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花束般的戀愛》。
它講述了,兩個21歲年輕人由甜蜜戀愛,到歷經現實拷打,再到和平分手的故事。
聽起來很日常、很普通是不是?
然而,豆瓣40多萬人卻給它打出了愛情電影少見的高分:8.6
評價為什么這么高?
豆瓣網友@錦,給了我們答案——
這幾年大熒幕上展現的愛情故事,要么是混沌時的沖動,要么是成功后的犒賞。
我們不知道如何講述:愛情在「動蕩破碎的人生階段中」的生長。
而這部電影所描述的,就是那個被忽視的
「動蕩破碎的人生階段」
它是指,一個人在生命中探索愛情的初始階段。
那個時候,我們宛如蹣跚學步的孩童,對愛情抱有很多想象,卻也很容易迷失在愛情的幻覺里,受到傷害。
有的人在經歷「愛情幻覺」的洗禮后,完成了自我整合,并走向成長與成熟;
而有的人,則一直沉溺其中,在一段又一段的戀愛關系里,周而復始地受傷。
今天我想聊的,就是「愛情幻覺」背后的東西。
影片中小娟與阿麥的相遇,契合了我們年少時期對愛情的完美想象。
某個晚上,兩人分別被朋友邀請去KTV,但面對喧囂的人群,始終無法融入。
好不容易熬到聚會結束,卻錯過了地鐵末班車。
在地鐵口,兩人邂逅了。
一起去吃拉面,簡單地自我介紹,彼此交換筆記本后,他們驚喜地發現:
原來,我們都喜歡同樣的詩人、作家;
原來,我們都喜歡用電影票根當書簽;
原來,我們都曾買過天竺鼠展覽的票……
一次次不約而同的巧合,一個個情投意合的話題,令兩人的腦海里同時炸開一朵煙火——
它是一種「是你啊」的惺惺相惜;
也是一種「被懂得」的巨大慰藉;
是發出「微小共鳴」的愛情瞬間。
夜里磅礴大雨,兩人一起回到阿麥家。
小娟站在書架前,兩眼發光:“這簡直就是我家書架的翻版,我好喜歡你畫的畫。”
阿麥則溫和地給小娟吹頭發,煮夜宵,并邀請小娟一起看他制作的電影……
第2次約會,小娟邀請阿麥一起看她最愛的木乃伊展,全程興奮得手舞足蹈。
第3次約會,阿麥鼓起勇氣表白,小娟欣喜地答應了。
隨后2人開始同居,一起養貓、看書、看電影、玩游戲,一起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
至此,兩個孤獨的靈魂墜入愛河,全然融合到了一起。
很多觀眾看到這里,都忍不住對戀愛萌生起甜蜜的向往——
能從對方身上看到另一個自己,仿佛這就是世間最理想、最美好的愛情模樣。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其實還存在另一面。
哈佛大學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說:
從某種意義來講,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 退化 ;
它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進心靈成長。
因為:
一旦墜入情網,我們便會沉溺在愛情幻覺中,以為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巔峰;
但與此同時,卻會不自覺地忽略掉對方的毛病,以及彼此間不和諧的部分。
影片中的小娟和阿麥,便是如此。
初次見面,阿麥邀請小娟看他最喜歡的電影,但小娟卻在最精彩部分睡著了。
顯然,她并不喜歡。
再次見面,小娟興奮地談論木乃伊,但服務員一來,阿麥就迅速把話題終止。
顯然,他并不喜歡。
其實,兩人都有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對方的 “不合拍” ,但為了維持這份美好的愛情幻覺,他們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派克說:
令人頭暈目眩的愛情幻覺,終歸有一天會徹底消失,就如同——
美好的蜜月,遲早要歸于結束;
鮮艷的花朵,勢必要枯萎凋零。
而這,也預示著小娟和阿麥后期的愛情走向。
同居2年后,小娟和阿麥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
緊接著,一系列現實考驗接踵而來——
小娟打零工的便利店倒閉了;
阿麥給雜志畫插畫的價格,一再被壓榨;
因為不愿意回老家發展,阿麥還被父親斷了生活費……
迫于生計,兩人不得不重新找工作。
小娟考取了會計證,獲得了一份穩定的財務類工作;
阿麥則進入一家物流公司,天天熬夜加班忙個不停。
逐漸地,阿麥不再有時間陪小娟看書、看電影、看展,兩人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
一天晚上,阿麥坐在電腦前加班,小娟坐在沙發上玩游戲。
那是兩人曾經共同沉迷過的游戲,小娟發出邀請:“你要玩玩看嗎?”
但阿麥一心想著工作,一邊生硬拒絕,一邊壓抑著心中不悅:
“你可以把游戲的聲音調大,現在是你的休息時間。”
小娟明顯感受到了阿麥的不悅,并默默關上了游戲機。
一方面,這是雙方的妥協與承讓;
但另一方面,卻也隱藏著彼此的壓抑與犧牲,在心里形成隔閡與間隙。
再后來,兩人矛盾的徹底爆發,源于小娟單方面決定換工作——
她從收入穩定的財務辦公室,換到不穩定、且收入更低的策劃公司。
理由是:她不喜歡做財務,覺得策劃公司更好玩。
在阿麥看來,這是一個極其幼稚、不靠譜的決定。
他不理解,為什么小娟還停留在學生時期的玩樂心態,不愿承擔責任為彼此的將來做考慮。
小娟也不理解,兩人明明是因為共同興趣愛好而走到一起,為什么如今阿麥全都不喜歡了。
劇烈爭吵過后,阿麥居然提出了結婚:
“結婚以后,我拼命賺錢,你在家當全職太太,做你喜歡做的事。”
小娟一臉漠然,充滿失落:
“你這是向我求婚嗎?跟我想象中的情形完全不一樣。”
那一刻,他們真切見證了愛情幻覺破滅后的殘酷現實:
阿麥把目光投注在未來——
我要拼命工作,努力賺錢,以此攢存未來跟小娟結婚的物質資本;
小娟則把目光放在現在——
我想要享受當下,兩個連續3個月不做愛的人,談結婚有何意義?
雙方都驚訝而痛苦地意識到:
自己其實并沒有跟對方融為一體,
彼此的欲望、觀念,以及對未來的想象都相差甚遠。
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姿態,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是非對錯;
但此時,它卻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后來,小娟與阿麥在一次次愛情幻覺破滅的沖擊下,選擇了和平分手。
這是一個愛情由甜蜜走向破裂的故事,它完整地給我們展現了:
墜入情網會給我們造成一種幻覺,讓我們誤以為 “愛情是永恒的” ;
但殘酷的現實遲早會擊垮這份幻覺,同樣也會擊潰我們的愛情之夢。
不管愛的是誰,我們早晚都得從情網的羈絆中爬出來。
那么問題來了——
既然美好的愛情注定是一場幻覺,我們為什么還要去愛?為什么還要進入親密關系、結婚、甚至共同組建家庭?
換句話來說,愛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派克說: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這個定義,主要存在4個維度。
首先,愛需要表里一致。
即:戀愛雙方在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一致。
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看完影片后,豆瓣網友@NOBODY評論說:
“這不是愛情,這是在另一個人身上找認同。”
我很認同他的觀點。
回顧小娟和阿麥的愛情——
意識層面:我們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所以我喜歡你。
潛意識層面:我從你身上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從此獲得了存在感。
說到底,他們真正想愛的,并不是對方,而是從未被外界真正接納的自己。
而真正的愛,應該是——
我愛你,我愛的是眼前真實的、獨立的、跟我有諸多不同的你;
不在于你為我做了些什么,也不在于我能從你身上獲得些什么;
因為我愛的,是「你的存在」本身。
其次,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小娟與阿麥算是“閃戀”,第3次見面就確認關系、同居。
作為兩個成年人的自主選擇,這無可厚非。
但真正的問題在于,兩人一直沉溺在愛情幻覺里,對現實差距視而不見。
甚至到了分手的那個夜晚,小娟已經心灰意冷,決意要分開了。
但阿麥卻不斷否認她當下的情感態度,一個勁地勸她結婚:
“很多人結婚以后感情都會變談,不開心的事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再不濟,我們以后生個小孩就好了……”
從中不難看出,同居4年下來,兩人并沒有越來越了解對方,反而越來越疏離,對彼此越來越陌生。
從這個維度來講,他們之間更像是基于想象的激情之愛,很美好,卻很短暫,稍縱即逝。
而真正的愛,是長期、漸進的過程——
在現實的淬煉中,在愛情幻覺的破滅后,兩人依然能夠看見、接納對方真實的樣子,
在看見中確認對方的存在,在接納中肯定對方的價值。
攜手并進,一起走向雖不完美、卻色彩斑斕的真實世界。
再者,真正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
兩者是并行不悖的兩條軌道,不分孰先孰后,孰輕孰重。
關鍵在于:它們需要達成平衡。
小娟是愛自己的。
日常生活中,她經常通過美食、游戲、看展等休閑活動犒勞自己;
無論是面對工作的抉擇,還是面對是否結婚的議題,她都會優先考慮自己能否從中獲得快樂。
但在愛情中,當一個人把所有精力都用于滿足自己時,就會不自覺地忘了愛對方。
阿麥則相反,他不夠愛自己。
在現實壓力面前,他把全部精力投注在工作——
放棄了畫畫夢想,放棄了興趣愛好;
放棄了自我關懷,同時也放棄了跟小娟的情感聯結。
這份持續的「不平衡」,造就了兩人后來關系的漸行漸遠。
最后,愛是自我完善,也是幫助他人完善。
它意味著持續努力,超越自我界限,幫助自己和他人獲得成長。
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
不能坐享其成,過度依賴對方;
也不能過度犧牲,妨礙對方的成長。
它需要我們直面愛情幻覺破滅后的現實,躬身實踐,付出真切的努力與行動,促進彼此心智的成長與成熟。
就像經典的愛情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時》里的男女主角——
他們從錯過到重逢,從相愛到相知,再到相厭,感情不斷在吵架中破碎,卻又不斷在諒解中重新粘合。
換而言之,真正的愛——
它從來不是一開始就遇到完全對的人,
而是雙方在相互磨合的過程中,逐漸成為對的人。
寫在最后
回到前面的問題:
既然美好的愛情注定是一場幻覺,我們為什么還要去愛?
答案很簡單:
為了自我的完善,為了生命的完整。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人生下來就是殘缺的。”
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在關系中與人聯結,去填補自身的殘缺。
而親密關系,則是人與人之間最深層的聯結。
影片最后一個鏡頭,是小娟和阿麥分手1年后。
在餐廳偶遇,兩人各自交了新的男女朋友,不是那么的志趣相投,也不是那么的100%合拍。
但此時的小娟和阿麥,都學會了在“不合拍”的戀人面前,將對方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耐心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接納對方也許根本聽不懂,或聽懂了卻不認同的可能性。
至此,兩個曾經在現實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獨靈魂,通過在彼此身上照見自己,完成了成長與蛻變,變成了更加現實、從容且完整的人。
離開餐廳的時候,他們挽著各自的戀人,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依然很默契的是,他們同時背對背隔空揮手,作為對過去最輕盈的告別。
影片的結局,固然有些遺憾。
但就像豆瓣網友@宇宙人早見在影評《如何和100%合拍的人說再見》所引用的蔡康永的話:
戀愛的紀念物,從來就不是那些你送給我的珍貴禮物,也不是那些甜蜜的短信和合照,而是:
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給地形的,你對我造成的改變。
換而言之:
愛情的最終指向,從來不是婚姻,而是自我的成長。
或許,這才是影片導演想傳達給我們的,關于愛情真正的意義。 END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
作者:天雅,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綿羊傾訴APP傾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