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我們根本就不夠了解他
發布時間:2021-01-14
1538閱讀
對付一個哭泣的孩子,是循循善誘地講道理好用?
以暴制暴地臭揍一頓管用?
還是一個結實溫暖的擁抱好使?
先生和兒子的戰爭
昨天晚上,我要洗頭發,便讓先生哄兒子睡覺。
等我洗完頭發,去陽臺吹干,聽到他壓低聲音對兒子說:“快點睡,不然明天早上又起不來了。”
過了幾分鐘,他又低低地說了聲什么,我在臥室待著沒出去,想先讓他自己處理。
又過了一會兒,聽到他從兒子臥室出來,坐在客廳沙發上,緊跟著兒子也跑了出來,沒辦法,他只好把兒子轟回去,自己站在臥室門口等著。
看來戰爭還是升級了。
我走過去將先生攆回臥室,自己打開兒子房門,看到他只穿著秋衣秋褲坐在床上,顯然剛剛是在跟爸爸對峙,一看到我,嘴一扁,“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我掀開被子將兒子連人帶被一起抱住,隨后自己也鉆進被子,替他擦干眼淚。
我說:“寶寶是想讓爸爸媽媽愛一下再睡覺,是不是?”
他點點頭,于是我在他額頭輕輕親了一下。
我說:“寶寶是個好孩子,晚上寫拼音數字特別認真,對不對?”
他又點頭,我拍拍他的背,接著說,“那等下媽媽告訴爸爸你今晚表現很棒,好不好?”
他點頭。
這幾句話說完,他將頭埋在我胸口,輕輕蹭了蹭,很快就睡著了。
只有用愛喂飽的孩子,才不會喊餓
當你晚上變著花樣哄孩子睡覺,講完了睡前故事,又口頭即興編了兩個故事;
又唱睡前歌曲,又允許音箱給孩子再講兩個故事;
自己困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哈欠連連涕淚交流,孩子依然睜著大眼睛,興奮地把你望著,我猜很少有父母能夠不崩潰。
或者早上,當你看著鐘表的指針已經指向八點十分,孩子依然磨磨蹭蹭不肯動作利索點收拾出門,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很難不破功,祭出“獅吼”大招。
在我們家,有一個很好玩的說法,是兒子發明的,他有時候玩累了,就會蹭過來,張開雙臂要我抱抱,我逗他,“是不是機器人沒電了,要來媽媽這里充電?”
他點頭,一本正經:“是啊是啊!我的愛沒電了,要來媽媽這里充滿愛的電力。”
于是我就懂了,他玩了很長時間,想媽媽了,想要媽媽愛一下,才能有力氣繼續玩。
這也就提醒了我,當很多次,他變得難以溝通、不可理喻、哭鬧大叫發脾氣的時候,我仿佛透過那個哭泣的小孩,看到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雛鳥,正仰著頭,張大嘴巴拼命叫:“我餓了!我要愛!我餓了!我要愛!”
這個時候我要做的,不是娓娓地講道理,不是針鋒相對地堅持立場原則,更不是暴跳如雷地打罵指責,而是蹲下來,給他一個愛的抱抱。
只有用愛喂飽的孩子,才不會喊餓。
孩子在用叛逆,引起你的注意
前幾天看完了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發現,這真的是一部被名字耽誤的好作品。
劇中十幾歲的小女孩天晴,和媽媽頂嘴,吵架,跟男生表白,上網,差點離家出走,搬去小姨家里住,甚至最后對媽媽吼:“你怎么不死了算了!”
她的一系列問題使得父母焦頭爛額應接不暇,然而隨著劇情的推開,我們才慢慢了解到,原來,是媽媽一直活在大兒子天彥被歹徒擊斃的噩夢中。
媽媽把兒子一個人放在電影院,自己出來透氣喝咖啡,導致歹徒來臨的時候,小小的男孩被流彈掃中,不幸身亡。
媽媽不敢面對兒子去世的事實,她內心深處沒辦法原諒自己,也沒辦法面對先生和女兒,導致長久以來,一直用瘋狂的工作來麻痹自己,忽略了女兒。
年幼的女兒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對愛的渴求,只能依照本能,用一系列的反叛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用自己一反常態的不乖巧,不懂事,來告訴父母:
你們忽略我太久了,我還是孩子,我需要愛。
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我們根本就不夠了解他
我們經常會被孩子的各種不聽話氣得跳腳,不肯好好吃飯,磨磨蹭蹭不肯寫作業,上課不認真聽講,甚至說謊,逃課,肆意欺騙父母……
說到這里,想起看過的一部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八歲男孩伊桑是一個讓父母頗為頭疼的孩子,他單詞拼寫永遠錯誤,阿拉伯數字永遠寫不正確,每天晚上輔導作業,對媽媽來說都是一場耗盡心力的戰爭。
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有一天,父母發現他竟背著自己偷偷逃課!忍無可忍的父母只好將他送到了特殊學校。
到了特殊學校,情況卻并沒有得到改善,小伊桑的境況更加艱難,他開始晚上睡不著,上課的時候看到單詞字母就感到恐懼,仿佛一條條毛毛蟲、蜘蛛,扭曲著在他身上爬來爬去。
他默默忍受老師們的冷嘲熱諷、侮辱謾罵,發展到最后,他整個人都不再笑,也不與人交流,每天都是一個人木木地發呆。
這個時候,改變伊桑命運的那個人出現了,他就是伊桑的美術老師,他震驚地發現,原來伊桑之所以做不好作業,沒辦法討得父母老師歡心,并不是他太淘氣,而是他患有先天性讀寫障礙!
得知真相的父母在那一刻痛哭流涕,原來,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我們根本就不夠了解他!
你只要愛他就足夠了
昨天晚上在群里,一位媽媽開玩笑說,我覺得自己得了教育孩子恐懼綜合癥。
我想說,其實不止她一個人,很多父母恐怕都或多或少得了這個“病”。
其實,換一種心態,父母們為何要抱著手臂,端出家長的架子,時時刻刻準備著“教育”孩子呢?
你只要愛他就足夠了。
教育是規范、指正、被動約束。 愛是看見、尊重、接納、引導、主動努力。
昨天和朋友聊天,她苦惱于自己的老板“不好伺候”,總是對任何東西都想嘗試,又猶豫著不敢真正付諸實踐。
我說,那是你老板自身的問題,她自己本身沒有方向,總是覺得哪條路都很好,都想嘗試,跟在身后的員工當然就很累。
其實做父母何嘗不是如此?
父母本身對生活真相不夠了解,總想把世界上所有的好東西都拿來給孩子,跟在身后的孩子自然會一臉茫然,不知道應該選擇哪個方向,才是正確合理的。
父母焦慮暴躁,孩子不知所措。
其實,要真正“教育”好孩子,父母就必須是那根定海神針,任世界風云變幻,我自巋然不動。
我的任務就是,依照本能,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愛的支持,就夠了。
父母給孩子一片愛的大草原,牽著他的手朝著一個方向前進,他就能所向披靡。
昨天晚上糾正兒子的發音,小小的“it”、“is”,孩子卻老也說不準,重復多次后,心里不免焦躁,瞟兒子一眼,發現他已經有點小小的怯意,于是我告誡自己再耐心一點。
終于,再一次后,他準確地發對了這兩個音,我狠狠豎起大拇指:“說得太棒了!”
沒想到兒子先是愣了一下,繼而眼睛一亮,主動要求再多練幾次這兩個發音,直到熟練為止。
你看,無論任何時候,只要再多愛他一點,再多給他一點點耐心,效果也比發脾氣大吼大叫好上千倍。
很多媽媽提起《大衛不可以》這本書,都是如臨大敵,稱千萬不敢給自己孩子看到,書中的大衛爬高上低,光屁股挖鼻孔,敲鍋打碗玩泥巴,典型的熊孩子一個,給孩子看到,那還得了!
其實并不,這本書不是教孩子如何變壞,而是教父母如何去愛。
這么熊的大衛,制伏他的法寶不是充斥整本書的“不可以”,而是輕飄飄溫柔的“我愛你”。
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孩子變得難以溝通,不可理喻之時,請不要端起家長的架子,和孩子站在對立面對峙。
而是時刻提醒自己,這只嗷嗷待哺的小雛鳥,缺愛了,想要父母的愛。
我們只需要蹲下來,抱抱那個或生氣,或哭泣的小孩,告訴他們我們愛他,對他多一點耐心,他就會放下渾身豎起的小刺,從小惡魔狀態,重新變回那個我們熟悉的好孩子。
面對孩子,愛永遠比“教育”有效。
也請我們在面對帶孩子的一方血槽耗盡,大吼大叫之時,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對方,耐心再好的人,面對孩子也會有“電力耗盡”的時候。
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默默接過陪伴孩子的接力棒,讓對方去休息,這大概是有孩子的中年男女們,表達溫情的最好方式吧!
畢竟,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的生活每一天都需要愛來做潤滑劑。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