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養育孩子、談戀愛、處理新工作中的人際關系,還是面對人生道路上無窮無盡的挑戰,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犯錯。我們會粗心大意,做出一些事后才發現這是錯誤的選擇和行動。盡管人際關系中有各種內在的缺陷,但從嬰兒期到老年,我們會一直從中汲取能量,從而擁有克服痛苦與不適的能力,獲得心理一致感、復雜性和創造性。正是重建聯結的快樂產生了成長所必需的能量。
在錯位與修復過程中,嬰兒長成了年輕人,然后會繼續成為老人。個人只有經歷了從錯位到修復的過程才能發展出邊界,這種邊界將“我”“你”以及其他人區分開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從溫尼科特身上學到更多智慧。他發現兒童的自我意識是通過碰撞照料者所設置的邊界而發展出來的。與正常孩子的相處絕不會一帆風順,他在成長的道路上會不斷地破壞關系、制造混亂。在一篇寫給父母的文章中,溫尼科特說道:
正常的孩子是什么樣的?他只會吃、長大、甜甜地微笑嗎?不,他不是那樣的。對于一個正常的孩子來說,如果他相信自己的父母,就會使出渾身解數搗亂。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想方設法地試驗自己的力量,去破壞、損毀、嚇唬、磨損、浪費、欺騙、占有……如果我們希望他不要過于害怕自己的想法和想象,以至于在情緒上難以健康發展,那他最好從一開始就生活在一個被慈愛與堅定的力量(以及相應的寬容)包裹的圈子里。
在一個能夠容納強烈、混亂情緒的環境里,孩子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他會有一種生機勃勃的、積極的“我在”的感覺。給孩子的行為設置界限,但小心不要壓抑孩子的心靈。這樣一來,照料者會傳遞出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好像在說:“我能接受你波動的情緒。我會陪著你。你不會孤身一人。”
沒有不完美,你我將不復存在
根據自己對宇宙的觀察和理解,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認識到:“宇宙的基本規律之一是,沒有什么東西是完美的……如果沒有不完美,你我都將不復存在。”霍金明白,大分子在碰撞時所產生的復制錯誤,對于地球上的生命誕生來說是必要的。霍金觀察到了不完美在物理世界中的必要性,而溫尼科特則在人類發展中觀察到了完全相同的過程,這個過程從人類的出生就開始了。
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人類在出生后的前幾周里非常無助,人類的這種特點是獨一無二的。在產生原始的驚跳反射時,嬰兒會隨時伸出手臂蓋住腦袋。他們的睡眠不遵循固定的節律,也沒有特別的原因。他們整天不停地吃喝拉撒。這種特點是大腦發育不成熟的結果,為了讓頭部通過產道,大腦70%的成長過程是在子宮外進行的。因此,新生兒需要完全依賴照料者來幫助他把世界安排得井井有條。
正是因為如此,任何一位剛做父母的人都能告訴你,照顧新生兒是一項全天候的工作。溫尼科特觀察到,如果母親自己得到了良好的照顧和支持(我們的文化中往往缺乏這樣的體驗),她就能更好地找到與嬰兒協調一致的狀態。他用“普通的盡職母親”(ordinary devoted mother)一詞來描述這樣的母親:她能用正常、健康的方式來關注嬰兒的每種需求。在嬰兒完全無助的最初幾個星期里,如果母親能得到抱持和支持,那么母親和嬰兒就能在這段時期里感受到一種融為一體的感覺。
但在健康的狀況下,這種協調感是暫時的,只能持續大約10周,到嬰兒開始獲得自我調控能力的時候為止。隨著孩子的大腦發育、身體成長,原始的反射會逐漸消退。他的動作會變得更加協調。溫尼科特指出,到了這個時候,(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母親在試圖滿足嬰兒所有需求的時候必須“失敗”,這樣孩子才能繼續成長。母親必然會失敗,但她會有一項新的任務,用溫尼科特所創造的術語來說,這個任務就是做一個足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溫尼科特認識到,正如大多數母親在嬰兒完全無助的時期都會自然地關注孩子,大多數母親也會自然地成為“足夠好”的母親。這些品質是無法從書本上學到的。
對于“足夠好的母親”這個概念,人們經常做出過度簡化的解讀,將其理解為一種輕率的寬慰,即照料者不必介意他們所犯的錯誤,但這個概念反映了一條更為深刻的真理,那就是不完美對于健康的發展來說是必要的。溫尼科特明智地指出了這一真理:失敗(也就是霍金所說的“錯誤”)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至關重要的。母親的目標不應該是完美無缺,而是足夠好。通過適應母親的失敗,嬰兒會開始經歷與母親分離的過程,并學著處理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邊界便開始形成了。
這就是自我調節能力發展的基礎,自我調節對于學習和社會能力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自我調節來自與他人一起應對(work through)錯誤或失敗的過程。溫尼科特在他的著作《游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中寫道:
在這種情況下,“足夠好”的有利環境被當成了理所應當的,而這種環境從一開始就是每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有些基因決定了成長與成熟的模式與遺傳傾向,但如果缺乏環境所提供的給養(而且這種給養必須是足夠好的),那么個人就不會有任何情感上的成長。請注意,這句話里并沒有提到“完美”這個詞—完美是屬于機器的屬性,而不完美則是人類適應自身需求過程的顯著特征,這種不完美是利于成長的環境所具備的基本性質。
除了學術寫作以外,溫尼科特還經常撰文與父母交流,有點像英國的斯波克醫生(Dr.Spock)。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如果我是一個孩子,那我寧愿自己的母親擁有人類所有的內心沖突,也不想要一個全知全能、像個陌生人一樣可疑的母親。
溫尼科特在他的兒科工作中做了大量的觀察,他深入觀察了親子的實時互動關系,他將這些觀察結果與他身為精神分析師的工作結合了起來。他的成年患者花了無數個小時躺在沙發上,用他的話說,許多患者“退行到了依賴的狀態”,就像埃里克剛剛開始接受奧爾茲醫生的治療時一樣。即使是短暫的分離也會讓他們體驗到深深的焦慮。對于關系的和諧,只要出現任何輕微的干擾,他們都會有強烈的反應,比如在他們做出回應之前會有長時間的停頓。但是,他們可以解釋自己的心情,而不是痛苦地哭泣(也可以邊哭泣邊做出解釋)。他們將早年照料關系中的情緒帶入了與溫尼科特的關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這個過程稱為移情。這些互動讓我們深入了解了這些患者在前語言時期的情感生活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
從這樣的體驗中,溫尼科特提出了真我(true self)和假我(false self)的概念。他會傾聽這些成年患者的傾訴,而他們就像梅一樣,似乎缺乏穩定的自我意識。溫尼科特與成年人和兒童的工作經驗讓他認識到,如果母親未能滿足嬰兒的需求,不能每次都理解嬰兒所傳達的信息,但能花時間來弄清孩子的意思,那她就為孩子適應所有社會互動中所固有的不確定性鋪平了道路。這樣一來,嬰兒的自我意識就會逐漸形成。
相反,他也觀察到,如果由于多種原因,照料者無法容忍關系中的不完美之處,孩子可能就會出于“順從”而發展出假我。請回想本章開篇的那個視頻描述(孩子很生氣而母親卻堅稱孩子很傷心),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在這樣的親子互動中,孩子的感受屢次得不到包容,她可能會順從,否認自己憤怒的真實感受,并且為了與母親站在同一陣線而產生悲傷的情緒。在梅的故事里,我們就感覺到了這種順從。她沿著家人所期待的坦途前進,這樣的生活阻礙了她真我的發展。
追求完美會導致焦慮和阻礙成長
足夠好的母親有時不能滿足嬰兒的需求,而嬰兒應對這種失敗的能力會不斷增長,母親的失敗與嬰兒的能力是匹配的,如此一來,足夠好的母親就促進了嬰兒的健康發展。然而,“太好”的母親會焦慮地追求完美,可能會阻礙從錯位到修復的過程所帶來的成長。
莎拉給心理治療師打了電話,并留下了一條信息,預約治療師幫她處理3歲的兒子本的問題行為,她說她只能在2: 00~2: 30 之間打電話,因為這段時間她能確定本在午睡。她解釋說,每天早上8: 00~9: 00,本在吃早餐,然后會在午睡前玩耍。午餐必須在正午的時候吃,而12: 45是本的散步時間。他會在2: 45時準備睡覺,到2: 00的時候,他就睡著了。“那時我就能說話了。”莎拉說。在她講述如何根據本的每種需求來安排自己的一天時,她傳達出了深深的焦慮。
本和莎拉的關系一開始就不太順利。莎拉在剖宮產手術中出現了并發癥,在重癥監護室里待了幾天。回想起來,雖然那段經歷給她帶來了情緒痛苦,但在那之后,她覺得嬰兒時期的本給她帶來了“完美的幸福”。然而,當本開始蹣跚學步的時候,事情就開始變得一團糟了。現在,盡管莎拉試圖像本在嬰兒時期那樣無微不至地關注他的需求,但好像這一切都是徒勞,現在他們日日夜夜都像是在打仗一樣。本很難入睡,上幼兒園時很容易情緒崩潰,只要稍不如意,他就會大發脾氣,比如晚餐吃雞肉而他卻想吃意大利面的時候。當莎拉在治療中講到自己的這些經歷時,這種關系模式看起來不僅源于早期的母子關系問題,也源于她在本剛出生的前幾周里因為病得太厲害、無法照顧本而“拋棄”他時產生的內疚。但經過進一步的思考,莎拉意識到自己的母親也有同樣的壓力,力圖用完美的方式來照顧莎拉與她的哥哥。她說她的母親犧牲了自己的需求,犧牲了她的自我,把一切都給了她的孩子。莎拉感到很壓抑,在她的回憶中,她覺得自己焦慮的母親在情感上很疏遠、難以接近。
莎拉和本陷入這種關系模式,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她不想讓本失望,就像本剛剛出生時的那些日子一樣。但她在照顧本的時候重復了自己當年所接受的育兒方式,于是這種問題就越來越根深蒂固了。當莎拉意識到這種“過于完美的母親”所代表的代際互動模式時,她不僅看到了她努力追求的完美是無法達到的,還看到了這種追求讓她變得緊張而擔憂。她猜測本的行為可能就反映了她的焦慮。當莎拉看到,自己對完美主義的追求影響了她和本的情緒時,她深深地松了一口氣,感到了一種放松的自由。
莎拉開始允許自己容忍幼兒期的混亂,并意識到了這種情況其實有助于培養本的應對能力。這樣一來,他們共同的焦慮就減輕了。雖然本在某個時刻想要某個特定的鴨嘴杯,但她不必每次都滿足他的要求;就算本表示強烈反對,她也可以找一個晚上和朋友們外出聚會。當他們克服了這些困難之后,本的睡眠得到了改善,他終于喜歡上了幼兒園,也交到了朋友。錯位與修復的過程讓他們產生了更健康的邊界,他們對彼此、對自己的信任也增長了。
我們可以把從這個故事中吸取到的經驗教訓運用到我們一生所有的人際關系中。就像莎拉焦慮地滿足本的每種需求一樣,在我們成年人的關系中追求完美也會產生焦慮,阻礙成長。
本文來源:《沖突的力量:如何建立安全、穩固和長久的親密關系》節選,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