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務對于孩子的影響,比家長們想象中的重要多
發布時間:2021-02-18
1466閱讀
在假期里,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安排很多學習任務,而鮮少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達到這樣一個共識,“做家務是大人的事,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
可實際上,家務對于孩子的影響,比家長們想象中的重要多了。
01
那些只會學習的孩子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或許都有這樣的想法:孩子還小,只要努力學習就可以,家務這種事情沒有必要去做。
可實際上,這種做法對于孩子的人生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那個隕落的神童——魏永康。
2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學完初中階段課程;8歲進入縣重點中學讀書;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歲卻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學。
下雪天還穿著單衣、拖鞋在校園里穿梭,從來不知道打掃衛生,臭襪子、臟衣服在寢室隨處可見……而這一切都和他的母親有關。
在魏永康小的時候,他的母親,曾雪梅就認為:孩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于是,她就將家中所有的家務活都包攬了下來,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都上高中了,曾雪梅還在給兒子喂飯。
在魏永康考上湘潭大學之后,曾雪梅還一直跟在兒子身邊,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
她包攬了所有的家務,讓孩子全心全意撲在學習上,本以為可以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天才,卻沒想到因此害了孩子。
正如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
“如今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給他們帶來成就的事情上,但諷刺的是,我們放棄了一個的確能引領孩子邁向成功的項目——那就是家務。”
02
家務幫助孩子成長
在綜藝《少年說》的一期節目中,一個初一的男孩子控訴他的母親,每天都要讓他做家務。
在母親的“逼迫”下,他不僅每天要刷碗、擦地、摘菜,而且還要學習做飯。
男孩十分不解,自己還是一個孩子,而學習才是自己真正的任務,為什么要去做那么多家務?
而這位媽媽也說出了自己的初衷,希望孩子能夠通過做家務學會承擔。
因為家務不僅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樣它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這位媽媽說:
“無論你有多大學問,你會說幾門語言,這都不重要。”
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念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么做實驗。”
朱棣文一家被稱為“美國史上最牛華人家族”,他們一家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
朱棣文有兩個兄弟,哥哥朱筑文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弟弟朱欽文是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執業律師,而且他們都是博士。
當有人問他,到底是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將他們培養得如此優秀時,朱棣文說道,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被母親要求,學會自己做飯。
他曾在采訪中說:
“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開冰箱,拿冰箱中僅有的材料下廚,能做出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求好。這種經驗和能力,對一個人在科學研究中解決所面臨的瓶頸問題,進行科學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工具。
03
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在TED演講中,斯坦福大學本科新生部事務院長Lythcott-Haims在談論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時,曾提到哈佛的格蘭特研究。
這項研究目的是:那些成年后有成就的人,童年都有什么相似之處?
研究人員從1938年~1944年間,挑選了268名正在哈佛就讀的本科生,進行了76年的追蹤。
其中就有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成年后職業成就水平高的人,從小就會做那些看似瑣碎的家務。
斯坦福大學教授朱莉曾說:那些在職場成功的人,都有一種“卷起袖子踏實肯干”的思維。
這種思維讓他們明白,工作就一定會遇到不是那么令人滿意的事情,我要做的就是解決它,而不是抱怨或者推卸責任。
而做家務恰恰就是在讓孩子學會踏實,不害怕麻煩,以及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么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么樣的雛形。”
孩子是天生喜歡勞動的,從孩子9個月起,就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了。
只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不僅可以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而且孩子一定會做得比你們想象中更優秀。
家務本來就是孩子人生中的一部分,或許剛開始,孩子做得真的很糟糕,但只要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他們一定會超出你們的想象。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