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創傷?
發布時間:2021-12-11
1642閱讀
“如果我可以像電影里那些擁有超能力的人一樣,我一定會回到26年前,我會”殺死“我自己。但是我不能,我也沒有選擇。”
由趙薇監制的女性獨白類作品《聽見她說》自上線以來,受到不少女性觀眾的喜愛,豆瓣評分也維持在8.4分,其中,第二單元《許愿》由知名演員楊紫演繹,引起不少關注。
劇中楊紫扮演的角色小雨,今年才26歲,本應是最燦爛的年華,但是想做的事情是回到26年前,去殺死自己。原因一言以蔽之:她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童年。
小雨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父親出軌之后,母親把怨氣發泄到孩子身上。另外,她對女兒極端控制,最好的朋友也是媽媽的“間諜”。為了逃避母親,小雨努力學習,考到離家很遠的學校,但是母親還是無時無刻不在“監視”她……
這一段獨白故事,引發了許多網友的“共鳴”和議論。
我們當然都希望自己能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運氣。
我們也不可能真的回到過去,去扭轉什么。
所以,長大之后的你,該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創傷呢?
01 童年心理創傷對成年后的自己有哪些影響
人們總是認為童年是一個了解自我、與父母形成安全依賴關系、探索自身潛力的階段,更是一個被鼓勵要自愛的階段,而這對我們未來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至關重要。
然而,對一些人來說,情況并非總是如此。
當我們長大后,遠離了童年的痛苦時光,埋頭于工作、學校、家庭和其他事務中,會把情緒和痛苦擱置一旁,或者直接否認其存在,并不一定能意識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但是,童年經歷對成年后自我的影響深遠:
接受、培養和無條件的愛對于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至關重要。
當我們教導孩子他們的個人價值是基于內在條件或外在成就時,這會影響他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是否信任他人。
童年的疏忽、虐待或打罵會侵蝕他們的自我價值,從而產生羞恥感和負罪感,這將伴隨他們進入成年。
在兒童時期,身體、性或情感上的虐待會導致孩子既不信任他人,更會懷疑自己。這是因為童年遭受的痛苦和錯誤認知會反復出現在盤根錯雜的成人關系中。
很多時候,成年人會通過埋頭工作或其他事務中,來不斷驅趕那些引發心理脆弱或心情不適的情緒。
如果不允許孩子在童年時表達看法或自己脆弱的情緒,他們可能在成長過程中與自己的情緒脫節,或以某些消極或不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些人可能認識不到他們早期的生活條件塑造并固化了自己的外在行為模式。
童年時期,父母各自相互沖突的教育方式、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或對疏忽大意,往往是成年時期不健康人際關系和不再依賴家人的導火索,這將加劇心理創傷的惡性循環。
從以下跡象可以觀察童年心理創傷對成年后造成的影響:
1、避免親密關系或脆弱情緒
2、感到空虛或生活中缺少了什么
3、遠離健康的、親密的關系
4、認為病態的關系更有吸引力
5、埋頭于工作或其他事務
6、遠離社交
7、有限的健康應對策略
8、感到陷入憤怒或沮喪
9、對某物上癮或自殘的行為模式
10、慢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系統紊亂
02 童年創傷自我療愈的四件事
面對和接受早年的不幸經歷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時間、情感及精神上的投入。但這也是為自己賦能的過程,而參與其中的人有望得到治愈。
一些成年人可能認識到,他們的情感發育或智力發育因童年遭受虐待而有所停滯,因此他們可能會在康復過程中選擇對這些領域針對治療。
有些人可能會在治療過程中針對治療自己不恰當的行為模式或處理復雜關系的方式。還有一些人可能會在康復治療的過程中被診斷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或慢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等心理障礙,需要進一步治療,并學會可以自行解決心理創傷帶來的短期、長期影響的技能。
當你開始打算自我療愈童年創傷的時候,以下四點請你務必遵循:
☞允許自己悲傷
允許自己為一個未曾擁有的幸福童年感到悲傷,或者因早年的心理創傷感到痛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許多童年遭受虐待或打罵的成年人某種程度上把童年陰影歸因于自己的過錯,而這造成了他們的負擔。
允許自己悲傷,釋放痛苦,你童年的經歷和你從悲慘人生中幸存下來并不是你的錯。
通常情況下,在創傷或虐待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習慣于掩飾脆弱的情緒,如憤怒或恐懼,這些情緒會讓他們在成年后無法好好處理壓力或問題。
悲傷是一個過程,通常包括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在悲傷時允許你自己經歷上述五個階段可以幫助促進療愈。
☞遠離不好的人和環境
俗話說,你無法在一個讓你不適的環境里治愈自己。
你可以考慮寫一份清單,列出生活中的每個人,看看他們在哪些方面屬于一個積極的榜樣或一個不太好的榜樣。
如果他們滿足以下條件,那么他們很可能一個好人選:理解你、支持你、待人真誠、為人誠實、有愛心、值得信賴、不恥下問、愿意無條件地接受你。
然而,如果他們在情感上疏忽大意或無法滿足你的需求,又或者他們有一系列的不良表現,比如自控能力差、自私、判斷力差、對你或對他人缺乏同情心,你可能會想與他們保持距離。
☞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感
許多早年遭受心理創傷的成年人在生活中常常缺乏一種安全感。
如果童年時期基本的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不夠滿足,就會產生一種緊迫感或焦慮感,因為安全感是要控制事物或讓一切井然有序。
在兒童時期經常搬家或生活在不安全的環境中,可能會在成年后產生受到威脅或不安全的感覺。
同樣,在兒童時期無法依賴父母給予的安全和保障,也會引發成年后的焦慮,或者在人際關系中缺乏安全感或信任。
認識到是否缺乏安全需求是幫助你在成人生活中建立安全感的必要步驟。
決定你在哪里、如何、和誰感到安全,這有助于你度過這個過程。
☞保持冷靜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你可能對噪音、人群更加敏感。
你可以選擇把你的時間或精力限制在那些讓你情緒低落或引起焦慮的人或地方。
這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事實上對許多人來說,這是正常的,因為他們在治療中都會經歷。有些人喜歡冥想、寫日記、洗熱水澡,還喜歡徒步旅行、游泳或瑜伽等比較安靜的活動。
過早地強迫自己重新進入一個嘈雜或聒噪的環境可能會造成二次創傷,對自己溫和一些,這對你的康復也有好處。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