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社交,相關的熱詞一個接一個。
有人享受社交,自然也會有人覺得社交是一種損耗,令其疲憊。于是乎,圍繞著「社交」二字 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熱詞。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這些熱詞哪個戳中了你?你認為自己屬于哪一類呢?
而當「社恐」們還在努力回避陌生人的眼神,努力審視自身言行以免發生“社死”悲劇時,「社牛」卻幾乎在一夜之間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留下“社恐”們在原地瑟瑟發抖。
而令小編我沒想到的是,公司一向熱情的用戶運營妹子居然也把自己歸到「社恐」系列!在我詫異的眼光中,妹子幽幽地說:
“其實許多別人眼里熱情、活潑的人也會有社恐的一面。
你們看到的談笑風生,背后是他們在使出渾身 解數偽裝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不瞞大家說,我對人有點過敏。”
既然大家都覺得自己或多或少有點「社恐」癥狀,作為一個極具科學探究精神的心理科普號,我們自然不會輕輕放過這個話題。什么是「社恐」?需要改變嗎?該怎么正確面對呢?
1
什么是「社交恐懼癥」?
當前一個尷尬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認為自己「社恐」。
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聯合對4000多名18~35歲年輕人調研發現,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癥。其中,有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38.3%的人將社恐歸咎于性格內向。現在的年輕人為何如此害怕社交?
從醫學角度來解釋,社交恐懼癥又稱社交焦慮障礙,主要表現為在需要與人接觸交往的場景下,出現與實際處境明顯不相稱的恐懼害怕,使當事人的表現在當時的處境中顯得很突兀,令人不能夠充分發揮應有的實際交際水平。
社交恐懼癥患者的主要癥狀為害怕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在他人面前甚至覺得無地自容,故回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與社會隔離。
社交恐懼癥多發生在青少年時期,到了中年以后,社交恐懼癥患者的癥狀一般會有所緩解。
輕度的社交焦慮或害羞在普通人群中很常見。事實上,在網絡中盛行的“社恐”一詞擁有更加寬泛的意義——它已成為部分人對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展現出的內向、敏感、害羞、自卑、討好型人格、追求完美主義等特質的自嘲。
只不過有時候自嘲自黑的話說多了,也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心理暗示和自我強化,所以建議大家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簽。
2
從現實生活中,
走到網絡的「社恐」
《2020 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顯示,64.83%的被調研對象選擇通過社交軟件結交新朋友,線上交友是不少獨居青年們緩解孤獨的“必選項”。
然而,線上社交能成為“社恐”青年的解藥嗎?答案可能正相反。
社會心理學家雪莉·特克爾曾提出“群體性孤獨”的概念:
“讓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人們在公司的董事會議上發短信或寫郵件,在上課時、聽報告時,發短信,網購,瀏覽臉譜, 實際上在幾乎所有的會議時。
甚至有人告訴我一項重要的新技能—— 發短信時如何與別人進行眼神交流!”
她認為,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
而將網絡社交視為社交“避風港”的這一部分人群,依然有可能面臨“無人點贊”、“已讀不回”的新型社交焦慮。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心理效應叫“焦點效應”,所謂焦點效應,是指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無人點贊”“已讀不回”的線上社交焦慮,其實和線下社交焦慮沒有本質的區別,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對他人評價的過度在意。
3
社交脫敏:強化「鈍感力」
關注自己的核心需求
知名度較高的一檔辯論綜藝節目《奇葩說》曾經有一道辯題是:“老板明顯不喜歡我,我要不要辭職?”
主持人馬東在發表看法時,提到了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一本書——《鈍感力》。
渡邊淳一提出:“鈍感是一種才能,是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他認為,“鈍感力”不等于遲鈍,它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正如馬東在節目中提到的:
“鈍感力是快速忘卻不快的能力;是接受失敗,繼續挑戰的能力;是坦然面對流言的能力;是對嫉妒與嘲諷心懷感激的能力;是對表揚甘之如飴但不得寸進尺的能力。”
你們是否也曾因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而感到羞愧丟臉?被老師點名批評后憤懣不已?和別人產生矛盾后,找不到臺階下,而后疏遠?其實,對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需要“鈍感”一些。
社交不一定只有一種方式、一種標準,不要懼怕在社交中進行表達,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鈍感”一些,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4
比社交更重要的是,
找到適合你的生活方式
林語堂先生說:“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其實,無論你是話多還是話少、是社交牛X癥還是社交恐懼癥,只要找到一個最舒適的狀態,將最真實的自己展現給他人,這就足夠了。
日子總是冷暖自知,別人怎么笑無所謂,只要自己覺得有聲有色就行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過是,每個人行走的姿態不一樣罷了。
我們的人生不應該被定義,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舒服的狀態,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