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安全感的形成的三個要素
發布時間:2021-12-28
2133閱讀
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有三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時間。
安全感來自于生命不成熟的時期,也就是嬰幼兒時期。中國有句家喻戶曉的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小的時候有禮貌,懂規矩、聽話、乖,長大了就有出息。其實這句話最核心的精髓是:一個孩子的人格水平決定了他/她一生的成就。人格水平中,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或者我們再強調一下說,安全感就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這跟我們之前講人格的時候,我說人格就是一個人遇到人、遇到事兒的時候的第一反應。這句話和安全感說的是同一個概念。
當父母的要了解這個規律,要清楚知道孩子的嬰幼兒時期有多重要。我們都知道,蓋房子、修路都要用到混凝土,就是用干水泥、水、沙子、石子,把它們攪拌混合在一起,作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建筑行業簡稱“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就像混凝土,剛剛攪拌好的時候想把它塑造成什么形狀都可以,方的、圓的、長的、扁的、三棱的都可以。這個時候如果沒弄好可以立刻扒掉重來,因為它還沒有成型。混凝土塑造好形狀,固定一段時間,一旦凝固成型了,再想改動形狀就非常困難了。因為它非常堅硬,非常結實,只有用強大的外力(比如鐵錘、電鉆、風炮)打碎才行。但是打碎后的這些渣塊,已經不可能再回收使用了,必須重新去找新的混凝土材料來制作想要的東西。
所以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撫養者就是要搶時間,爭分奪秒。
形成安全感的第二個要素是人物。
安全感的定義中說了,安全感與孩子的依戀對象有直接關系,從自然規律上來講,依戀對象最早是母親,因為孩子是在母親的身體里孕育的,出生以后要依靠母親的乳汁來存活,要在母親的保護和照顧下一天天長大。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孩子才會把母親的替代者當成依戀對象,比如說祖父母、保姆、親屬、收養家庭的父母、福利院的工作人員等等。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個依戀對象會逐漸從母親擴展的父親,然后才是其他人。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首先要明確母親在撫育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地位,這個位置是天賦神授的,其他人不要去跟母親爭這個位置。有的老人看到年輕人生了孩子,就說:“我反正閑著沒事,我也比你會帶孩子,來來來,你快去休息,你快去工作,孩子就交給我帶吧。”這是不合適的,違背了自然規律,對母親和孩子都不好。不管是誰,哪怕再會帶孩子,都不要去跟母親搶這個位置。做母親的也不要謙讓:“你喜歡帶孩子,那你就去帶吧,我就不帶了。”這不是客氣的時候,這個位置千萬不能謙讓,更不能偷懶:“反正我也挺累的,有人帶孩子我樂得省心。”撫養剛出生的孩子就是母親的活兒,誰都替代不了。嬰幼兒時期母親被替代了,孩子長大以后安全感就容易差,人格就相對弱。當然要排除極特殊的情況,比如說母親有身體疾病、嚴重的心理問題或者精神不正常等,這是迫不得已的替代。
只明確母親的位置還不夠,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還要全力幫助母親做好這個工作,幫助母親發揮這個位置的功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的成長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又帶來一個新的現象。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除了把情感都投注在孩子身上,還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這又阻礙了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
從小在父母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照顧下長大的女性,第一次當媽媽的時候,非常害怕承擔這個責任,就拱手把這個任務轉交給其他人,可能是老人、月嫂、保姆等。
還有一種觀念認為,相對于事業的成功,女性把精力和時間投注在孩子身上是低價值的,甚至是沒有價值的。這個觀念也讓很多女性選擇了盡快把母親的功能移交給他人,自己盡早回到職場,以免喪失了自己原來的價值。
我們在專業資料、專業書籍、專業培訓和咨詢工作中看到很多案例,都證明了一個安全感不夠的母親,容易養育出安全感不夠的孩子。所以我們說第二個要素是人物,最關鍵的人物就是母親,母親的角色不可替代,母親的作用不可替代,母親的質量決定了一個孩子的安全感的質量。
女性在決定當母親之前,除了評估自己的身體條件,更重要的是要評估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況。如果自己有很多安全感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處理好,或者沒有穩定在一個相對好的水平,在考慮生孩子的時候就要特別慎重。不是說身體上能生孩子就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有的時候心理比身體更重要。
安全感的要素第一是時間,第二是人物,第三就是關系。
重要時間是在嬰幼兒時期,關鍵人物是母親。確定了這兩個要素,只是具備了形成孩子良好安全感的硬件,還不足以保證孩子能形成好的安全感,因為還需要讓硬件運轉起來的軟件,這個軟件的就是關系。在重要時間和關鍵人物的互動關系,才最終決定了孩子安全感的質量。
在孩子小的時候,母親跟孩子之間什么樣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大概有這么四個程序。
首先,要敏感。
母親必須要敏感,才能及時捕捉到孩子發出的信號。
很多女性當了媽媽以后會變得很神,孩子在房間在睡覺,門關的很嚴實,媽媽坐在客廳里,突然會覺得有些不對:孩子可能醒了。媽媽趕快走過去,一開門,發現孩子剛剛醒過來,眼睛看向媽媽。其他人會覺得這媽太神了!明明一點聲音都沒有,你是怎么知道孩子醒了?這就是敏感,是做媽媽的本能。她感覺到了房間里氣場的變化,或者是那種母子連心的潛意識能力讓她知道孩子的狀況。
有的母親在這方面的功能是非常糟糕的,孩子可能在房間里都哭的稀里嘩啦,大小便把尿布都泡透了,她在客廳還不知道,她可能忙著看手機、看電視,或者忙其他的事情,這就是不敏感的媽媽。這些母親不能及時地捕捉到嬰兒發出的信號,孩子會非常吃虧。
第二,要準確解讀。
媽媽捕捉到了孩子發出的信號,推開門走到孩子旁邊,但是這個時候媽媽不知道孩子要什么,因為讀不懂孩子發出的信號。比如孩子在哭或者咿咿呀呀的,媽媽不知道他/她是想吃?想喝?還是想召喚別人來跟他/她玩兒一會兒?還是很難受想要換一下尿布?只是捕捉到了信號,但是讀不懂信號,也是不行的。要想讀懂孩子發出的信號,就要在敏感的基礎上,滿懷熱情不斷地嘗試。這不是什么高科技,只要啟動了媽媽的本能,多試幾次就搞清楚了。
第三,要回饋。
捕捉到了信號,讀懂了信號,媽媽還要給孩子一個準確的回應。比如說媽媽讀懂孩子的尿不濕臟了,就要趕快給他/她一換,給他/她擦洗的干干凈凈,然后再安慰安慰他/她,孩子就會覺得很舒服,你知道我的需要,你真是我的知心人。
第四,要有一個確認的程序。
做完這些事情以后,媽媽要確認自己做的準不準。比如孩子哭,媽媽估計是餓了就喂他/她吃,孩子吃了以后就不哭了,很舒服地又睡著了,那就可以確認媽媽的這個回應是非常正確的。有一位新手媽媽,孩子一哭她就喂奶粉,一哭就喂奶粉,結果把孩子喂的消化不良。這就是缺了一個確認的環節。
這四個程序——捕捉信號、準確解讀、及時回饋、確認,不斷循環,不斷重復,孩子的感覺就越來越好。他/她會覺得我需要的時候,一定有這么一個關鍵人物(就是媽媽),能夠及時地來到我身邊,及時地理解我的需求,及時地幫助我解決問題。在這樣一天一天的互動關系中,孩子就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安全感。
大概一歲以后,父母就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基地。這個安全基地也是從每天良好的互動關系中形成的。安全基地能夠讓孩子安心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孩子知道我后面是有人的,是有靠山的,那個安全基地的大門是永遠對我敞開的。當我感到難受、感到痛苦的時候,我就可以跑回去休息休息,充充電;當我受到驚嚇的時候,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慰,可以讓我的身心得到滋養。養育孩子的核心理念,就是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提供一個心理上的安全基地。
隨著孩子逐漸越長越大,他們就可以離開安全基地到更遠的地方去冒險,冒險的時間也會不斷增加。所謂的冒險就是探索新世界,跑到這兒看看,跑到那兒看看,嘗試嘗試這個,嘗試嘗試那個。父母提供的安全基地越安全,對孩子的需求反應越及時,孩子就會愈發自信。父母總是積極地鼓勵孩子的自主性、探索性,及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表現得情緒穩定,更能夠把握機會。孩子說我想去做一個什么事情,父母覺得這個是可以的,沒有什么太大問題,就說:你去做吧。然后就用鼓勵的眼光看著他/她,孩子就會更有信心,更專注,做得更好。
兩三歲的孩子到公園里去,看到很多新奇的東西,樹、石頭、水、花草,就想去摸一摸,試一試。這個時候孩子會先回頭看一眼自己的媽媽或爸爸,如果父母這個時候用鼓勵贊賞的眼光看著他/她,孩子就會大膽去嘗試;如果父母這個時候一看孩子往那個方向走,馬上就大喊:“停下,不許跑!那個東西臟,那個東西會傷到你!”孩子就會被嚇到,以后就不太敢去嘗試。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孩子今后遇到新奇的、自己沒有經歷過的、有一定挑戰性的東西,就不太敢去嘗試。大家就會說這樣的孩子安全感比較差。
人不管處于哪個人生階段,在困難來臨的時候,如果能確信自己的身后一定會站著一個或多個可以給自己提供幫助的、值得信賴的人,那他/她就是最興奮、最快樂、能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最大極限的人。我們看到一個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很淡定,就會相信這個人的安全感是比較好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說的都是安全感比較好的人。
父母的這些能力需要學習。因為所有這些養育孩子的細節都是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不是說有人告訴如何如何操作,就能馬上做到,對我們這一代父母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在小的時候,成長環境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包括受到我們父母的條件的限制。如果按一個標準來衡量的話,我們很多人的安全感是不夠的。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形成安全感的好環境,就需要我們這些當父母的去學習,去改變。所以我們成人的安全基地,可能是自己在原生家庭得到的,也可能是我們在后天為自己創造的新的安全基地。
最后,我把鮑爾比爵士的一段話送給做全職媽媽的女性,或者沒有做全職媽媽,但投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養育孩子方面的女性。不管現在是否被理解,總有一天你們的付出會得到很好的回報。
鮑爾比說:投身于物質商品生產的人會被計入社會的經濟指數中,而在自己家庭里投身于培養健康快樂、自力更生的孩子的人,卻不會被計入社會的經濟指數,我們創造了一個完全顛倒的社會。
我把這句話通俗地翻譯了一下:養娃就是掙錢,養好娃就是掙大錢。
希望每一位媽媽和爸爸都能夠在育兒的過程中,能夠用正確的方法,科學的規律,同時能夠享受育兒的樂趣,然后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一個充滿了安全感,同時充滿了探索能力,創造性和開放型的,能夠在這個社會中,發揮自己全部才能和潛力的孩子。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