,回到家后,她始終有種“心慌慌”的感覺。
說不上為什么,但待在外面,總是更習慣,更自在。
回顧王女士的早年經歷。
極度嚴苛的父母,高壓沉悶的家庭氛圍,雖然迫使她變得優秀,但也讓她對家庭產生了強烈的「回避」。
對家庭的回避的方式,也是更加努力地學習。
在她反復被教育的認知中,只有在學業上獲得的成就,回到家才能感到得到父母的賞識,感受到一絲安全感。
——這也是推動她對父母教育方式的認同動力之一。
王女士成年后,把這種對“家”的認知模式,代入到了自己組建的家庭中。
覺得家就是沉悶的,不舒服的——她還是習慣性回避。
只不過,此時的她,換成了通過拼命工作來回避。
直到疫情發生,一家三口需要居家隔離,王女士才無處可躲——
她不得不直面內心的焦慮,最后招架不住,只能尋求專業咨詢師的幫助。
讓“防家”成為過去式
王女士的經歷,并不是個例。
家對很多人來說,是溫暖的避風港,但對很多人來說,并不是。
他們看似生活在一個很“正常”的家庭,擁有一對“普通”的父母,有著“平凡”的成長經歷。
如果不是自我意識蘇醒,他們永遠不會意識到,原生家庭帶給自己如此多的抗拒和回避。
想要解決類似王女士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① 重構防御;
② 新視角看新家。
首先是重構防御。
為什么要重構防御?
因為在“原生家庭”的防御方式,已經不適用于新的家庭。
一開始,王女士對父母的教育方式的態度是模糊的,她陷入到了一種“既認同我的父母,又不喜歡這種方式”的矛盾之中。
這種感覺伴隨著強烈的愛,也伴隨著強烈的不安。
咨訪過程中,我們反復溝通著:
“對比起同齡人,你在事業上已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性,你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嗎?”
“如果不夠優秀,你認為,你的父母是否還會愛你?”
王女士對早年的被鞭策的經歷,雖有些不滿,但也認同這對她的積極影響,促使她一直認真努力,獨立自主。
認可自己已有的成就,追溯源頭,王女士似乎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
“一直以來,我好像覺得,只有拼命學習和工作,才能獲得安全感。原來這是受父母影響的。”
在咨詢室里,意識到這一點的她,頓時淚流滿面。
那個自小就鉚足了勁學習的小女孩,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長大過。
成年后的她,仍不敢松口氣,掉以輕心地工作、生活。
心理咨詢師米爾頓·艾瑞克森曾說過,很多人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因為僵化。
固守著舊模式,沒有意識地生活。
沒有意識,也就沒有改變的可能。
但一旦深刻地覺察到了這一點,改變就容易發生了。
王女士幾十年來那顆一直緊繃著的心,在經歷了好幾場咨詢后,有了些許的松動。
但這還不夠。
王女士對家庭的概念還是模糊的,況且現在的家庭,是一個她和丈夫全新組建的家庭。
她還需要以新視角度看新家。
后來,王女士把丈夫一并邀請進了咨詢室。
在咨詢室里,雖然丈夫并沒有說太多話,但每每在王女士情緒激動時,他都給她一個深厚的擁抱。
他慢慢理解了王女士之前對家庭的攻擊行為,原來一切都“情有可原”。
丈夫的存在,給予了王女士強大的精神支持。
早年時期家庭沒給到的愛,在丈夫的滋養下,王女士得到了滿足。
在咨詢室外,丈夫還主動安排了王女士參與到兒子的成長中。
開家長會時,夫妻倆會一同參與。
每一次兒子月考結束,三個人會一同慶祝。
王女士說,周末時,她嘗試和丈夫一塊下廚,雖然對此她并不熟練,只是幫忙打打下手而已。
但兩個人一起做一桌美美的飯菜的感覺,很不錯。
她開始享受,在家的生活。
我們的咨訪關系,在一年的時間里,伴隨著各種困難的克服也結束了。
寫 在 最 后
2022年春季,全國性的疫情又是一次爆發,大家在常態化的抗疫中多少已經疲憊。
包括作為心理咨詢師的我,在這段時間內都出現了難以言表的焦慮。
兩個星期前,助理給我看一條長長的微信,信息的核心內容是:
“第二次的長時間居家,我已經能夠坦然的獨處,坦然地面對家人,包括我的父母”。
這條微信來自王女士。
看到信息的那一刻,我的負面情緒似乎得到了些許的緩解。
疫情也好,居家也好,各種不舒服……其實都只是表層的導火索。
我們是否安寧和自在,歸根結底都還是在于我們的內心。
疫情還在繼續,我們依舊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而王女士已經能夠從容面對兩年前她無法適應的“居家生活”。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