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關于“改變”的討論,估計不少人都遇到過。
但面對改變,很多人心理都會有不平衡感,會不斷感到委屈并追問“為什么”、“憑什么”。
這種感覺就像是在一條船上的兩個人,卻只有自己在劃,受益人卻是兩個人。
很多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關系中的改變都是正向的嗎?一個人成長,能帶動伴侶改變嗎?關系是互動的結果,一個人的改變必然會影響另外一個人的改變?
現在的“看不慣”,
或許是曾經的“喜歡”
差異,并不是伴侶關系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多時候,恰恰是伴侶在一起的理由。
就像影片《靜音》中的老婆,現在“看不慣”老公亂丟東西,或許在他們剛剛認識的時候,她”喜歡”的就是對方的隨性,以及大大咧咧的性格。
雖然影片中沒有詳細介紹他們的相識過程,但從我們身邊或自身的經歷就可以了解到,確實很多伴侶在剛談戀愛時,就是被差異或不同所吸引的。
比如,有人會說,我很自卑,ta看上去很自信,所以我喜歡ta;我很內向,ta很外向,所以我喜歡和ta在一起;我比較冷靜,ta卻很熱情,所以我想和ta生活在一起。
可見,有些人渴望通過親密關系,把伴侶和自己的差異發展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以克服缺陷,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種心理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心理”,因為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特點或優點,所以寄希望于伴侶,以超越自我,即補償自己缺失的那部分“好”。
從這個角度來說,差異,并不是伴侶之間出現問題的關鍵,更多時候還是相互吸引的原因。
討厭差異
不愿改變自己的固執己見
既然伴侶之間的差異不是問題,那么夫妻之間感情出現危機,是什么導致的呢?
和人的自戀有關。
自戀,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好,不愿改變。
也就是說,隨著和伴侶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摩擦會越來越多,曾經的“喜歡”,會變成讓人討厭的差異,因為在適應這些差異時,我們要做出一些改變。
討厭差異的背后,是我們不愿改變的固執己見。
就像影片中的老婆,不再把老公的隨性和大大咧咧作為優點,而是看成不愛整潔的缺點,于是心生厭惡,討厭差異,所以才對老公產生不滿,而當老公按照她的要求去做后,她的憤怒情緒便有所緩和。
這里我們看到了兩個人面對差異的不同做法,即老公開始改變了自己,把鞋子放好。如果老公不愿改變,堅持固執己見,爭吵就會升級。
只是面對差異,很多夫妻誰也不愿妥協,才讓矛盾不斷激化。
那么,為什么很多人不愿妥協呢?
原因大致有兩個:
一是,接納差異,意味著順從對方。
二是,對方不愿改變,認為那是不愛自己。
影片中的老婆之所以對老公的隨性那么氣憤,或許就是這樣想的,“如果我再次幫他把鞋子放好,就意味著順從他,害怕他;如果他愿意改變,能夠按照我的要求來,才是真的愛我”。
也就是說,不愿妥協的人,是想通過讓對方改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應對夫妻間差異,
找到背后的一致性才是關鍵
前面說了,差異導致矛盾的背后是雙方都不愿改變,那么,解決彼此不同帶來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尋求改變。
首先,改變意味著找到差異背后的一致性。
這個一致性,是更高層次的一致性。
比如,老公習慣隨意脫鞋,老婆喜歡整潔,這些差異的背后,是有更高層次的一致性,即為了這個家更好。只要夫妻達成這個共識,彼此堅持的差異就會有所松動:老公理解到老婆打掃衛生,整理家務的辛苦,會有意識地不再亂丟東西;老婆體諒到老公工作的辛苦,偶爾的幾次亂放也不會放在心上,這樣就不會因為彼此的差異而影響夫妻感情。
其實,無論有什么樣的矛盾,都不要讓這種矛盾影響到彼此的關系,這樣的共識,就更能夠容忍彼此的差異和不同。
其次,改變彼此的溝通方式。
我們常說,夫妻之間遇到沖突,要好好溝通,但怎么能做到好好溝通呢?
其實方法很簡單,即把通知變成商量。
比如,老婆看到老公隨意丟鞋子,可以和老公說“下次記得把鞋放在鞋柜上,好不好?”在每句話后面加上一個后綴“好不好”,溝通的氣氛就會變成征詢彼此的意見,而不再是命令式的控制語氣。
再次,一段關系中,誰痛苦,誰先改變。
應對夫妻之間的差異,最后還是歸結到改變,且應該是自己先改變。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感受到痛苦,就需要自己先改變,因為改變自己是容易的,改變他人是艱難的。
就像影片中的老婆,如果老公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想改變,唯有自己先改變,要么繼續幫老公擺放鞋子,要么不去幫忙,任由他隨性下去。
這里有人可能會說,那鞋子一直丟在那里,也沒有解決問題啊?
其實問題解決了。
當她不再執拗于對方的改變,本身就是在改變,更何況,鞋子一直丟在那里又能怎樣呢?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要固執己見,這樣才能理解彼此的不同,看見差異背后的共識,感情才會不斷增加。
畢竟,和自己一樣的人,不存在。
寫在最后
我們討厭對方的差異,其實就是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改變。
一旦這種想法成為執念,那就變成了一種控制。
控制,意味著不遺余力改造對方,但這樣的企圖背后卻是痛苦。
正如親密關系專家克里斯多福•孟說的:“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