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秘密,小的時候只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并未留意,但做了咨詢師后卻聽見很多來訪者也和我這么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這背后卻隱藏了太多的“秘密”
因為眼睛是窗戶,所以這扇窗戶就可以反應出一個人的內在,比如緊張、焦慮、不安、不自信。但當一個人不希望別人發現自己的不好的時候,那么眼睛就成了暴露他的“間諜”。
當緊張的眼神無意中看到某人,如果某人因此而感覺到不適,眼睛是不是又成為得罪別人的一種無法控制的方式呢?
當和別人目光對視,如果別人的目光傳遞出了不悅,或發現我們的不安,是不是他發現了我們眼睛的“秘密”呢?
當我們用余光看到了某人,而這個人又因此而受到了影響,這是不是我們眼睛的罪過呢?但卻無法控制住這該死的余光。
眼睛,該死的眼睛,為何成了煩惱的根源!
這些在存在目光恐懼癥的人的眼中并不陌生的擔憂,在普通人眼里似乎很難理解,別人怎么會通過眼睛發現你的所謂緊張呢?就算別人發現你的緊張,也不會影響他人呀。如果他人真的那么容易受到影響,那么也許是別人有問題。那么這么正常的眼睛為何被患者當成一種秘密?當成一種影響他人的方式?當成回避社交及目光對視的理由?
其實,眼睛的問題更多的是一種表象。眼睛的秘密在于個性,更多的是來自于完美主義的性格,而完美主義的性格來自于恐懼:恐懼別人的否定;恐懼自己不夠好;恐懼被他人忽視及遠離;恐懼自己無法成為自己所期望的自己及無法達到自己所期望的人際。
A男士,在小的時候希望自己能夠給異性留下一個良好的形象,所以刻意在異性面前表現出一個更好的自己,但是往往事與愿違,當他試圖表現良好的時候卻變得容易緊張,變得對自我的表現極為敏感。一天他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目光,他認為緊張的目光會被別人發現,并且因此不敢直視他人,但越不敢直視他人,就越加傾向于用余光去觀察別人是否在觀察自己,進而又擔心自己用余光觀察的行為被對方發現。這樣久而久之,他越不希望自己的目光自然,就越加不自然,越不希望自己的余光被他人發現就越無法控制住自己的余光。所以和異性在一起甚至和同性在一起的時候,不僅會回避目光接觸(避免被他人發現自己目光中的緊張和不安)甚至會逃避人際接觸,當別人有不耐煩的表情,或者有一些他認為不好的情緒表現的時候就會更加堅信是自己的目光讓對方不舒服,這樣就更加恐懼自己的目光,就更加堅信是自己的目光影響了別人,因此更加不敢接近別人,甚至不敢談女友,不敢找與人接觸的工作。
實事真的如此嗎?有沒有可能他是陷入了自己所建構的“現實”當中,是否這一切都是自己所杜撰出來的!如果目光這么有“殺傷力”,那么別人似乎也太脆弱了,如果因為一個緊張的目光別人就否定你,似乎別人也太狹隘了,畢竟人無完人,畢竟評價一個人是從整體,而不是從部分。所以就算緊張的目光是一個缺點,那又如何?每個人都有缺點,又何必因為這一點跟自己過不去呢?就算有人因為這一點而不喜歡我們,或離我們而去那又如何,畢竟我們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們,就算我們完美也是一樣。所以如果注定沒有完美,注定我們無法做到完美,那么重要的是要接受這樣的一個現實,即,我是不完美的,但不完美不意味失敗,不意味著不如別人。所以問題不在于目光,而在于心態,在于因為不完美而否定自己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有時來自于超完美的目標,如:我要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當放棄這一目標,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在繼續掩飾自己緊張的目光,就沒有必要刻意維護一個完美的形象,就沒有必要別人如何看我們,也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逃避人際,逃避愛情,逃避工作。當一個人可以面對真實的自己,當一個人可以暴露出不完美的自己,當一個人可以敢于面對別人可能的否定的時候,才能活的真實,才能真正解決所謂的目光的恐懼。
B女士,小的時候父親要求很嚴格,幾乎沒有什么肯定,即使她做的已經很好,父親也總能挑出毛病。所以初中的時候她就經常陷入幻想,幻想自己是一個像小說中成功,優秀,有魅力的女孩,最好能讓別人眼前一亮。當自己沒有做到讓別人眼前一亮的時候她陷入了抑郁,當通過藥物緩解了抑郁她又陷入了對目光和緊張的恐懼感之中。因為她的理論是,如果自己緊張,那么就會被別人否定,即使她的人際關系很好。并且她認為所有人都已經發現了她的問題,所以她回避目光對視,回避人多的場合,雖然通過求證男友及同性朋友都說沒有發現,她也會為此而局促不安,依然認為自己會因為緊張和目光的問題變得不可愛,變得失敗。
越是在意別人的看法的人,越反映出內在的不自信。該女士正是因為父親的“苛責”教育才導致了一個脆弱的自我,而一個脆弱的自我就需要外在的肯定,所以為了得到外在的肯定,她必須做到完美,所以我們可知,這種完美是被逼出來的,是“被完美”。
因為缺少自我肯定,所以她只能通過完美來取得他人的肯定才能肯定自我,但這種生活策略必然會導致壓抑和痛苦,因為沒人能做到完美,所以逼著自己做一件根本就是做不到的事情,其壓力和束縛感可想而知。但她又無法放棄這個必輸的游戲,因為她“輸不起”。
其實問題不在于自己不夠好,而在于她“遺傳”了父親對待自己的方式,雖然父親已經不在她的身邊了,但是她依然挑剔和苛責自己,而無法達到自我肯定,她無法看到自己的好和成功,只會因為自己不夠好而否定自己。所以打破這一切的關鍵在于雖然過去父親沒有學會如何來愛自己,接納自己,而現在不正是自己學會如何愛自己和接納自己的時候嗎?雖然自己有缺點,但是這不能成為否定自己整個人的理由呀;雖然自己容易緊張,但緊張也是做為一個人的一部分呀;雖然會有人會不喜歡你,這也不意味著是自己不好,而也許僅僅就是現實就是如此!當自己可以因為自己的好而肯定自己,當自己可以因為自己的成功而欣賞自己的時候,別人的看法,別人如何看我們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在意在別人眼中的自己了,也就沒有必要刻意表現一個完美的自己了。而這一切的基礎在于,自我的接納與認可,畢竟只有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生命的重心。
所以當你陷入目光及余光的恐懼當中的時候,不要輕易的對自己的目光和余光動怒,因為它們是無辜的,罪魁禍首在于你對自己的苛責與否定,當我們不在苛責自己,不再期望無法達到的目標與完美的時候,當我們可以看得起自己的時候,想必目光的問題早不成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