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離婚”,我們還能說什么?
發布時間:2021-10-12
1410閱讀
1.
言不由衷的“離婚”
前兩天在地鐵上,鄰座一個看起來30+的女士一路都在和她的一個女性朋友視頻,我只好被迫旁聽了一場“婚姻咨詢”。
聽上去,她們兩人是多年的朋友,對彼此的家庭狀況都很熟悉。手機那頭的女人一直都在吐槽自己的丈夫和婚姻,一遍遍地說,“我要跟他離婚”。
鄰座女士就一路應和,向對方給出的建議和支持是:“你就直接提出離婚啊,鬧了這么久,為什么還不離婚呀?”
可手機那頭的女人又自顧自地說,“可是你知道,雖然他對我不好,但是他對我父母確實不錯,孩子也需要健全的家庭,你說是不是……”
似乎她對婚姻很失望,又好像還有些留戀,很難作決定。
人群擁擠中我有點憋悶,她們的車轱轆話也讓我覺得有些焦躁,突然很想對著手機問一句,“你說這么多有什么用,你到底是想離還是不想離啊?”
最后,她們達成的一致意見是:
由我鄰座的女士去跟被吐槽的那位丈夫談一談,跟他說他的妻子很想離婚,勸他在言行上有所改變,也算給這場婚姻鋪個臺階。
至此,離婚成了談判的一把劍,一個籌碼,就像是最后通牒。不過我猜想,他們大概率不會離婚。
2.
“誰不離誰是孫子”
鄰座下車后,我想起身邊很多的朋友,包括我自己,也常常給自己的婚姻和伴侶下“最后通牒”。
我和老公談戀愛的七八年中,我至少說過100次“分手”。結婚后,每逢“大型吵架”,我必然都提“離婚”。
搜了搜近兩年我倆的微信聊天記錄,包含“離婚”這個詞居然有50多條。
吵到最激烈時,我說的大多都是“離婚吧”“趁早離婚”“離婚,我等著你”,還有一句“跟你離婚的理由至少有100條”。
而我老公從沒有主動提過一次“分手”或者“離婚”,應對我常常掛在嘴邊的“離婚”,他的回答永遠都是“離婚就能解決問題嗎?”
離婚當然不能解決問題,但只要提出“離婚”就很好使。
我有時在最憤怒的時刻絕望地喊著說,有時在雙方都傷心的沉默中打破寧靜地說,有時盯著他的眼睛說,有時背過身去說。不管怎么樣,我想象中“離婚”這個詞,都在傳達這樣的意思:
·你真的很差勁,我對你太失望了
·你根本就不配擁有婚姻,更不配擁有我
·這樣的生活我一天都不想過了
·爭吵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我就不在乎這段關系的存亡
·關系質量和我在關系中的感受比什么都重要
……
但是我從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我拋出“離婚”,老公就像《三十而已》中的陳嶼那樣甩給我一句“誰不離誰是孫子”,那我該怎么接這句話?不爭饅頭爭口氣嗎?拿離婚給自己爭氣會不會有點傻?
我想我只可能就地崩潰。
就連劇中已經下定決心要離婚的鐘曉芹,在面對老公這句回應時,臉上都寫滿了錯愕和驚詫。我想女性朋友們,大多還是在等待一句對不起,絕不想面臨這種絕境。
因為,每一次說“離婚”,我們都只是想讓婚姻變得更好而已。
3.
威脅只不過是一場恐懼的投射
跟老公平靜地探討了一下為什么他從不說離婚。他說了好多鋪墊,大意還是想表達有愛就不舍得提離婚,不過他最后還說了一句,“因為我根本就不怕離婚。”
這個答案讓我震驚。
我突然很想知道,那些在吵架時、心灰意冷時、絕望時提離婚的朋友們,他們和他們的伴侶相比,又是誰更害怕離婚呢?
我們總是拿一句“離婚吧”來控場,因為我們以為這句話能讓伴侶瞬間體驗到恐懼。如果伴侶根本就不怕離婚,那么他們怎么會感受到恐懼呢?
其實真相是,面對離婚感到恐懼的是常常把離婚掛在嘴邊的我們,覺得害怕的也是我們。正因為我們覺得離婚是一件恐懼的事,才會覺得這對伴侶來說也是一件恐懼的事。
于是,威脅只不過是一場投射罷了。
其實用自己害怕的事是根本嚇不到別人的。換句話說,常常用“離婚”來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可能才是最怕離婚的。
他們每說一次“離婚”,其實都是在挽救婚姻。
4.
如何用“離婚”真正挽救婚姻
不論是不是威脅和恐嚇,大多數夫妻在怒喊出“離婚”時,往往都是真的不想再繼續過下去了,哪怕只是在那一瞬間,這種感受和決定也常常是真實的。
因為對方實在是太讓人無法忍受了。
所以,每一次當我們涌出“離婚吧”這個念頭時,也幾乎就代表著我們已經意識到了——我們接受不了伴侶身上那些缺點和錯誤。可最最奇妙的是,每一次和好之后,我們又會像這些缺點不存在一樣,依舊和那個人幸福地生活著。
這樣的情形總讓旁觀者覺得可笑,信誓旦旦要離婚的人,過些天居然又如膠似漆了?
其實這并不奇怪,這是因為,我們已經很高明地把離婚當作是一次婚姻的“體檢”了。而這就是用“離婚”挽救婚姻的訣竅和關鍵,因為婚姻體檢中的“離婚套餐”會有這樣的環節:
首先,抽血化驗——我們會通過“離婚時刻”意識到,在當前的婚姻關系中,那條最碰不得的底線是什么,這讓我們可以從最大的分歧和矛盾開始對話;
其次,X光透視——“離婚”這個重磅炸彈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婚姻已經變成了我們的戰場,我們想要打敗對方獲得勝利,而不是尋找屬于雙方的幸福,所以才會出現巨大的分歧,這讓我們開始回到共同的目標,并在共同的目標之下殊途同歸;
另外,等待結果——“離婚”這個計劃天然就會觸發我們的分離感受,就像那些真正要開始分家產、分孩子撫養權、分行李的夫妻,到了具體的事務中,會突然明白,分離根本就不是一句話,更不是一口氣,是兩個人都要開始面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
這讓我們開始在一個模擬分離后的場景和感受中,站在旁觀的角度審視當下的問題,也會相對客觀和清晰一些;
最后,能通過體檢提前查出毛病才算幸運——“離婚”只是溝通中的一個詞,說出“離婚”并不是代表不再溝通,而是宣告著彼此開始進入討論“關系是否持續”這個話題的環節。這讓我們從“講事情”開始過渡到“說感受”。
5.
不說“離婚”,我們還能說什么?
當然,如果的確是遭遇到伴侶家暴、出軌、賭博或者其他一些不良嗜好傷害的話,提出離婚的確可能會是解決問題的必經之路。
但也有一些朋友、來訪者跟我說,自己也很煩動不動提“離婚”,可生氣絕望時就是忍不住。恢復理智后都知道,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誰也不是被嚇大的,要么就真的馬上辦手續,要么別再扯這些沒用的話題。
畢竟,婚姻就像我們兩個人的孩子,經常說離婚,婚姻也是會傷心的。
那么我們還能說什么呢?有這樣一些實踐中可用的建議可以和大家分享:
·說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這些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回到此刻。
比如,“你喝了那么多酒之后回家,胡言亂語,有時還砸壞家里的東西,耽誤第二天的重要工作,影響到孩子。這種情況幾乎每兩周就有一次,我覺得這已經不是正常的生活了。”
·說我們的感受和情緒,以及對伴侶當前狀態的思考和理解,這些內容可以幫助伴侶更好地理解我們。
比如,“每次讓你夾在我和媽中間,確實很為難,可最讓我傷心的并不是媽這個婆婆對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是你這個丈夫從來都不把我當是這個家里的一員,當你和媽關起門來商量一些事的時候,我一個人很孤單,甚至我總是懷疑自己哪里做得不夠好,這種感覺太差勁了,太憋屈了。”
·說我們有建設性的立場和決定,這些內容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
比如,“我在想,一定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你不再總是背過身去打游戲,有一天你也一定會享受到參與家庭建設、參與孩子教育的快樂,從你的身體健康考慮,從我們的家庭關系考慮,我希望你可以嘗試回到家不只是和游戲做伴,在這件事上,我也希望我能夠和你一起面對。”
所有這些話,一定都會比簡單兩個字“離婚”要有用。
美國的一位牧師曾說,
“我聽到過很多對夫妻對伴侶的抱怨,他們常說‘我們疏遠了’或者是‘我們興趣不同’,但他們真正想說的意思是‘我比對方成熟’。”
實際上我們總是想證明自己更成熟、更完整,更可以面對一切,包括離婚。不過,最成熟最厲害的人是,有提出離婚的自由,也有修補婚姻的能耐。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