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是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在她35歲生日那天,小文抱著我痛哭:
35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小時候聽父母的,過他們安排的生活;
工作后聽領導的,說一不二;
結婚以后,滿腦子只有孩子和這個家……
他們從來不關心我喜不喜歡,好像我就應該這么做一樣。
最可笑的是,我早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我也從來沒有反抗過他們
聽到這些我很難受。
小文是敏感的,甚至帶著自卑,我深深感知到了小文的痛苦,這個快要被生活擊倒的女人,需要更多的安慰。
我的另一個閨蜜薇薇,她是一個成熟理性很會控制自己情緒的單親媽媽。
工作上出現問題,自己消化;
身體不舒服,自己看病;
孩子的大小事,都是自己操持,從來不需要前夫插手。
薇薇總是精神奕奕,把自己打理的很好,用她的話來說:“只有不碰愛情,姐就是女王。”
確實,在親密關系中,這個雷厲風行的女人經常陷入自我懷疑。
對方的一個眼神,她就會想是不是自己哪里照顧得不夠妥帖了。
對方的一句抱怨,她就會覺得他不愛自己了。
甚至對方沒有秒回消息,她就會認為對方在外面找了小三,并對此深信不疑。
仿佛一進入親密關系,她陷入的不是愛情的甜蜜,而是焦慮、懷疑、恐懼。
小文和薇薇的情況,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內耗效應。
這主要是指人在管理自我的時候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時,人就會處于內耗的狀態,長期如此,會讓人覺得疲憊不堪。
焦慮、猶豫、糾結、自責……這些看不見的內耗可能正在拖垮你。
精神內耗的人總是喜歡想很多,時長陷入糾結,從而變得愈發敏感、自卑,心中總有一塊大山重重的壓著。
這種感覺,就像在精神世界,住了兩個小人,他們觀點不同,相互拉扯,讓人時長感受到壓力,躊躇不前。
我是一個敏感內向的人,也曾經長期受到內耗的困擾,做事猶豫不決,經常把自己搞得很累,還時常厭惡自己。
在我3年的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我找到了走出精神內耗的5個方法:
1. 一定要降低對別人的期待,不要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
2. 一定要學會拒絕,對自己不想做、不喜歡的事情說“不”;
3. 不要逃避,不要遇到困難就想鉆進手機,逃到虛擬世界;
4. 給自己找點事情做,忙起來胡思亂想的情況就會減少一些;
5. 給自己找一點有創造力的事情做。
而其中對我而言最簡單、最低成本、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讀心理學書籍。
讀書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創造力的事,也是讓人們從世俗的執念中解脫出來的不二方法。
心理學家伊爾斯·桑德說過一句話:如果你總是委屈自己討好他人,你會發現人們會喜歡你,但是你永遠無法真正地知道他們是喜歡你這個人,還是感激你的付出,如此一來,即使你發現有人喜歡你,你也仍是自卑的。
這句話讓我產生了極大地共鳴,甚至現在想到也會熱淚盈眶。
這可能就是書籍帶來的力量。
即使這句話沒有感動到你,但我相信也總會有一本書,一個故事,一個句話,讓你覺得,這就是我,我被看見了。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