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聽見藍說”——陪你穿越黑暗,探索創傷與成長,做自己的心理療愈師。
最近看到一個詞,叫做“人均抑郁癥”。也許這個充滿壓力和欲望的時代讓很多年輕人感到難以適從,漸漸迷失和脫離生活的本質,產生抑郁情緒。
而相比偶爾性的抑郁,有一群人卻是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就是被醫學上確診的“抑郁癥患者”、“焦慮癥患者”們。生理上的病變讓原本能夠承受和消化的情緒,一下子變得洶涌滂湃和難以招架。毫無預兆地低落襲來,難以抑制的崩潰……人們身上的抑郁和焦慮的癥狀真正上演了什么叫做“世界末日”、“行尸走肉”。
但是真的有那么糟糕嗎?作為一個曾被醫學確診的神經癥患者,到成長到如今可以冷靜觀察和分析自己身上問題的人,我想說的是,當一個人困在情緒中時,眼見之處的確很容易變成灰色。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情緒是可以騙人的。情緒釋放出來的信息很多,但是當你越激動,越不穩定,情緒釋放的信息也就越偏移現實,越不真實,越不可靠,也越極端。
因此,如何穩定住情緒,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冷靜觀察在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去觸碰真實的世界,擁抱真理,成了處理抑郁和焦慮情緒客觀和可行的方式。
下面這幾個都是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抵御抑郁等消極情緒的原則。如果能長期堅持下來,看似簡單,但這些都是能夠拉你走出泥潭的科學方法。
1、面對你所恐懼的
“何謂開始生活,改變生活呢?簡單來說就是去面對你所逃避的,直面你所恐懼的,而不是在逃避當中尋找安全感。”
王宇老師作為一名從曾經痛苦迷茫的抑郁癥患者到如今優秀、活出自我的心理咨詢師如是說。
當一個人陷入抑郁的時候,最容易出現的一種行為便是逃避。逃避是眼前最“安全”的做法,回避了沖突和隨時發生的危險。但是這也導致了我們錯過了直面恐懼,然后穿越恐懼的機會。
舉個例子。
你渴望學會游泳(正常生活),可是你由于害怕水,害怕水里有危險,于是你拒絕下水(直面恐懼),最后的結果就是你根本沒法學會游泳(應對生活)。
那么,以后當頻繁出現需要下水游泳的生活場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回避,躲開,因為你壓根不懂,不知道怎么去應對。
而且你一開始選擇了回避,也就慢慢習慣了。
當抑郁患者秉持著回避的習慣應對生活時,就會陷入越來越大的麻煩之中。過度回避會讓一個人逐步喪失許多正常的社會功能。
就像你害怕與人交往,于是不斷逃避社交場合,休閑的時候躲在房間里玩手機打游戲度日。時間久了你就越來越不懂與人交往溝通,你也就越來越自我封閉。孤獨和封閉會令心理障礙不斷加強和擴大。
所以請記住,“去面對是治療抑郁的第一步。”永遠不要封閉自己,努力從隱藏的黑暗里走出來,帶著恐懼和忐忑,一點點伸出觸角,慢慢走出自己精神的“舒適區”。
2、不快樂,也可以行動
“快樂的人不會整天想自己快不快樂,所以就算你缺乏快樂,也不要把注意力關注在情緒上,關注情緒本身會成為問題的一部分,無益于抑郁的治療。”
如果你有過對抗情緒的經驗,你一定會認可以上這段話。
當你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關注自己是不是開心的,如果是,你就會抱著慶幸的心情去生活,如果不是,你就垂頭喪氣,什么也不想做,然后一直字關注自己的情緒什么時候能好轉。
那么,你就會變得異常情緒不穩定,陰晴不定,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被點燃,且深感痛苦,總是想著如何盡快趕走不開心。
當一個人越是渴望快樂的感覺,他就會越焦慮,越覺得自己的不快樂是不正常的,總是極力擺脫痛苦。那么就會陷入一種越渴望越得不到的境地。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我們要把注意力投身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去學習工作,關心朋友家人,追求夢想愛好等等。真正的快樂產生的悄無聲息的,是在你足夠投入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產生的,而不是通過你的關注和強求得來的。
因此,不快樂,你也是可以行動起來的。按照生活行程表,該做什么就做什么。千萬不要等待著快樂來臨你再干點什么,快樂是等不來的,你必須主動出擊。情緒沒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的人生目標,對生活的追求。不要對快樂過度執著。
就像王宇老師所說,“一個農民的快樂來自莊稼,當他辛苦播種的莊稼慢慢成長,他自然就會快樂。但如果他的莊稼長滿雜草,而他整天苦思冥想‘我是否是個稱職的農民’時,相信他很難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這句話換過來不就是在說,當我們的生活或工作陷入困境、迷茫,我們不是在努力找解決方法,看看如何改善困難,而是一味在譴責自己:“我是不是一個失敗、沒用的人?別人是不是不接納我,看不上我?我的人生是不是完蛋了……”一樣的道理嗎?
3、運動、跑步
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在人腦中釋放多巴胺,讓人在運動的過程中產生愉悅感。這是醫學科學研究的結果毋庸置疑。因此,在你感到不快樂的日子里,不妨多運動吧。
其實,不管處在什么樣的境地里,運動和閱讀一樣,永遠不會出錯。你堅持多運動,在努力給自己制造快樂的同時,你還是在給自己的身體上一層保險,讓自己強身健體,更有能量和抵御歲月的摧毀。
當然,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要讓運動或跑步成為我們治療抑郁的手段。當你抱著一個強烈目的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你的心理很容易失衡,總想著我今天要跑多少步我的癥狀才能好。或者我堅持了這么多天,為什么我還是感到很痛苦?……
運動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所有的初心都應當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創建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為了某種癥狀的消失。
當你真的投身的生活中,你就不會那么介意你的抑郁是不是好了,你的癥狀是不是減輕了,因為你的關注點不在這上面。你更關注的是你真正的成長和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事。
寫在最后:
想要解決心理問題,最好的方法是“視而不見”。
如同森田療法中提倡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法則一樣。當你不再執著關注,你反而會好得更快。
當然,所謂的“視而不見”并不是讓我們忽略自己的情緒或感受,我們應當學會覺察和感知自己的情緒,對一些放不下的心結進行化解,通過自我療愈或專業咨詢都可以。
我們所說的“視而不見”,是一種心理戰略,是接納真實,是和癥狀融為一體去生活,是不再執著自己到底快不快樂。而像個農夫一樣,只關注怎么做,自己的莊稼要怎么才能長得好。
作者:子藍,一名心理療愈師,情感讀書博主,心靈寫作教練。深度研究個體心智成長。如果你渴望通過心理學獲得自我成長與身心靈療愈,歡迎關注,我會在這里陪著你一起穿越黑暗,擁抱幸福。“聽見藍說”——陪你穿越黑暗,探索創傷與成長,做自己的心理療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