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就像養育我們的內在小孩
發布時間:2021-07-09
1504閱讀
前言:
如果說家庭關系的改善和提升,有一個萬能療效的話,那應該就是人人都具備的反思能力了吧。
它能改善的不僅是關系,還可以是生命的狀態。
本文是一位母親,向我們反饋了她與兒子相處之間的變化,以及他們各自生命狀態的變化。
孩子生病了,我跟他說:去上學!
昨天,兒子感冒了,主動提出去醫院看病,跟老師請假一天。
我跟兒子說:“一天不去,會不會落下知識?”
兒子淡定地說:“不會”。
他現在對自己的學業很有信心,成績也很少令我操心。
但我以前,對他的學習沒有信心,也就是,對我兒子沒有信心。
兒子曾經鬧過退學。
初三的寒假,學校補完課,又上課外班,春節過了幾天,馬上又讓孩子繼續補課。
孩子說不想去,爸爸臉色難看,把孩子的電腦摔了。
接下來,孩子就轟轟烈烈鬧起了退學,甚至對我們說:“生活太沒意思了!”
如何轉機的呢?
有次,孩子在爸爸的嘮叨、我的強壓憤怒下,委屈地說了一句:
“一直問我想怎么樣,我之前說話,你們聽過嗎?”
那瞬間我開始反思:我們對孩子,聆聽太少了。
但接而又想:不僅如此,我對自己聆聽也太少了。
那段時光,丈夫工作非常忙碌,對我也變得不耐煩,我們情感上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對婚姻的失望,再加上孩子學業成績的忽高忽低以及他對學習的抗拒,現在回顧起來,仍然令我焦頭爛額。
但我從那時候開始,不像之前那樣繼續逼迫孩子學習,而是反思我與他的相處出了什么問題。
比如孩子生病,以前的我,會準備好藥,對他說:“去上學!”
一直以來,我對孩子成績的重視,大于對他健康的關懷,我對兒子的愛還沒過關,原因是我對自己的愛還沒過關,還不夠珍視我自己。
察覺自己的內心,對兒子的態度:
他生病,我實際上內心是對他不耐煩的,覺得他給我添麻煩了。
另外,對孩子,我有很強的控制欲,我希望牢牢抓住他,他的成績好壞,直接影響著我的情緒。
但是,當他遇到難題,我總是想能糊弄過去就先糊弄過去,在看病和上學之間,我首選上學,對孩子的身體并不重視。
我在重復當年母親做過的事情
為什么我會是這樣的媽媽?
分析原因,也許和我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
記憶中,小時候有一次生病,我不愿意吃藥,讓媽媽磨碎了再吃;媽媽對我不耐煩,覺得我太麻煩了。
而她為什么如此不耐煩呢?
我細細回憶母親,記憶里,她總是很操勞,也很憤怒,她總是對我們兄弟姐妹們痛訴父親的不作為,說這個家,全靠她一個人在撐。
而我的父親呢?他沉默寡言,他失意迷茫,他原本退休了,為了供家里的孩子上學,重新承包工廠,常常住在工廠加班,很少回家,又因為不善交際,生意失敗,郁郁寡歡。
我在青少年時期,對爸爸一直極不尊重。
我的憤怒,來源于母親對他的憤怒:她控訴父親無能、不顧家、不愛她和孩子……
但實際上,父親會常常沉默地關懷我們。
更重要的是,父親每月的工資全部上交,為家庭全力付出,只是一直沒被看到。
不僅僅是我,我的兄弟姐妹,也是在長大以后,看到了父親的種種不易。
長大后,我認識到一件事:
孩子終歸是要和父親和解的,聯結不到父親的力量,心里永遠有一份傷痛。
回憶到這里,我發現,如果生命有輪回,那現在我就扮演著當時的媽媽:
因為自己在婚姻中的無力和失意,總在孩子面前說他爸爸的壞話;
我說了孩子爸爸一萬句壞話,可實際上他確實是為家庭拼盡全力的付出,快要耗盡最后的力量,還擔心著被孩子、被老婆放棄。
其實我的丈夫比我細心,我去超市為兒子買保暖衣,都要問他買什么號碼。
如果我的發現是對的,如果我一直重復下去,將來某一天,我的孩子會發現:
他的媽媽,一直在用所謂的愛控制他,讓他討厭父親;
像我今天看媽媽一樣地看我,看到媽媽也有過狹隘和自私。
我感到心驚,也感到慶幸。
如此,借由覺察、改變對孩子的養育方式,我們治好了自己小時候的傷痛,讓自己真正長大。
這也讓我真正明白了那句話:
養育孩子,就像養育我們的內在小孩,養育那個小時候的自己。
借由養育這個孩子,覺察小時候自己被養育的方式,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可能就是當年父母對我們的態度。
對于自己,我想是真的有些累了,我需要休息一下,給自己積蓄能量,幫孩子卸下身上原本不需要他背負的東西,陪伴孩子,陪伴家人,一起探索更好的生命狀態。
拒絕互相指責,讓我們一起成長
在我的覺察之路上,有個人,功不可沒——李旭博士。
他說:“很多家庭本身有很多問題存在,只不過反映在孩子身上時才會突出顯現,并引起家長重視。”
有時候經由一個孩子,就是整個家庭系統功能的綜合體現。
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妻,同在屋檐下,爸媽的感情如何,孩子怎么會感覺不到?
當大人心口不一時,孩子年幼的心靈就會漸漸生長出漠不關心、原則偏失等問題。
三世同堂的家庭,邊界與結構失衡,奶奶與媽媽在教育與養育孩子上分歧多多,家庭氛圍劍拔弩張,孩子怎么安心學習?
父母雙方,為孩子教育的權力斗爭,一旦一方終于敗下陣來,徹底放棄權利也逃避了責任,家庭功能不健全,對問題的解決更沒有好處。
所以,解決孩子那些顯性問題,或整個成長中面對的所有問題,單靠”改造“孩子或者單個家長的努力,都是難以奏效的。
只有立足于整個家庭,才是解決困境、獲得新生的關鍵。
這些資源,包括家庭每一個成員的力量,甚至是出了“問題”的孩子。動用這些力量,針對所出現的問題,一起規劃邊界、梳理規則,共同遵守。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