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創造力的人生,一定沒有前途。
發布時間:2021-06-29
1975閱讀
你允許孩子犯錯嗎?
由校門口的一件事引發的思考
像往常一樣送女兒去學校,到校門口我才發現忘帶了2件東西: 口罩和體溫檢測表格。 “沒事兒,和檢查老師說一聲就好。”我輕描淡寫地跟女兒說。 “能行嗎,唉,我都拿出來放門口了。”女兒很猶豫,也很自責。 “當然行的,誰沒忘點東西啊,別怕!過去說。”我繼續強調,“我就在這看著你,不行我就去和老師說一聲。” 于是,我就在不遠處看著她過去。 此時,同樣的事情也正在上演,畢竟忘記東西的,不止我女兒一個人。 正因如此,我看到了不同的態度——
① 斥責型:
一個男孩被“兇”哭了,媽媽大聲訓斥著他“粗心、豬腦子、干啥都記不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② 回避型:
一位父親沖女兒嘟囔了句“我不管!你愛咋咋,隨便吧!”便揚長而去,留下小女孩眼巴巴望著門衛。 ③ 討好型:
有個奶奶領著孩子走到老師跟前,滿臉堆笑、頻頻點頭、彎腰,時不時推搡著孩子,老師更神氣了,語重心長教導著。 事實上,忘帶記錄表的的孩子,處理結果很簡單: 重新測體溫、填表格、批評幾聲就可以了,只不過有的老師批評時間短,有的批評時間長而已。 女兒進校園時,還回頭沖我做了個鬼臉,我回饋了一個剪刀手,就此別過。 我內心卻很不平靜。
人都有一種渴望:
犯錯之后,被允許
回到工作室后,我腦海第一個浮現的是:
孩子們做錯了什么? 答案顯而易見:
違反了學校的規章制度。 那么,他們想這樣么? 意識上絕對不想,但在潛意識里,他們實踐了一次弗洛伊德的著名理論:“失誤動作”——他們遺忘了。 于是這就違反了弗洛伊德的另一個理論:“超我”——也就是突破了社會標準下的規則、制度等。 世人稱這種突破 為“犯錯”,我稱之為“渴望”。 渴望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我犯錯以后,是被允許的。” 不管你對這種渴望評價如何,但我旗幟鮮明闡述我的態度:我允許! 而我也相信多數人都是允許的,這類家長我稱為“陪伴支持型家長”,在這里必須表揚一下這些人和我自己,面對錯誤時:
第一,我絕對不斥責女兒,并傳遞“這沒什么”。
第二,讓她勇敢面對“結果”,而我在不遠處陪伴,若她需要,我隨時過去。
第三,讓事情完整結束,比如她的鬼臉與我的剪刀手。
第四,放學后絕不主動提及此事,若孩子提出來,我會充分和她交流。
面對孩子犯錯,我的態度就這么簡單。 那為何還有那么多家長與我不同呢? 那是他們不允許自己“犯錯”,而孩子只不過做了他們不敢做的事。 有人會說,這都是小事,若你家孩子殺人放火你也允許嗎? 我不說你這是抬扛,我只想告訴你一個事實: 殺人放火的大多數,往往都是“不被允許”造成的,而不是“被允許”造成的。 故此,“遲到”、“早退”、“拖延”、“闖紅燈”、“不吃肉”,這些都不是小事,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大事件”,嚴格來說,他們和殺人放火是一樣的。 前幾天,我去給一些新手咨詢師督導,告訴他們: 設置(簡單來說,就是在咨詢中,關于咨詢的一些約定,比如時間、頻率、付費等規則的約定)的意義,在于來訪者突破設置后,你的態度是怎樣的。 不是你被設置框住了心,更不是對方違反設置后,你就要殺死他們;而是在“允許”的大背景下,充分討論“來訪突破設置”后的意義。 因為每個突破設置的背后,都有這個人獨特的氣質。
換句話說,一個人“犯錯”是給了你對待他的機會,給了你了解他的機會,也給了你理解自己的機會。 再次重申:這是個“機會”,不是“錯誤”。
真正的渴望,是被接納
而“犯錯”背后的渴望,有以下四點: 第一,吸引關注。 一個順從的孩子除了成為談資外,很少讓你印象深刻。 只有他打翻了番茄醬、摔碎了鉛筆盒、被老師點名的時候,才會引起注意。 就像單位開會,印象深刻的通常不是早來的,也不是卡點的,而是遲到、早退的那個。 讓你知道“我是存在的,我要用這樣的方式讓你記住我”,傷感的是反面:“因為我太不被關注了”。 被忽視、被遺忘的孩子,會用一種讓你印象深刻的事件關注他,成年人也一樣。 第二,體驗懲罰。 犯錯的意義不在犯錯本身,而在于潛意識要體驗“犯錯以后的懲罰”。 孩子打碎杯子,就會被斥責;孩子逃課,就會被施壓。 這就是潛意識的關注,盡管是以“不友好”來關注。 客體關系學派認為:糟糕的關系也要比沒關系強。 此刻孩子體驗到了2種感受: 第一被關注;第二被不友好對待。 他們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綜合起來的感受就是“盡管我很難受,至少你還在乎我”。 我們通常稱這樣的人為:“被動型攻擊者”或“受虐型人格”。 因為犯了錯,所以就要收到懲罰,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第三,矯正體驗。 我深信,沒有任何人生來是為了被攻擊的、被虐待的,而是希望扭轉這個體驗,只不過濃度太高,別人給不到而已。 這就是犯錯的第三個渴望:做自己。 翻譯過來就是“我寧愿冒著被指責、被攻擊的風險,依然堅持做我自己”。 可以說,大多數的犯錯都是反抗權威,都是堅持發出自己的聲音。 哪怕這聲音在高壓控制下如此微弱,但對當事人而言,就是一束光。 第四,被接納。 一個人,怎么才能不用犯錯的方式得到愛,不用痛苦的方式做自己呢? 答案是:不犯錯也是被關注、被愛的。 阻擋渴望的永遠都是恐懼,恐懼來自以往經驗和先天特質。 那么,滿足渴望的途徑只有一條:找出恐懼點,并摘除它。 這就是理想化父母、理想化咨詢師要做的事情。 我接納你的錯,無論你順從還是反抗我都允許,而不是貶低和打壓,繼而你才不會用“犯錯”的方式獲取愛。 那些絕不被允許的人,才會以殺人放火反社會的高濃度形式表達。 被接納、被愛,是喜歡犯錯之人的終極渴望。
沒有獨立人格,就沒有創造力
我必須鼓勵那些“乖乖女”、“順從男”們,去勇敢犯錯吧。 要么5歲時這樣做了,要么15歲時這樣做了,如若不然,你現在35、45、甚至75歲,必須要這么做,除非你向命運認慫了。 因為,年齡越大的叛逆,感覺越爽,但同時副作用也越大。 這些副作用包括:
① 愧疚感:
我傷害了別人、我給別人添麻煩了。
② 羞恥感:
不是我做的事不好,而是我這個人不好,我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垃圾一般的存在。
③ 被邊緣化:
我和現在的年齡不符,和多數人不同,大家都在看孩子忙家務忍辱負重,我居然還想戀愛、還想寫詩,居然還想浪跡天涯去叛逆,這怎么可以呢? 但請不要忘記,心靈成長路上無老少之分,更無高低貴賤之分,此生沒叛逆的人,不配談成功。 如果實在做不到,實在無法面對以上副作用,就讓你的思想做到吧,可以不行動,但要讓思想去行動。 你腦海中閃過任何“邪惡”的念頭都是有價值的,你的思想可以去“出軌”、去“叛逆”、去“復仇”……而你的良心要允許。 若還做不到,麻煩你別在孩子做到時,拼命地壓制他。 打破“順從的代際傳承”,需要有個人站出來說“不”。 也許,在你們家族中,這個人就是你。 孫悟空、哪吒之所以被人喜愛,正是因為叛逆和犯錯。 必須要經過大鬧龍宮、砸碎天庭,才可以踏上漫漫取經路,最終摘掉被強加的緊箍咒,成為“斗戰勝佛”。 佛祖有云:“人人皆可成佛”,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有個可喜的結果告訴你: 突破設置、犯錯誤被大量允許以后,你自然建立起心中的設置與規則,而那才是真實的,而非任何人強加給你的。 正如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所言: 對我來說,有創造力的活著,就是始終沒有因為順從或對入侵的世界做出反應,而被殺死或湮滅;一直都以新鮮的眼光看待所有事情。
某種程度上,這里的“對入侵的世界做出反應”,指的就是要反抗、要突破,有時候這些對于世俗而言,卻是某種“犯錯”。 所以人活著,就要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有點看法,有點批判思維,有點屬于自己的思考,而非成為烏合之眾。 我把此稱之為“獨立人格的獨立思考”。 沒有獨立人格就沒有創造力。 沒有創造力的人生,一定沒有前途。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