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關系的地方,就會有傷害
發布時間:2021-10-26
1370閱讀
孩子需要的不是很多的愛,而是精準的愛。
愛并不是越多越好
凡是有關系的地方,就會有傷害。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也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也必然有傷害。
理想的父母,當然是給孩子足夠的愛,但顯然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現實中,每個人成長的家庭里,都傷痕累累。
原生家庭之所以傷害人,是因為原生家庭沒有足夠的愛。
如果說父母沒有給過一丁點愛的話,對絕大多數父母是不公平的。父母有給愛,只是沒有給足夠的愛,于是造成傷害。
什么是足夠愛的呢?足夠的愛并不是泛濫的愛。
足夠的愛是指能支撐起孩子健康成長的愛。
就像是食物一樣,孩子的成長中,需要足夠的食物來支撐起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樣孩子需要足夠的愛來支撐起他的人格成長。
愛并不是越多越好。
就像食物一樣,你覺得孩子應該多吃點,實際上吃的超出了他身體的需求,反而會有害他的健康。
你自以為給了很多的愛,過濃的關注,反而然孩子失去了自由。過度的保護,反而失去了在挫折中學習的機會。擔心他走彎路,反而壓抑了他一部分成長。
孩子需要的不是很多的愛,而是精準的愛。不精準的愛會導致真正需要的那種愛缺失,從而造成傷害。
愛就是重視、接納、尊重、認可、支持、幫助、保護、關注、理解、陪伴……孩子在不同的時候,需要不同的愛。
傷害是愛的缺失
當父母在否定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沒有得到認可與尊重。
當父母在控制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沒有得到接納與尊重。
我見過很多為了孩子好的父母,在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
應該認真寫作業應該準時到學校應該少玩手機應該有禮貌應該……
從道理上說,這些也許是對的,某種程度上也的確是為了孩子好。
但這不是愛,因為這個過程中沒有看見,沒有理解,沒有尊重,沒有支持。
孩子體驗到的只是被控制,被壓迫,被指責。
缺失了相應的愛,就會形成心理傷疤。孩子長大后,就會容易對別人的控制、要求、否定非常敏感。
有的父母會特別忙,或者因為意外懷孕、重男輕女等原因不歡迎這個孩子的出生,他對這個孩子就會缺乏了關注、重視。
孩子在被忽視的環境里長大,長大后就可能會特別渴望別人給他及時回應、大量陪伴等滿足,會對別人不關注他而暴怒。
有的父母會直接把孩子推向一個困難的境地,讓他獨自面對很多困難,比如說幫助父母照顧家人,照顧父母本身的情緒等。
這時候孩子就缺乏了支持、幫助。他長大后,就可能會特別渴望一個強大有力量的人,給他一個港灣。
每個讓人痛苦的行為背后,都對應著一個愛的缺失。
如果你覺得你的生活有哪些不幸,你可以感受下,你缺了哪種愛,你在原生家庭里,是否也缺了這種愛。
愛是一個很高級的技能
我有時候會擔心寫原生家庭的話題引來非議,經常有人覺得難道父母都是錯的嗎?為什么要讓原生家庭背鍋?
父母之所以沒有給出足夠的愛,很大的一個原因是:
父母自己也不會。
愛是一個很高級的技能,需要一個人自我比較飽滿、生命力比較旺盛的時候才能給出來。
父母除了是父母,他們首先是個人。
作為人的部分,他們活不出生命力,也就無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底色沒有力量,上了臺也的確是演不好。
所以我們并不是要去責怪原生家庭什么。而是要嘗試接受,父母本身作為人的局限。
更重要的是我想說的第二點:
原生家庭傷害人,但原生家庭并不造就人。
人生是一個接力賽,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如果你整場比賽都輸了,第一棒是有責任的。
但你把所有原因都歸因為第一棒的話,是不公平的。同樣的,把第一棒的責任全甩開,也是不合適的。
嬰兒從呱呱墜地開始,就接受來自于父母愛的滋養。
這時候他的人際關系很單純,只有爸爸媽媽,最早的時候甚至只有媽媽。
這也是他內心最脆弱的時候,需要媽媽大量的關注、重視、幫助、接納、欣賞,他才能開始相信這個世界的安全,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
5歲左右,父母的最初教育基本已經完成。
孩子開始走向“社會”,他開始走入幼兒園,開始社交,開始有更廣闊的關系。
如果一個人在父母那里沒有得到足夠的愛,他就會把愛的需求指向于老師、同學。
比如說在父母那里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希望在幼兒園里好好表現,得到老師的認可。在父母那里沒有得到的重視,希望在學校里能得到一些人的重視。
某種程度上,老師就是父母的一個替補。
一個好的老師,完全可以修復一個人的創傷。
老師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認可、尊重、接納、重視、看見、關注,讓一人覺得自己是值得被善意對待的。老師就是第二棒。
一些先進教育理念的學校,正是在實踐這種愛的理念。
再長大些,一個人開始戀愛、有好朋友、走向社會,他會遇到很多很多人。
你遇到的一個摯友,一個貴人,都可以填補你對愛的缺失。
你在一個好的環境里,好的社會,大家都可以填補你愛的缺失。
我也見過很多被某個人、某個群體所感動,然后改變一生的故事。
如果這幾棒都沒有跑好,也沒關系。人會迎來第二次重生的機會——婚姻。
婚姻是修復早年愛的缺失的最好的場所。婚姻是愛組成的,婚姻就是二次養育。
一個足夠愛你且懂得愛你的人,可以幫助你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讓你重新相信自己值得。
所以,老師、好朋友、學校、社會、貴人、伴侶,這些人都是你人生接力賽中另外第2、3、4、5、6、7棒。
你有很多次機會,可以被療愈。
重要的是自己
說完這些,有的人會心生絕望。
雖然聽起來機會很多,但是自己一次都沒遇到。
遇到的老師,只會給自己懲罰和否定;遇到的同學,只會給自己排擠和欺負;遇到的社會,充滿了冷漠;遇到的伴侶,ta比自己更需要被療愈。
其實這幾棒的接力,都很被動。你只能花運氣,能自主的部分都很少。
不過沒關系,除了這幾棒外,你還有主動的部分來重新補充愛,療愈自己。
你可以使用2個人來幫你:
1.心理咨詢師
2.自己
心理咨詢是怎么產生效果的呢?我在學心理咨詢的時候,我的老師一再的向我們強調:
心理咨詢,就是發現來訪者早年父母是怎么錯誤對待他們的,然后你再重新按正確的方式對待他們一遍。
這個聽起來簡單,但卻需要花很長時間。
一個是發現來訪者怎么被錯誤的對待很難,這需要咨詢師有良好的中立、覺察能力。
一個是重新正確對待很難,這需要咨詢師本身就人格相對完善。遇人不淑的時候,心理咨詢也是二次傷害。
重要的是自己。
我在大量案例中會發現:
一個人早年怎么被錯誤對待,他會用同樣的方式再次錯誤地對待自己。
比如說:
一個人早年被否定,沒有得到認同。他長大后也不會肯定自己,會用同樣的方式一次次又否定自己。
一個人早年被忽視感受,他長大后也會忙于工作、忙于照顧別人,而委屈忽視自己的感受。
一個人早年被父母要求太多,不被尊重,他長大后又會強迫自己做很多應該做的事,并不尊重自己的感受。
早年沒有被足夠愛的人,長大的過程也沒有被愛,這個人就也不會愛自己。
因此這一棒也沒有跑好的時候,就注定了人生到目前為止的痛苦。
接力棒在你自己手中
所以原生家庭傷害人嗎?
傷害的。但原生家庭只是你人生鏈中的一環。
你有很多機會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修改自己的性格。有的可以把握,有的只能靠運氣。
原生家庭,就是你運氣中的一環。
哲學家曾說:
人的命運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半掌握在天手里。
當你更主動一些的時候,你就掌握的更多。
當你在抱怨的時候,天就掌握的更多。
原生家庭作為老天安排的部分,不可選擇。你把注意力放在你可以能動的部分,會讓你的人生充滿更多的可能。
我們為什么要探索原生家庭。絕不是要去說指責誰為什么要那么對你,絕不是要讓誰去背鍋。
而是看到自己是怎么被錯誤對待的,我們可以怎樣重新對待自己一次,讓自己能足夠的被愛,重新成長為一個足夠好的人。
現在的自己很糟糕,是每一棒都沒跑好的整體結果。但第一棒沒跑好,結果不一定不好。也就是說:
過得不好的人,原生家庭一定不好。但原生家庭不好,不一定過得不好。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