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產生愛的地方,也是制造傷痛的地方
發布時間:2021-11-13
1614閱讀
1、 前幾天早上,我去工作室,在大樓的入口處遇到一個8、9歲的男孩,長得很壯實,騎著一輛自行車,車把手上掛著幾個袋子,裝著豆漿、包子、煎餅等。
出于好奇,我問他:這么多早餐啊,是給全家人買的嗎?他大大方方地回答說:是的。 回到家,我和大衛聊起這個事情:有這樣一個愿意為家人付出愛心的小孩,就算學習成績差一點,只要他身心健康,父母是不是也能接受,倍感欣慰? 大衛說:你這是心理咨詢師的職業習慣,看多了身心不健康,痛苦的人,所以對孩子的要求就低,只要他身心健康就好,還容易看到孩子的優點,很多家長可不是這樣的! 其實,十年前的我,也是一個對人對事挑剔、苛責和消極負面的人。
如果說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訓練給我帶來的最大的好處是什么?我一定會回答:擁有積極正面的視角,能夠捕捉到他人的閃光點。 我認為,在家庭中,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經過自己有意識地訓練,讓自己擁有一雙“見好”的眼睛,對家人可以多一份尊重、欣賞和認可,那樣無論對我們自身、還是與我們在一起的伴侶、孩子都會幸福很多。 “見好”的能力,不是說學阿Q自欺欺人,不去面對現實,而是同樣半杯水,看到“還有半杯水”,而不是“只剩半杯水”的樂觀、正面與積極。 我做心理咨詢師7年,如果你問我一個問題: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普遍創傷是什么? 我會回答:被父母否定、攻擊、批評、打擊、不認可、辱罵甚至毆打的創傷。
這不僅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也有數據上的證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研究報告發現:
在中國,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語言羞辱孩子,或是沒有底線地批評孩子。
不可否認,家是產生愛的地方,也是制造傷痛的地方。 我見過60歲的老阿姨提起幾十年前父母對自己的責罵和否定時的痛哭流涕,也見過7、8歲的孩子說出被父母批評時的委屈而默默流淚。 俗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而來自最親的人——父母的攻擊、否定和批評,則更令孩子心寒和受傷,甚至是一把刺向孩子的尖刀。 在我的咨詢中,經常會聽到來訪者談到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想過自殺,那些想自殺的時刻,大多都是他們遭遇父母強烈的否定、辱罵和毆打的時刻。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又會成為抑郁、焦慮、空虛、充滿怨恨的大人,然后結婚生子,制造內心痛苦的小孩,家庭悲劇代代相傳。
2、有句話說: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
其實,孩子的壓力并不比大人小。因為中國的教育制度,他們承受著很大的學業壓力。如果孩子上完學,回到家,家不是他溫馨的港灣,獲得理解、支持的源泉,而是帶給他更多一份壓力,要承受來自父母施加的批評、否定的壓力,孩子就容易因壓力過大而崩潰,而自殺。 我國兒童自殺率居世界首位,疫情期間,被媒體報道出的,就有數十起。 3月1日,河南鄧州一女孩因無手機上網課自殺。3月3日,河北邯鄲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訓斥,墜樓身亡。4月3日,江西九江,一名14歲男孩因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從5樓跳下。4月26日,安徽一名17歲高一男生,因學習壓力太大,跳樓身亡。4月30日,江西瑞昌,一名14歲男孩因被父母訓斥,從11樓墜亡。5月4日,江西九江,一名13歲男孩因成績不理想,從14樓跳下身。5月6日,西安一名9歲的小女孩,跳樓身亡。
事發當天下午4時,小女孩給媽媽發語音說,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寫一頁半,5點交,可她現在只寫了一頁零一行,還有25分鐘,感覺完成不了...... 媽媽鼓勵她盡快完成。 沒想到,小女孩放下手機沒多久,就決絕地縱身一躍。 桌子上,還留下兩封絕筆信: “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可以看得出來,孩子之前承受了很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來源于許許多多說她“不行”的否定,而寫不完作業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一個朋友在教育行業工作,告訴我在疫情期間,因為在家上網課,學業壓力大,親子關系緊張等原因,某一線城市自殺的孩子比報道出來的還要多,但擔心“自殺者效應”,很多類似這樣的事情不敢被大肆報道。 真的不是我們的孩子脆弱,而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很多孩子都承受著雙重夾擊。 在學校里,衡量標準單一,有成績排名、老師說你“不行”,回到家,衡量標準還是單一,父母用學習成績好不好,是否聽話順從衡量你,沒達到他們的標準就會被罵:“沒用”“廢物”“什么都干不好”,甚至有的父母輕則甩孩子巴掌,重則虐待孩子到住進醫院。 你說,面對這樣的生活,我們的孩子是不是痛苦絕望到只想自殺。
3、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和文化中,很多父母奉行“批評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一教育觀,習慣去打擊孩子、批評孩子,總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好。
《少年說》有一期節目,一個初中女孩上天臺吐槽媽媽,希望她不要總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她說:“我媽媽在對比我考試對象時,是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乃至全聯盟第一的學霸女閨蜜。” “我媽媽老是說,‘哎呀,你看你成績這么差,為什么她會跟你做朋友的呢?’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聽到孩子最真實和懇求的心聲,臺下的媽媽不僅不認錯,反而當眾批評教育她,她開始擺事實講道理:“寶貝,你確實很棒,但我對你的評價是客觀的,你跟別人比,比的是:好的學習習慣和好的學習方法”。
媽媽繼續說:“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的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女兒委屈地大吼:“我并不適合激將法,老是打擊我,我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但是你們從來沒有改過。每次考試成績一出來,都是先說我差的。”
孩子已經一邊說,一邊哭得很厲害,媽媽開始轉移話題反問:“那你答應我的你做到了嗎?”
當孩子再次提出要求,要求媽媽不要說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時,媽媽沒有明確表態,則說:“在你強的時候我要拍一下,當你覺得自己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 最后,女兒抹淚轉身離開。 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很常見,父母對孩子抱著很高的期望,但習慣批評、打擊孩子,孩子如果反抗,表達希望父母給予自己更多一些的欣賞和認可,父母則會繼續批評,說:“我這么做是為了你好。”“你做得不好,還不讓人說啊?”
每一個孩子天然追求父母的認可與肯定,每一個孩子都是經由父母的眼睛來認識和確認自己的。父母認為自己好,孩子就覺得自己好,父母認為自己差,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差。 其實,父母的責罵和批評無法讓孩子進步,而是會深深地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行”,內心變得自卑。 在父母責罵、否定、批評的聲音中成長起來的小孩,會內化這些負面的評價,成為一個低自我價值感的人,容易陷入抑郁、焦慮的痛苦漩渦。
4、在這個高壓的時代,我們當父母的如果沒有一點定力,是很容易被外部巨大的焦慮所裹挾,與外部的教育制度一起來逼迫自己的孩子。 我們當父母的改變不了教育制度,改變不了嚴峻的大環境,但要有對孩子的敏感性,懂得給孩子制造一個安全、積極、正面的小環境,而不是成為孩子的差評師,動輒就批評孩子。 如果孩子在學業上的壓力很大,要學會給孩子減壓。減壓的最好方式,就是學會尊重、欣賞和認可孩子,而不是只用單一的學業成績衡量孩子的好壞。 你的孩子或許學習成績差一些,或者有時候比較淘氣、不聽話,但并不代表他不是好孩子,他其實也有許多自己的優點,也許他會講笑話,有幽默感,容易逗別人開心;也許他對小朋友、小動物有愛心;也許他愛看書,會講很多小故事;也許他會幫忙你做家務,掃地、洗碗時動作麻利……我想對現在成為父母的大人說:想想你自己小時候想要一個怎樣的好父母吧!我們是要教育孩子,但不要讓父母成為孩子壓力的來源。不要只盯著孩子的缺點和不足看,請學會用欣賞和認可的眼光去看你的小孩,看到他的好與可愛。你的欣賞與認可會讓他同樣擁有自我欣賞和認可的能力,從而成為一個富有自信和自我價值感的大人,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