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走親戚,是令很多人頭疼的一關。
有網友直言:“親戚之間,都是在攀比,在嫉妒,沒有人真正希望你過得好;除了爹媽,其他親戚都希望你過得不如他家。”
偶爾在網上看到一組漫畫,被其中一幅直接笑噴。文字內容是“親戚一句話把我暴擊了兩次:你單身這么久,錢應該攢了不少吧?”
不免感嘆,這位親戚的攻擊水平實在是精準,恰好抓住了當下年輕人“窮”和單身的兩大痛點,更何況常常有人會把這兩點形成了因果邏輯:如果再有錢一點,脫單就更容易一些。
話說回來,當一個人感到自己被“暴擊”的時候,你可以相信,你正在被狠狠地嫉妒著。
說你“單身錢多”的親戚,也許TA正在遭受“婚姻費錢”之苦。
我不能逍遙,就要通過戳弄逍遙之人的痛處,以緩解自身的不適。有此舉的人,多半生活不幸福。
你過得不好,能緩解我過得不好的焦慮
越是能夠活出自己、更大程度上掌控自己人生的人,越是能見得別人的好。
反之,那些過得比較糟糕的父母、領導、伴侶,他們雖然嘴上希望孩子、下屬、另一半更好,但卻在關系中有意無意做著一些打壓和阻撓對方的事情。
為什么有些人見不得別人好?因為他們早年沒有被好好對待過,對得到“好”這件事情感到非常無力。
一位年輕姑娘跟我說,她去麥當勞吃東西,對面坐著一位父親帶著三四歲大的女兒,小女孩很調皮,時不時把玩具或薯條打翻在地,父親一遍遍耐心將玩具撿起,無比溫柔地用紙巾擦去女兒嘴邊的番茄醬。
這一幕姑娘看得好氣啊,她恨不得上前把小女孩的餐盤掀了,再朝那位父親吼兩嗓子。
因為,她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得到過來自父母的這般包容和愛意;回想起來都是自己噤若寒蟬的可悲模樣,任性,更是不敢。
長這么大,唯一的溫暖來自閨蜜。后來,閨蜜結婚了。
在姑娘的眼里,閨蜜的老公就是個標準渣男,但閨蜜好像對他的渣,置若罔聞。
很多次,她恨閨蜜愛那么渣的他,她發瘋地嫉妒他們的關系,而她自己永遠都不可能擁有這樣的關系。
她說,她在等著有一天,閨蜜跑回來向她哭訴終于認清了渣男老公的嘴臉。想到那一刻,怒氣好像消解了大半。
姑娘的心路歷程,向我們生動展現了嫉妒者內心的滔天巨浪。好東西你有,我沒有,所以嫉妒。有了留不住,還不如毀掉。
因為想起這樣一個對我如此重要的好東西,卻在我的掌控之外;為了避免再體驗想要繼續依賴于它又不能的痛苦,毀了一了百了。
就像我們拿來開玩笑的那句話:把你的痛苦說出來,讓我們高興高興。
玩笑背后的悲涼在于,真正幸福的好東西,已經沒有希望了。
嫉妒的可怕,在于摧毀希望
精神分析理論中,把嫉妒稱作“羨嫉”(Envy)。在所有的原始心理過程中,羨嫉是最具有破壞性力量的,它一出手,就帶有摧毀性質。
更加令人發指的是,它針對的并不是挫敗和痛苦,而是提供給人們的庇護、愛以及希望。
關系中,嫉妒者和被嫉妒者,雙方都是痛苦的,原因在于希望被摧毀。
女演員吳越,因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飾演了小三凌玲一角,被網友罵到關閉社交媒體的評論區。有人勸她:觀眾罵你,是因為對你演技的認可。
吳越回應說:“我不明白,什么樣的認可不能用鮮花和掌聲來表達,一定要以惡毒的謾罵來進行呢?”
罵吳越的觀眾表面很爽,其實內心很痛苦,因為角色劇情激活了他們心中對留住愛這件事感到無助。
吳越更痛苦,原本優秀的演技帶給人好的、價值感的部分被暴擊了,那么作為演員的希望在哪里?
同樣試想一下,如果世界沒有了和平的希望,人們將經歷怎樣的逃亡?如果作為父母,自身愛的能力被摧毀,那將養育出怎樣的孩子?
我曾經接待過一位男性來訪,他是一位體力勞動者。整個童年時期,他在家庭的動蕩中度過,父母每次吵架,都會引起全村人圍觀的那種。
在他心里,幾乎沒有留住過好的感受,或許從來就沒有過。
在咨詢中,我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去迎接他不斷的攻擊,他恨我這個“坐辦公室的”,恨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公,偶爾覺得我說的話有點用,他便不作聲。
當我說,今天咨詢結束的時間到了,他會立刻憤怒地掛斷視頻,一個字的招呼都不打。
屏幕這頭的我,獨自品味尷尬和挫敗,職業自信差點被摧毀。再后來想起他,會涌起悲傷。
有多嫉妒,就有多無助
為什么一個人會具有強烈的嫉妒心呢?
梅蘭妮·克萊因是羨嫉理論的提出者,她把人的過度羨嫉歸因于先天強烈的攻擊驅力。
從另一個關系的角度看,是兒童對極度不穩定的養育環境的反應。因為不穩定,孩子對回應和愛的希望被反復激起,但結果大都讓他們失望透頂。
在我的理解中,好和壞或許都不是重點,不穩定才是決定性因素。
1998年英國有一部獲奧斯卡提名的影片《她比煙花寂寞》,講述了一對出生于音樂世家的姐妹之間的嫉妒故事。
姐姐是長笛手,妹妹是大提琴手,兩人從小形影不離,親密無間。
姐姐受到英國廣播公司的邀請演奏長笛,大人們常對妹妹說的話是“有位天才姐姐,你一定很驕傲”。這時,妹妹感到自己黯淡無光,不能為家人帶來榮耀,被母親冷落。
于是她抓緊一切時間刻苦練習大提琴,終于在一次比賽中獲得冠軍。
從此,妹妹成為了父母關注的對象,姐姐變成在門口等待妹妹練琴的那個人。大人們的話變成:有位天才妹妹,你一定很驕傲。
在這個家里,愛是不穩定和有條件的,只有天才和冠軍,才能讓父母矚目。
姐姐對妹妹說:“沒有大提琴支撐,你一無所有。”
結婚后,丈夫也告訴她:“沒有大提琴,你就不是你了”。
就連她被診斷出多發性硬化絕癥后,母親的第一句話是問:“她會不會停止演奏?”
所有這一切,為妹妹生長嫉妒之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她無法像姐姐一樣,除了長笛以外,還可以過著夫妻恩愛、孩子成群的普通人生活。
終于,她向姐姐提出了一個嫉妒到變態的要求:她要和姐夫上床。
姐姐當然無法接受,她就自傷把自己弄到滿身是血。姐姐無奈,只好答應。和姐夫在床上的那晚,她嘴里哼的是小時候的歌,仿佛回到了姐姐什么都寵著她的那些時光。
她摧毀了姐姐,也摧毀了自己。
影片最后,妹妹,年輕卻載譽全世界的大提琴家因絕癥去世。
這樣的寓意像是在警醒我們,唯有讓嫉妒死去,希望才有機會重生。
如何處理嫉妒?
每一份嫉妒的背后,都在訴說對連續穩定的愛的渴望。
如果一個人被好好地對待過,就不會對被愛感到那么無助和失控,也不容易生出太多嫉妒。
基于以上理解,當你遇到一個嫉妒你的人,相信你也有能力面對了。
想要安撫自己的嫉妒之心,有一個總體的方向是: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如何對待自己。
具體怎么操作,需要結合自身的情況。這樣做的好處是增加自我控制感,部分的彌補過往未被充分愛過的缺憾。
最后給出來自曾奇峰老師的更加輕松的解釋:嫉妒是貶低自己,夸大了別人的成就以及成就帶來的幸福感。
也就是說,適當提高自己的自戀水平,咱也是小康生活。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轉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作者: 徐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