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愛有執念,大抵是為了尋找童年缺失的愛
發布時間:2021-04-03
1948閱讀
1.
“他愛上了別人,可我還盼著他回家”
我的一位朋友C,因為丈夫出軌痛不欲生,但又不愿離開這段糟糕的關系。
C的母親早逝,家中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父親為了養活一家人常常要打兩份工,極少在家。身為長女的她從小就要操持全部家務,盡力照顧一家人的吃喝穿用。
但這樣被迫“長大”的孩子,內心是匱乏的。這種匱乏感,會讓她為了別人給出的一點溫暖就飛蛾撲火、奮不顧身。也因此,她在戀愛和婚姻上吃了“暗虧”。
大學期間,C認識了男友,對方家境一般,但長相帥氣。戀愛期間,男友對她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會在C來大姨媽期間幫她沖熱水袋、泡紅糖水。
男友早一年畢業,去了南方發展。為了在一起,C跟父親大吵了一架,不顧父親的反對,一畢業就只身去了男友所在的城市,選擇了一份自己并不喜歡的文職工作。
沒多久,C發現自己懷孕了,沒敢告訴父親,也沒辦婚禮,和男友領了個證,吃了頓飯就算把婚結了。女兒出生后,C的老公說要自己創業,孩子需要人照顧,提出讓她辭職,C二話沒說就同意了。
為了一個男人,為了所謂的愛情,未經世事的C不聽父親的勸阻,她深深地把自身的價值和這個男人綁在了一起。
挫折教育=不斷受挫?別給你的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可點擊)
C說:“我愛他,因為是他給了我生命中從未有過的溫暖,為了他,我愿意承擔和付出。
在一起生活的這十年里,我沒舍得讓他做過一頓飯、刷過一次碗、送女兒上過一次補習班,有時候,他遇到生意上不順心的事,在外面喝得亂醉,回家就拿我撒氣,這些我都不覺得苦,為了他、為了這個家,我心甘情愿。
可是他出軌了,還說要搬出去和那個女人同居,我覺得天都塌了!我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沒有工作,除了他和孩子,我什么都沒有了。
我現在只能每天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把家里的事料理得更好,我想,他總歸是會厭倦外面的,總有一天會回家的。”
一個從小被迫承擔“父母”角色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背負了太多責任,體驗過太多痛苦。
在原生家庭里,她習慣了照顧他人、滿足他人、忽略自己。婚后,她在自己的家庭關系中延續了早年的關系模式,在婚姻中處處隱忍,主動付出和承擔,甚至面對丈夫的背叛,都能毫無節制地“包容”。
2.
過分癡情的女人,容易演繹“人間悲劇”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講述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悲情故事——女主角從十三歲少女時期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狂熱地愛著心中唯一的男人,但是她苦戀一生、至死不渝的男人卻對她一無所知。
在電影開頭,身為男主角的著名作家在生日當天收到了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當他打開信件,讀到的第一句話便是:“我的孩子昨天去世了,為了挽救這個幼小的生命,我同死神足足搏斗了三天三夜。”——這句讓人心驚的話,揭開了一段塵封的往事。
十多年前,一個破舊的四合院里住著一對貧困的母女。一天,她們隔壁搬來了一位作家,十三歲的女主角憑著那些家具、油畫和精致的軟皮書就已經對男主角心生敬慕。她開始幻想作家的模樣、氣質,搬完家的第三天,小女孩才見到了作家本人。
從那一刻起,男主角俊朗的外表、紳士的氣質就仿佛刻在了女孩兒的心里。在男主角外出回家時,她因害怕被人瞧見衣服上的補丁驚慌失措地跑出門,男主角當時禮貌性地對女主角說了一聲“Sorry”,對她微微一笑,這一個微笑在女孩兒心里從此埋下了愛情的種子。
之后母親改嫁,她跟隨母親到了另外一座城市。六年的時間,曾經的小女孩出落成了亭亭少女,她毅然只身回到北平。當他們再次相遇,男主角發出邀請,兩人共度了一個纏綿的夜晚,女主角完成了從女孩兒到女人的蛻變。
在女主角發現自己意外懷孕后,她選擇了獨自承擔、孤獨生子。為了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她當起了交際花。這期間,女主角身邊不乏一些真心假意的追求者,但她寧可委身于他們,也不愿交付自己的真心。
八年后,命運讓他們再次相遇,似乎這個生性風流的男人身上有種魔力,讓女主角欲罷不能,正如她自己所說“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墳墓里,也會涌出一股力量站起來跟著你走。”
一場歡愉過后,女主角依然選擇了沉默,她守著心中的秘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直到孩子死去,自己重病纏身,在彌留之際,才寫下了這封絕筆信。
女主角短暫的一生,愛得驕傲,也愛得卑微,這段瘋狂的戀情更像是她一個人的“獨角戲”,她把自己的情感乃至生命的意義都與男主角捆綁在了一起。
她重復期待和幻想,直到最后幻想破滅、香消玉殞。男主角對女主角的一次次“遺忘”對她而言便意味著“死亡”,與其說女主角是因病而死,不如說是為情而亡。
3.
對愛有執念,大抵是為了尋找童年缺失的愛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青春年少時,我們以為愛情就應該轟轟烈烈、要死要活,甚至把阿信的“死了,都要愛”捧在手心當真理。記得上大學期間,睡在上鋪的女生得知自己暗戀多年的師兄喜歡上了別人,一個人躲在被子里哭得撕心裂肺、肝腸寸斷,差點沒從窗戶跳下去。
那時候,我們碰到愛情就暈頭轉向、智商全無,往往把愛情當頭等大事,把對方當作自己的全部,恨不得掏心掏肺,為所愛之人賣血、賣腎。
哪怕人到中年,為人妻、為人母,但童年缺失的部分仍舊是一個巨大的黑洞,我們填不滿,卻也繞不開。我們期待用自己的一份“癡心”換取男人的一片癡情,為此可以忽略自己、犧牲自己,甚至不惜飛蛾撲火、奮不顧身。
我們以為拼命對一個男人好,就可以彌補缺失的愛、治愈童年的傷。
文章開頭的C、電影中的陌生女人都是對愛抱有這種執念的女人。童年的不幸、愛的缺失,讓她們極度渴望付出愛、得到愛,這些來自于功能失調家庭中的孩子,她們在成年后往往會更容易癡迷于一個錯誤的男人,一段糟糕的關系。
她們習慣了痛苦的體驗,更愿意等待、更愿意期盼、更愿意奮不顧身。她們對愛的執迷,只不過是因為童年的匱乏,為了尋找童年缺失的愛,所以才不顧一切,去抓住一絲慰藉、一點溫暖而已。
4.
擺脫“癡情”的桎梏,先愛己,再愛人
愛一個人不要超過八分,過猶不及。
我們可以對一個男人癡情,對一段感情付出真心,但不能過分,因為過分就意味著我們要投入更多時間、情感和精力,在受到傷害時往往也要承受更多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如果強烈到無法耐受的程度,便可以摧毀一個人。
或許,我們應該意識到當自己癡迷于一個男人、一段感情時,這背后的動力不是愛,而是恐懼。因為沒有勇氣面對自己,害怕被忽視、被否認、被拋棄,所以我們寧可在關系中“受苦”也不愿意告別這段關系。
被死磕的原生家庭:影視劇為何都在妖魔化母親?(可點擊)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唯獨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忘記了愛自己。
然而,一個不愛自己的人也給不出真正的愛,她給出的充其量也只是愛的替代品。
亦舒曾說過:“能夠說得出的委屈便不算是委屈,能夠被搶走的愛人便不算是愛人。”
滾滾紅塵,人間情愛,身為女人總是要吃一些分分合合、癡癡念念的苦。但是一份愛情帶給我們的傷痛和美好,都只屬于曾經。只有當我們鼓起勇氣去面對童年的傷痛,治愈自己,才能不貪念那泥淖中的一點溫暖,學會真正愛自己。
心理大師弗洛姆說:“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能愛一個人,那就意味著那種感情根本不是愛。”
過分癡情的愛不是愛,真正的愛應該先“悅己”、再“悅人”,我們應該相信自己有放下執念、擺脫桎梏的能力,從此不再為愛所傷、為情所困,學會真正的愛與被愛。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