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而活的人,面對困難淡定從容; 為別人而活的人,面對挫折精神崩潰
發布時間:2021-04-22
1850閱讀
剃刀的鋒刃不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路困難重重。——毛姆
毛姆的小說《刀鋒》的名字或許來源于此。
而我對于刀鋒的理解,則是刀有兩面,一面鋒利,一面遲鈍。就如這本小說中,有的人追求浮華的生活,一生都希望活在別人的認可與注視中;有的人則始終活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而從不在意別人的目光。
也許,這兩類人都擁有了自認為的完美人生。
正如毛姆所說,“我發現我寫了一個圓滿的故事,盡管當初我在寫的時候,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意圖,因為我筆下的每個人,都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
所謂完滿的人生是什么?或許就是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無權對他人的生活進行評判,無論是高貴還是卑微,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無論是低俗的還是圣潔的。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他努力朝著自己選擇的生活奮斗,沒有傷害到別人,也許就是完滿的。
那么,你想過怎樣的人生呢?
毛姆在《刀鋒》這本小說中,提出了諸多值得深思的人生議題,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人生答案
01
你面對苦難的方式,
決定了你人生道路的選擇
索菲曾經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她與丈夫彼此深愛,如膠似漆,結婚三年后,還有了孩子。
一個漆黑的夜晚,在驅車返回芝加哥的路上發生了車禍,深愛的丈夫與孩子當場死亡。索菲受了重傷,剩下半條命。得知丈夫和孩子都沒了時,她差點瘋掉。
從療養院出來,她變成了一個酒鬼,還跟不同的男人睡覺。對于一個體面的家庭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婆家因丟不起這個臉,給了她一筆錢,讓她遠離了家鄉。
索菲無法擺脫失去摯愛的痛苦,她用了近乎自虐、自暴自棄的方式來面對苦難。她的靈魂早已死去,只剩一具軀殼。她糟蹋自己的身體,通過酒精和鴉片的麻醉,讓自己不要體會到痛苦。她再也無法回到正常的生活了。
拉里曾經想通過與她結婚來拯救她。她拒絕了拉里的好意,但又沒有勇氣自我救贖,只能放任自己墜入無盡的深淵。
最終,她以一種決絕的方式離開了人世。就如一粒塵埃,墜入了茫茫大海,沒有激起一絲的浪花。她的離去,也許再也不會有人提起,再也沒有人記起,宛如天空中劃過的流星,隨風消逝。
如何面對如此重大的創傷?如何才能穿越苦難到達彼岸?我們是否還能重新擁有快樂的能力,找到心安之處?
拉里則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去面對自己的創傷。
17歲的拉里意氣風發,幸運地成為了一名飛行員,懷著滿腔熱血上了前線。
在這之前,死亡對他而言,僅僅是一個數字。上了戰場,親眼看見僅僅比自己年長4歲的戰友,為了救他而中彈,鮮活的生命在他的眼前逐漸消逝、臉色漸漸變得蒼白、血液開始凝固,他才發現死亡如此真實,離自己如此之近。
從部隊退伍,拉里再也無法像普通人那樣,繼續學業或者找一份工作安安穩穩地生活了。
他不知道人活著是為了什么?
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他都拒絕工作。哪怕令人羨慕的工作擺在面前,他都無動于衷。
哪怕未婚妻伊莎貝拉以及未來丈母娘給他施壓,他都不為之所動。毅然決然,他開始了苦行僧般的流浪生涯。
他在尋找靈魂救贖之路。從哪里開始呢?
一邊通過大量的閱讀,去探尋人類文明的智慧,一邊通過在礦工做苦力,在農村干農活去對沖因過量的知識負荷所帶來的壓力。
我始終覺得拉里用著一種更為積極的方式,去重新建構自己的內在世界,以及重新去理解這個世界,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確定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他通過在書中閱讀,與不同的人交往,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中穿行,去探尋人生的意義。
他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以自己的悲憫之心去拯救別人。他對每一個生命都充滿了敬畏。他甚至顯得無欲無求,真正的視金錢為糞土。他認為,金錢并不能夠給自己帶來自由,而只能帶來更多的束縛。
苦難是最好的教科書。因為苦難,我們才能夠體驗到真正的幸福。正如拉里在寧靜的鄉村生活,在湖邊獨處,在與牧師的交談中,甚至在艱苦的礦井下,他都能夠體會到那種平靜中的幸福。
面對不公,他報以寬容,即使最后被未婚妻伊莎貝拉拋棄。
當他能更加超然地看待苦難時,他已經變得百毒不侵,世間再沒有什么能傷害到他。在他的身上,讓我突然領會到了什么是“無欲則剛”。
02
按常識生活的人,循規蹈矩卻安定踏實;
按理想生活的人,內心充盈卻流離顛沛
未婚妻伊莎貝拉秉承了母親的人生哲學:按照常識來生活。
“布拉德利太太具有高尚的行事準則,又有常識,常識讓她深信,要是你想在這個世界上出人頭地,就得接受他的準則。”
按常識來判斷,伊莎貝拉與拉里的這樁婚事是般配的。
拉里早年父母雙亡,被父親的朋友尼爾森叔叔撫養成人。年少就成為了一名空軍飛行員,并且榮立戰功,退伍回到了家鄉。
現在只需找一份工作,就完滿了。畢竟作為一個男人,你需要有一份令人尊敬的工作,可以養活妻兒老小,這當然是常識。
拉里并不清楚工作的意義是什么。他晃悠了一年,仍然沒有工作的打算。即使在好友格雷的幫助下,可以進入格雷父親蒸蒸日上的經紀公司,拉里也不領情。這當然很違背常識。
伊莎貝拉來到巴黎,與拉里有了一次深談。她發現拉里已經漸行漸遠,他不會按照常識,或者人們既定的軌道去生活。在拉里看來,每年3000元的退伍金已經足夠他們生活,他不打算工作賺錢。
在伊莎貝拉的價值觀里,能夠讓自己過上優渥的生活,錦衣華服出入社交場合,維護家族的面子,這才是正常的生活。
自然她無法忍受清貧,為了愛情而與拉里生活在一起。伊莎貝拉果斷解除婚約,回去與熱烈追求自己的格雷結了婚。
格雷身上幾乎具備了一個優秀丈夫所有的品質:狂熱地愛著伊莎貝拉,崇拜她,對她極其忠誠,愿意為她而努力賺錢。嫁給這樣的男人,可以讓自己感到安穩、踏實,這是常識。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拉里,還是格雷?是選擇一個自己愛的人,卻要與他一起共度流離顛沛的生活,還是一個愛自己的人,能夠給自己安定踏實的生活?我想依照常識,大多數人會選擇格雷。
03
為自己而活的人,面對困難淡定從容;
為別人而活的人,面對挫折精神崩潰
拉里無疑是一個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的人,外在的物質對他沒有任何誘惑力。他是為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而活,為了生命的意義而活。并且,他還一直在尋找的路上。
拉里拋棄了上流社會的浮華,住進了狹窄陰暗的閣樓,與所謂的下等人打交道。他愿意去做最苦最累的活,愿意去做在別人眼里卑賤的工作,但他的靈魂卻極其高貴。
無論是對蘇珊還是索菲,他同情這些女人的命運,愿意用一己之力去拯救她們,陪伴她們,給她們愛。在蘇珊得了傷寒,被男友拋棄后,沒了生活來源,拉里主動提出讓她帶著孩子,跟自己去鄉下生活一段時間。
那段閑適的時光,是蘇珊最幸福的時刻。蘇珊說,她差點就愛上了拉里,但是她不敢。因為拉里不屬于任何一個人,你是抓不住他的。看來,蘇珊是懂他的。
拉里無論是在鄉下,還是在印度去往瑜伽修行者的路上,總能夠捕捉到生命中那些讓他感動的地方,體驗到與自然融合的幸福的感覺。
這種幸福的感覺,是那些永遠把眼光放向外部,永遠對別人的目光充滿期待的人,一輩子都無法體驗到的。
而伊莎貝拉的舅舅艾略特一生都活在奢華光環里。他窮盡一生,都想著如何結交上某個上流社會的人。那些膚淺的關系令他甘之如飴,陶醉其中。
多年來,他通過舉辦各種宴會來擴展自己的人脈,并且樂此不疲。即使病入膏肓,還在念念不忘錯過了某場聚會,生命垂危之時,還想著穿什么衣服去赴宴。
他一生結交了許多“朋友”,可在離開這個世界時,他的身邊除了管家與“我”這個作家朋友之外,居然沒有一個人真正關心他。
你也可以說艾略特獲得了完滿的一生,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榮耀。他結交到了自己想要認識的朋友,他每天忙忙碌碌準備社交宴會,直到離開這個世界。
沒有信仰,沒有內在力量的人,極其的脆弱。艾略特會因為沒有收到公主的請柬,而郁郁寡歡,而這種情況絕不會發生在拉里身上。
他不在乎做什么工作,不在乎住在哪里,不在乎吃什么。他既可以穿著華麗的服裝穿行于貴族們的社交圈,又可以與神父探討生命的哲學,還可以與礦工促膝長談。他可以接納曾經是眾多男人情婦的蘇珊,也可以接受私生活混亂、酗酒又吸毒的索菲。
內心的豐饒可以拯救那些心靈早已枯竭的靈魂。在拉里身上,我們看見,精神生活是多么令人激動,體驗是多么豐富,精神生活所帶來的平靜的力量是無限的。
精神生活是一種快樂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可以和她媲美,那就是當你獨自一人乘著飛機越來越高,只有無限的天空在你周圍的時候。無限的天空讓你心醉神迷,你獲得了一種異常興奮的感覺,就算用世界上的所有權利和榮耀和你換,你也不愿意。
愿你,也能走在創造精神生活的路上,體驗那令人激動的每一個瞬間。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世間走此一遭,沒有真正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豈不遺憾?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