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這個詞火了
發布時間:2021-10-10
2963閱讀
最近兩三年,“原生家庭”這個詞火了。
瀏覽了一些關于“原生家庭”的熱文的文末留言。最多的兩類留言是,“抱怨自己的父母”和“自責沒照顧好孩子”。而排名第三的留言類別是:我知道了我的問題來自于原生家庭,那我該怎么辦呢?
我認為排名第三的留言類別可以包含前兩名的留言。因為前兩名最終會提出第三名的問題——該怎么辦?
西方主流精神分析給出的答案相對集中:充滿抱持、鏡映、共情的新的客體關系經驗可以刷新原生家庭里的缺失的、創傷的、不好的客體關系經驗。
這個觀點肯定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摸著良心說,很多人抱著這個正確答案,執行起來千難萬難。
更別說還有人跑偏了,因果倒置的要去修復跟父母的關系或與孩子的關系。認為與父母孩子的關系好了,心理問題就解決了。這符合機械邏輯,但不符合發展邏輯。發展著看,應該是解決心理問題,與父母孩子的關系就會變好。
那么,如何在還沒有新的好的客體關系時,就地解決原生家庭帶來的個體心理問題呢?
今天給大家一個思路,考慮下以“創傷代際傳遞”的視角去解決原生家庭的遺留問題。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么這條讀者留言我會想到種群創傷和創傷代際傳遞。因為在我十幾年的心理咨詢工作中,遇到過太多次“突然間、莫名的恐懼”,以及在某一些時刻無來由的深層情緒涌現。對這些情緒的深入分析,都讓我想到一個詞:借尸還魂。
最嚴重的創傷,會寫入基因,成為本能,讓我們避開絕大部分危險。輕一點的,會寫入文化,塑造我們人格的集體無意識。更輕一點的,會寫入一個家庭幾代人的心理防御機制。再輕一點的,就是杯弓蛇影,十年怕井繩之類的了。
舉個例子——恐懼
恐懼這種情緒,和自然屬性的逃跑行為、社會屬性的臣服行為,是連在一起的。當你恐懼的時候,你的軀體會自發的調動機體做逃跑或臣服的準備。這個準備動作,如果遇到確實的災難降臨,將使你有更大的幾率逃出生天。
所以,恐懼這個情緒本身,就是一種創傷遺留。同時,我們要看到這種遺留和傳遞,是有積極作用的。它讓我們可以遠離危險,或可以對危險有提前準備。
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你周圍的人,恐懼的東西不一樣。一個大膽的解釋就是,你們的先祖來自不同的地方。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和生活在山林里的人,恐懼的東西理應不一樣。恐高的人祖先可能在平原,恐黑的人祖先可能在山林。
好了,更好玩的來了。
我們和祖先們生活的環境已經不一樣了。祖先們極度恐懼的人事物可能已經早已不存在了。而恐懼卻一直伴隨著我們。這時,這個恐懼就像一個沒有軀體的幽魂,如影隨行。
直到有一天,一個新的巨大創傷事件出現,創傷就成了恐懼等情緒可以依附的“肉體”,它借尸還魂了。
于是,被創傷后的人,會做出很多理智無法理解的行為,就像被鬼附身了一樣。這些非理性行為其實都是防御行為,即使是攻擊、討好等。
而如果創傷事件是持續性的,那些被實踐過的防御行為會就會變成防御模式。變成了模式就可能會開始代際傳遞了。
這些模式,比情緒更隱秘一些。它出現的時間比起人類進化的十幾萬年來說,太短了。它無法寫入基因。于是,它只能通過人與人的關系來傳遞。
中國當前年輕力壯的這一代人,我們的父母并不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環境,而我們的祖輩更經受了我們無法想象的集體性創傷。
所以,一些深刻的情緒情感會在我們一生的遭遇里借尸還魂,而一些模式會在我們的關系里借尸還魂。
聽起來像是必不可避的坑。其實不是的。只要我們不活得像尸體,那么一切都有機會避免的。
我雖然不反對將原生家庭問題當客體關系問題來處理,去挖掘一個人早年與照顧者的互動過程,這是當今精神分析的主流。但是,出于對國情的考量,我更建議往前多走一步,把那些歸咎于原生家庭的問題,當成代際創傷來處理——去考慮我們是否想將“創傷的傳遞”在自己這一代,停下。
我們必須區分,所謂的原生家庭問題,一部分來自父母特殊的人格狀況;一部分來自家庭所處的特殊環境;還有一部分來自家族曾經歷的創傷。
那么,知道了問題來自原生家庭,我們該怎么辦呢?
很多人,還是會在一些特定的時間、地點、關系里突然的失控。堅信自己的問題來自童年的人,好像媽媽不再愛他一回,他真的無法繼續生活下去。
這種情況,朋友,請想想長城——這是對創傷代際傳遞最好最好最好的隱喻。
其實,“創傷的代際傳遞”這個詞是有問題的。創傷已經過去了,創傷本身并不會傳遞。傳遞的,其實是前人應對創傷所修起來的長城——防御模式。
而你會在特定的狀況里,防御激活,那是因為,你心里可能傳承了一座長城。
離長城建成的時間越近,你走出長城的可能性越小——爺爺修的長城,父親幾乎注定生活在長城內,并且極有可能去守衛長城。而你,可能開始意識到長城外安全了,但是,想出去的欲望一出現,恐懼就會激活。這,就是那些莫名的恐懼、及其他情緒為什么出現的緣由。
而長城作為最好的隱喻,一方面是因為,“出長城”的欲望遭遇“沒長城”的恐懼,會引發各種莫名其妙的“難以前進”;另一方面是因為,我不大贊成去拆長城。我知道太多的心理治療技術試圖去拆除那些看起來沒有用的防御模式了。
而我覺得,那它做成旅游景點挺好的。心理咨詢師完全可以有另一個名字,叫心靈導游。
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相對的,還有一個名詞叫“創傷后成長”。而創傷后成長比障礙廣泛許多。這樣說也不合適,應該說,創傷后成長,才是創傷后的主流狀態。
這樣,把那些已經失去了防御對象的防御模式,做成一個“景點”,就是做成一個成長的標志,我覺得這是最健康的。當然,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景點”只限自己游覽,或者僅對兒孫和親密的人開放。
所以,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前行之路受困于自己內心原因,而你又發現其緣由與原生家庭有關。建議你與家里老人聊一聊他們曾經遇到過的艱難困苦。
最后,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如果你有情緒出現,而無法對其只抱有像對待歷史、科學一樣的平靜。無論你是黑它,還是粉它。那么有兩種最大的可能:一是,你被老師虐過;二是,你可能有代際創傷——當然,我們現在應該稱其為:代際防御模式。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