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有笑,才是家的模樣
發布時間:2021-01-21
1891閱讀
前不久,吳奇隆和劉詩詩一家三口現身迪士尼樂園。當天,劉詩詩從拍戲的劇組趕來和老公、兒子會合,她穿了一件毛衣開衫,少女感滿滿。一頭卷發的吳奇隆神采奕奕,溫柔地迎接妻子的到來。一家人說說笑笑地游園,畫面十分溫馨。細心的吳奇隆還專門做了個腰凳,把兒子環抱胸前,就像抱著他的全世界。
褪去明星的光芒,他們就和我們身邊任何一個普通家庭一樣,真實有愛。
愛的秘訣,就藏在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里,流露在每一個瑣碎的生活細節中:幸福的家庭,都在有說有笑。
1.
沉默的家庭,孩子不快樂
小吃店里,鄰座來了一家三口,兒子八九歲的模樣,一邊吃菜一邊嘰嘰喳喳說著話。
“爸爸,今天我回答問題答對了,老師表揚了我呢!”
“這排骨真好吃,媽媽下次你在家里也燒給我吃行嗎?”
“我今天聽同學說了一個笑話,可好笑了,我說給你們聽吧”
小男孩說得興致勃勃,但他的父母,從落座開始,一直板著臉,各自一聲不吭地刷著手機,最多偶爾“嗯”“哈哈哈”敷衍一下,算是給兒子的回應。
孩子憋紅了臉尋找話題,想讓爸爸媽媽開心。被父母的冷臉和敷衍打回后,他還是鼓起可愛的笑容繼續說下去。可是這一次,媽媽打斷了他,冷冷地說:“要吃快吃,哪來這么多話!”
孩子一下子閉嘴了,他打量著父母的臉色,低下頭大口大口吃起了飯。直到離開,都沒再說一句話。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孩子的心情,他是委屈的,難過的,他歡歡喜喜地和父母一起出來吃飯,巴望著和父母聊聊天。卻發現只是吃飯而已,父母誰也不搭理自己。
孩子的天性是活潑的,愛說愛笑。他看到什么,總是興沖沖地想和父母分享,做了什么,總是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與認可。如果整個家庭氛圍都是冷淡的、疏遠、悄無聲息的,孩子會覺得無所適從,產生極大的挫敗感。
你不言我不語,你不說我不聽,在日復一日的沉默里,一家人的心可能會越離越遠,成了住在一個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當一個家不再溫暖,不再生機勃勃時,最惶恐不安的,是那個最弱小的身影。
沉默是家庭冷戰的序曲,是感情終結的劊子手,更是孩子的童年噩夢。
父母的不言不語、不聞不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冷暴力,在孩子心里劃下隱秘的傷口,雖然沒有打他罵他,卻是一樣的疼痛。
2.
孩子懼怕父母沉默
“啞巴家庭”是一種極可怕的家庭模式。這并不是說,一家人有器質性的語言障礙,而是溝通少得可憐。
幼小的孩子會有全能自戀感,他們認為自己的需求都能有回應,而且都能被滿足,假若得不到父母的回答,孩子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并會演化成一種心理缺失。
父母沉默時,孩子會害怕:爸爸媽媽都不說話,他們是不是生氣了,是不是不喜歡自己了?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才讓父母連話都不想多說一句?
在《兒童心理學》一書中,英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魯道夫·謝弗說到:孩子對父母形成依戀關系,這是一種對特定的人所產生的持久的感情聯系,依戀的心理功能是獲得安全感,但這個關系,只有在父母回應孩子時才能運作。
依戀也被定義為一種情緒的聯系,孩子最先在家庭中學習情緒,父母傳達情感的方式,回應孩子時表現情緒的方式,對孩子心理產生很大的沖擊,他們會覺得父母沉默寡言,家庭沒有歡聲笑語都是自己造成的。
家是最溫暖最歡樂的殿堂,骨肉至親無話不談,感情才會形成互動,保持穩定和諧。沉默,只會把家庭里存在的問題封鎖起來,甚至制造問題。
知乎上有個問題:如果父母總是不說話也不笑,孩子是什么感受?
有一個高贊回答十分戳心:會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
他說,自己就生活在這樣的“啞巴家庭”,他感覺十分壓抑,一度懷疑自己不是父母的親生骨肉,這個想法被否定后,他又猜想,一定是自己不夠優秀,才讓父母終日不開心。他努力的學習,努力的表現,只為了能在取得好成績時聽到父母的幾句夸獎,或是一個笑臉。
久而久之,他形成了討好型人格,自卑、膽怯又懼怕人際交往,因為缺乏交流,孩子在語言上的能力十分欠缺,直到現在,都沒有完全將自己治愈。
魯道夫·謝弗說:“家庭是孩子接觸社會的基礎,在這里他們習得人際交往的規則,家還是孩子遭遇外界世界困惑時的安全基地。”
父母的沉默,會讓孩子更沉默。在失望的情緒中,孩子的嘴巴也拉上了拉鏈,他不再試圖與人溝通,性格變得木訥不合群。
3.
有說有笑,才是家的模樣
不幸福的家庭千差萬別,但幸福的家庭卻常常相似,餓時有飯,冷時有衣,最親近的人在身邊,眼里所見,口中所談,都是最美麗的風景。哪怕這個家,只是萬家燈火的小小一盞,也要好好去愛,用心經營。
❶ 讓聊天成為親子習慣
鄰居趙姐的孩子不僅成績優秀,而且性格陽光,什么話都愿意和父母說。有一次我問趙姐:“你們夫妻倆工作那么忙,是怎么與孩子交流的呢?”
趙姐回答:“我倆不管工作多忙,睡前肯定會抽出20分鐘來和孩子聊天。”我有些驚訝,追問聊什么呢?趙姐解釋:“什么都聊,孩子中午在學校吃了什么飯菜?同學們發生了什么好玩的事?一天有什么收獲啊?有時候聊的時間更長。”
在這20分鐘聊天時間里,父母和孩子都忘記自己的身份,像朋友樣,了解彼此心里真正的感受。
聊的是什么主題,包含多少信息量都不重要,家事本就是瑣碎的,柴米油鹽、針頭線腦,也不需要多么華麗的語言,多么深刻的道理。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這么忙還這么關注我,他感到被重視、被喜愛。
餐桌上,睡塌前,隨便聊上幾句,家里的空氣就變得鮮活起來,拉近了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讓他變得自信,變得快樂。
❷ 父母避開情緒干擾
有些父母,并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不會聊天。他們總想掌握話語的主動權,說話毫無顧忌,態度兇巴巴,甚至專撿戳孩子心窩的話說,根本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他們內心渴望與孩子交流,但因為放不下家長的架子,又自帶“把天聊死”的屬性,往往沒說幾句,就成了話題終結者。
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中,楊爍與兒子楊雨辰的相處方式遭網友炮轟。因為走路路線、背書包姿勢、褲子疊幾道疊痕這些小事,楊爍一次次對兒子大發雷霆。楊雨辰本是個活潑的孩子,但和爸爸在一起時,總是一副呆呆的模樣,兩人說不了幾句話,就相對無言。
和孩子聊天,父母要避開情緒干擾,孩子不是接收你負面情緒的垃圾桶,不要無緣無故的兇孩子,要懂得換位思考,有所聊有所不聊。只有這樣,孩子才愿意對父母敞開心扉,說出他們的心里話。
❸ 笑容是開啟沉默的鑰匙
如果不知道和孩子說什么,先對他笑一個吧。父母盛氣凌人的態度,冷若冰霜的表情,會讓孩子產生不好的情感體驗。而一句平常的話,一旦配上了真誠的笑容,就會變得悅耳動聽起來。對外人微笑是禮貌,對孩子微笑,卻是在表達愛。
法國經典電影《貝利葉一家》中,貝利葉夫婦和他們的兒子都是聾啞人,只有女兒寶拉是健全的,但這絲毫不妨礙一家人的交流,他們用靈活的手語與豐富的表情分享心情,在這個家里,每一個人都在笑。
農場主爸爸突發奇想去參加市長競選,寶拉提醒他:“可你不會說話。”爸爸不以為意地表示:“奧巴馬的皮膚很黑。”父女倆笑作一團。
薩克雷說:“歡樂的笑聲是家中的陽光。”笑容,讓家變得更溫暖,這是一個家最尋常卻最珍貴的東西,它是開啟沉默的鑰匙,更是良性溝通的基礎,當一個家有了笑容,也就有了快樂。
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溫柔的聲音是最美妙的音樂,聽不厭;父母親切的笑容是最動人的畫卷,看不倦。
孩子想要的家庭,不需要大富大貴,卻一定是有聲有色的。和父母相依相偎,有說有笑,就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