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父母的評價,是對父母最無奈的忠誠
發布時間:2021-11-30
1762閱讀
1.
被滅了威風的孩子
幾年前,曾奇峰老師講到過一位“虎子”的故事。
他17歲,是重點中學的高一學生,雖然有著“虎子”這樣威風的名字,卻是一位“個子矮小、身形消瘦,簡直有點營養不良,最關鍵的還是精神狀況欠佳,坐在那里膽怯地縮成一團,都不敢抬起頭來”的男生。
這哪里稱得上是一位“虎子”呢?
而他的癥狀主要是:
上中學后變得越來越膽小,以至于不愿出門跟別人玩,害怕跟老師說話,學習上一遇到難題就慌張;
要考試的前幾天就緊張,會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擔心自己考不好;
在考場里手發抖、心跳加快、腦子一片空白,平時會做的題目也可能做不出來;
考完之后成績出來,肯定就不理想,這樣也就加重了考前的擔憂,惡性循環,越來越不可收拾……
而虎子的父母,都是在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各自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們哪里能忍受得了自己的兒子是這副樣子?
他們告訴曾老師:
夫妻倆都是名校畢業,自然也希望孩子能有出息,怕他變得嬌生慣養、好逸惡勞,從小就很注意讓他體驗挫折感;
孩子六七歲的時候,為了讓他堅持學鋼琴,養成做事不能半途而廢的品質,他們打、罵,各種手段都用盡了,但結果還是很遺憾;
比鋼琴更重要的還有學習,為了改掉粗心的毛病,每次考試前都是再三批評;
上一次表揚孩子大概是幾年前,甚至都很少對孩子笑,原因是怕孩子驕傲,再者孩子也的確沒做出什么值得表揚的事情來……
曾老師難過地發現,虎子的父母雖然給他取了“虎子”這樣威風的小名,卻從沒有像一只真正的“虎”那樣去看待他。他們反而總是:
·借著挫折教育的名義打擊他;
·用不希望他自滿的借口壓制他;
·拿最完美的標準挑剔他。
于是,虎子的生活中充滿了父母的差評,他覺得簡直“煩死人了”。只是在遇到曾老師之前,他的這股憤怒從來都沒有得到過表達,他只是一點點地認同著這些差評,然后變得越來越膽小,越來越怯懦。
今年上半年,一個西安的9歲女孩,作文寫到一半時,用稚嫩的字留下了幾行遺書“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然后推開窗戶跳了下去。可悲可嘆,到底是內心積攢了什么樣的差評,才會讓她有這樣消極的自我認知呢?
2.
那些偽裝成好評的差評
相比這些情況,我從前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我是一個在好評中泡大的孩子。
從我記事起,父母總會說我懂事,從不給家里添一點煩惱,他們會指著我的獎狀跟客人炫耀,聽到別人夸我,就覺得自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可問題是,在這么多的好評中,我的內心卻一點也不充盈,反而還有點惶惶不可終日,特別害怕犯錯,甚至有點完美主義。因為我特別害怕失去他們的好評,也因為我不知道自己還應該怎么繼續努力,才能一直得到他們的好評。
我總以為,讓他們滿意,才是對我有用的好評。
后來在多次的咨詢師個人體驗中,我才慢慢意識到,父母的這些好評,其實只是在我的腦海里種下了滿滿的標準答案而已。說直白點,就是“照我說的做,就給你好評”。這種簡單的“刺激-反應”聯結,讓我有點像巴甫洛夫的那只狗——沒有太多的自主性,完全依賴于外界給出的刺激,然后用自己的反應來獲得應有的獎賞。
那么這些好評,和所謂的差評又有什么區別呢?它們都是讓人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的,也都是像一個懲罰之劍時刻懸在頭頂的。
3.
孩子心里嚴厲的懲罰者
很多來訪者身上都顯現出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內心都住著一個嚴厲的懲罰者,會對自己些微的不好實施嚴厲的懲罰。所以他們很容易進行自我攻擊,一點點的毛病也會立刻被挑出來,一點點的不完美都要痛斥自己,直到把自己的自尊完全擊碎,然后再回到養育者、親密關系中去依賴別人再次建立自尊。
可是更遺憾的是,他們內心那個嚴厲的懲罰者,時不時還很喜歡攻擊別人,所以他們的回歸,并不都是成功而順利的。于是他們常常面臨著斷裂的人際關系和混亂的生活。
再跟他們多聊聊,就會發現,他們內心這個嚴厲的懲罰者,其實并不一直都是一個自我懲罰者,而是在很早之前就有具象:可能是父親母親,也可能是學校里的某一些老師,還可能是同學或者朋友。
他們敞露在一個被評價的環境中,被動地接受了別人對自己行為的質疑、習慣的挑剔甚至是外貌的攻擊。
為了能夠活得好一點,他們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一種是提高自己的耐受閾限,讓差評在自己心里不再算作差評;
另一種就是內化吸收這個懲罰者,讓懲罰者成為自我的一部分,然后利用“否認”的防御機制,告訴自己:這不是來自別人的差評,這是我自己給自己挑出的問題。
其實,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因為還不完全具備足夠的經驗和認知能力來對自己形成客觀的認識和評判,所以他們需要依賴于父母的評價形成自我認知。那么假如父母負面評價較多,孩子就會在一種扭曲的自我認知中逐漸形成低自尊。
4.
忠于父母的評價,是對父母最無奈的忠誠
有很多來訪者都想知道,為什么幼小的自己那么傻,一定要覺得“我弱,父母強”“我壞,父母好”“我錯,父母對”?如果曾經對父母的差評置之不理,現在又怎么會變得自卑、退縮、抑郁?
不過,這當然不是因為幼小的自己傻,而是因為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本身就是那個最全能的神。
一個孩子最恐懼的,大概就是那種被父母拋棄或者失去父母的生活:缺少關愛、流離失所、無人庇護、食不裹腹……因為這所有的感受,都指向死亡。
孩子們如何才能避免產生這種恐懼呢?當然就是忠于自己的父母了。對于孩子來說,為了不失去父母:父母說什么都是對的,父母怎么對自己都是可以的。
而這種依賴性和無助感又讓父母的自戀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所以父母又常常會不自覺地破壞孩子的成長,好讓他們一直對自己有這樣的依賴。
多數時候,父母會拿著“評價”的權杖,去實施這種破壞:
·父母給孩子的差評,包含著那些不敢提給自己的苛刻要求。比如有一位很胖的媽媽,在咨詢室中對咨詢師說,自己的孩子特別貪嘴,都已經胖成那樣了,還要繼續吃,所以需要心理咨詢。這樣一個不想自己減肥的媽媽,總是評價孩子胖,這就是將自己達不到的苛刻要求變為差評去“勒索”孩子的例子。
·父母給孩子的差評,包含著他們自己難以承受的評價。比如一位爸爸在單位上被領導指責說做事沒計劃,顧頭不顧尾。這讓這位爸爸十分氣惱。可是回家后,他卻不自覺地對著正在寫作業的孩子吼起來,說他做作業沒計劃,每天拖拖拉拉、丟三落四。而他們對自己,下不去手。
·父母給孩子的差評,包含著不希望孩子好的詛咒。比如很多的父母都會用這樣一個恐嚇的句式去管孩子,“你再……就會……”,聽上去是很急切地擔心孩子,其實還是一種差評,本質上就是對孩子能力的否定,給他們的成長給出了一個糟糕預設。
5.
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想要讓孩子不在自滿和驕傲中迷失,父母們都會適度地做出一些“差評”,這一點在我們的教育中也無可厚非,只是,如何才能更好地達到我們原本的目標呢?有這樣一些建議可以嘗試:
(1)挫折教育是堅持做有挑戰的事,不是聽難聽的話。
想要給孩子挫折教育,提高他們未來應對苛刻社會要求的能力,不至于成為溫室的花朵,當然需要給他們一些挫折教育。可是,一定要區分的是,挫折教育不是讓父母變成孩子最大的挫折,也不是父母講最難聽、最刻薄的話去刺激孩子,而是陪他們一起應對最困難的事。
(2)要讓孩子有抵御寒冷的本領,就要讓他們成長在溫暖的、愛的環境中。
曾奇峰老師曾經說過,“唯有溫暖御風寒”。意思是說,能讓我們抗住凍的,絕不是一直處在寒冷的環境中,而是要讓身體中儲存足夠多的熱量,要有溫暖的環境可以后退才行。“只有心靈得到了很多的滿足、溫暖、幸福的滋養,它才能夠經得起挫折、嚴寒和傷害。”所以,能讓孩子有力量應對挫折的,恰恰是父母正確的愛。
那對于在差評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或者說已經是成年人的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① 在自己長久以來一直被差評的那些點上,至少分別找出一個反例來堅定地支持自己;
② 可以告訴自己,給我們差評的那個人其實內心很痛苦,為了讓我們懂他的痛苦,才給我們制造了類似的痛苦;
③分清楚外界的評價和自己的真實感受之間的差別,認同父母,并不意味著認同他們的每一句話。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只有當你把中毒的父母放在地上,只有當你找到勇氣實事求是地看待他們時,你才能在與他們的關系中達到力量平衡。”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所有,如果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