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科比就像失去親人一樣
發布時間:2021-02-22
1726閱讀
為什么失去科比就像失去親人一樣
在這個被困家中的春節,1月27日清晨醒來,手機滿屏都是悲哀的消息——科比·布萊恩特因為直升飛機墜落去世。人們的注意力迅速從疫情轉換到了科比身上。
很快,世界各地的哀悼視頻相繼在微信/微博中大量轉發。
科比無疑是籃球史上最偉大的球員,失去科比是特別悲傷的事情,不僅如此,哀悼科比悲傷來自四面八方。我們依然記得人們在格萊美頒獎典禮上向科比表達的痛楚的敬意。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前總統奧巴馬表示哀悼。盡管我們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親眼見過科比,但是,科比的去世,讓很多人覺得自己剛剛失去了一位朋友、親人。
格萊美開場哀悼科比
一位從未謀面之人的亡故,怎么會影響這么多人的情緒呢?為什么有些人會把科比看作是自己的親朋好友?
社會心理學認為,科比去世的深遠影響主要有三個心理機制在起作用。
一、遙遠的思念之情
心理學家Shira Gabriel和Melanie Green曾詳細講述過“超社會紐帶”的概念,即人際間的有些關系是單向的,而且這些關系中的情感所指向的人,是我們從未謀面或交往過的,盡管如此,我們仍然感覺和他們有著密切的聯系。
雖然“超社會紐帶(parasocial bonds)”概念最早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它們已經引起了很多關注。例如,奧普拉的忠實粉絲幾乎每天都在觀看她的節目,主持人積極地試圖與觀眾建立一種溫暖的關系,而觀眾也產生了強烈的依戀感。 但是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對超社會關系的興趣激增。Twitter和微博的粉絲可以隨時看到他們關注的明星的人際關系、情感、觀點、勝利和痛苦。
那么,在這種單向的粉絲關系中,名人在社交媒體上與粉絲之間有多深的互動呢?粉絲又是如何感受到自己和他們追隨的名人之間的深厚情感呢?
二、“倘若”因素
科比的死訊帶來的悲傷,有著一些獨特的味道。 我們沒有辦法衡量公眾的悲痛情緒是否超過了像邁克爾·杰克遜、徐志摩或羅賓·威廉姆斯這樣的名人的死亡事件。但很有可能,圍繞科比之死的獨特環境引發了更強烈的情緒。
科比的直升機因為大霧天氣而墜落。這可能會導致很多“假設”,也就是所謂的“反事實的想法”。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研究表明,當慘劇發生后,我們會自發腦補一些讓悲劇不會發生的想法——比如說,“如果天氣晴朗,科比仍然活著”——但是,這會加劇負面事件對人們的影響。隨機突發的死亡過程,更讓我們覺得它本來就不應該發生。
It's So Hard To Say Goodbye To YesterdayBoyz II Men - Legacy
此外,科比13歲的女兒吉安娜和其他7人都在事故中喪生。這使科比的身份在籃球場之外得到了拓展,讓人們想起了他是四個女兒的父親——現在,科比的其他三個女兒將不得不在沒有姐姐和父親的情況下生活。
三、這是我們的事,盡管是他的悲劇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對科比之死的悲痛,其實并不是因為他,而是因為我們自己。
“恐懼管理理論”認為,悲劇喚起的、我們自己也會死亡的事實誘發了我們的生存恐懼,這就像是不斷傳來的病毒感染和死亡的消息。當我們看到悲劇在人間發生時,我們會倍加珍惜現在的生活,更加頻繁和的所愛的人進行聯系,問候彼此、思考生活的意義,尋求心理安慰和內心平靜。
令人震驚的是,在科比去世的消息傳出后,他的前隊友奧尼爾說,他又聯系了幾個疏遠的朋友一起聚會、以此來彌補。科比的死清楚地提醒我們,生命太短暫了,恨在死亡面前毫無價值、甚至會讓生命失去光彩。
同樣,在失去親人之后,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建議緊緊擁抱我們所愛的人,或者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很多人都說,自己是跟隨著科比的籃球生涯一起長大的,科比就像是自己的朋友、家人。科比之死的隨機性和慘狀提醒我們——有那么一天,我們也會死去;也提醒我們思索:人這一輩子,應該有怎樣的生活。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