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發布時間:2021-01-13
1669閱讀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孩子終身的老師。
你選擇成為什么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么樣的孩子。
“我恨我的父母!”
知乎話題“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之下,有這樣一個回答。短短六個字,直教人內心震顫。而這只不過是無數留言中的一條。這個話題,一共征集到一萬八千多個答案,吸引了近六萬五千人關注。五花八門的留言,一條比一條心酸。那里面,藏著一段段不愿再觸及的往事——
“小時候,無論大事小事,只要他們不滿意就直接兩巴掌扇飛在地上,一陣拳打腳踢。”
“不管我做得有多好,他們第一句一定是否定我:你一定是不夠努力,不然肯定可以做得更好。”
“無論我選什么,都會有一個早已經決定好的結果擺在我面前,不同意還不行,不然就是不乖不聽話。”
“在家會被當成空氣,他們不會和我說話,不會對我笑,不會叫我兒子,我看著他們的時候他們就不看我。”
……
無法想象,看似輕描淡寫的表述背后,到底有多少洶涌的情緒在翻騰。而使那些孩子身心俱傷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的父母。為什么,明明應該是最親的人,卻偏偏成為了傷害孩子的始作俑者?又是為什么,明明是出于愛的一世緣分,最終卻圄于愛,讓這份親子關系劍拔弩張?為人父母,誰不想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培養一名出色的孩子、收獲一份幸福的親情呢?但是,這一切并不會輕而易舉得來,需要考驗家長無數的智慧,付出無限的心血。無論是何種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的家庭,唯有擁有一對好爸媽,才是子女最大的福氣。而有這樣三類父母,請記得無論如何都不要做。否則,將會是孩子人生的噩夢,讓他們一輩子都受負面影響。
直升機父母:事事包辦,讓人窒息
“直升機父母”,是由美國兒童心理學家Foster Cline和Jim Fay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像直升機一樣隨時盤旋在子女上空,一旦發現孩子遇到困難就馬上降落,時刻準備挺身而出”的家長。
在這類父母眼里,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寶寶,永遠需要被無微不至地照料。于是,他們凡事都親力親為,為孩子操碎了心。
今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直升機”母親。
她會事無巨細地替女兒打點生活中的一切瑣事,甚至連一日三餐吃什么,都由她說了算;
她會親自為女兒制定學習計劃,反復關照執行,并且在房間裝上透明玻璃,以便更好地監督;
她會要求女兒必須報考自己選定的大學和專業,當發現孩子違背了自己的意愿時,頓時暴跳如雷……
過于真實的劇情,讓無數觀眾驚呼,太像了,簡直就是自己父母的翻版!
“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這是直升機父母最愛說的一句話。
為你好,所以不愿放手;為你好,所以一切都必須聽我的。
殊不知,到頭來,這份令人窒息的關愛最終卻會害了孩子。
美國知名教育學者Julie Haims指出,在教育方面,很多父母都存在“過度”現象:對子女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過度關懷。
其實,這種行為的本質是一種控制,會剝奪兒童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而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對孩子的作用至關重要。
養育,應該是一個逐漸放手的過程,如果家長始終牢牢把控著孩子、處處插手,最終結果只可能是兩個——
要么,是養出一個毫無主見與擔當、各項能力都欠缺的低能兒;
要么,是養出一個只知道索取、把一切當做理所應該的白眼狼。
《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寫道:“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將在那里體驗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所以,把孩子頭頂那架直升機開走吧。
成長的過程誰都無法代替,我們的孩子,唯有在一次次親自的摸索與體驗中,才能長出騰飛的翅膀,得以有足夠的能力去搏擊風浪。
冰箱父母:冷漠無情,缺乏溝通
如果說,直升機父母是愛到無所不至,那么冰箱父母則是另一個極端。
這類父母,對孩子冷漠嚴苛、缺乏溝通,就像冷冷的冰箱,總是吝嗇于向孩子表達愛意。
才華橫溢的高曉松,童年的底色卻并不溫暖。他曾透露:“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冷漠的家庭。”
父母長期在國外,親子間缺乏溝通;尤其是他與父親,幾乎從未有過走心的交流,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向父親問過一個問題。
疏離的成長環境,讓高曉松變得叛逆、愛較勁、不合群。
他坦言:“我跟我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系,確實導致我年輕時候出現了很多問題。”
冰箱父母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法國心理學家Bernard Lempert的一番話或許能夠說明:
“在某些家庭,沒有愛是一種系統化的虐待,重擊著孩子,使他生不如死。
那不僅是缺乏愛,更是有計劃的暴力,孩子不但要忍受,還會將其內化,以致把加之自身的暴力轉為自我傷害的行為。”
研究同樣證明,“小時候受過冷暴力、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后更容易有暴力傾向;并且在解決問題時,他們也更傾向于采用沖動、不負責任的方式。”
相比激烈的打罵,冷漠是家庭教育中更加隱蔽的殺手。
當溝通的渠道被切斷,當充滿安全感的懷抱不再敞開,當父母之愛再也無法感受,家將變成毫無生氣的冰窖,我們的孩子也將如同失去雨露滋潤的花朵,終究會枯萎。
有句話說得好:聯結始于關注,親密源于看見。所以,請不要再讓親子關系冷如冰霜。多陪孩子聊聊天,多沖他們笑一笑,多向他們表達自己的鼓勵與認可。
愛應該是充滿溫情的流淌,也唯有被愛充分滋養,才是孩子行走于世最大的底氣與動力。
棉花糖父母:毫無底線,百依百順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面對誘人的棉花糖,有80%的兒童選擇了吃掉。對孩子來說,棉花糖意味著巨大的誘惑,實在難以抵御。
因此,棉花糖父母正代表著這樣一類父母——他們毫無原則與底線,對孩子百依百順、一味滿足。
盧梭曾說:“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慣子如殺子,溺愛就是害。
曾有統計表明,溺愛型家庭往往更容易培養出問題孩子。而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問卷調查則顯示,針對熊孩子層出不窮的現象,有高達69.5%的受訪者歸因于父母沒原則的寬縱和溺愛。
無底線的滿足,會導致孩子性格專橫跋扈、自私自利、毫無責任感;棉花糖父母那看似宛如蜜罐的愛,實際卻是毀掉一個孩子的毒藥。
我們總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其實,這與設立原則、嚴格要求并不矛盾。
兒童心理學家James Dobson曾強調,家長要敢于管教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愛與管教中建立平衡。
所以,真正愛孩子,應該是像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中的磯鷸媽媽那樣,拒絕直接給予小磯鷸食物,而是讓它獨自去海浪肆虐的沙灘上覓食;
應該是像電影《奇跡男孩》中奧吉的父母那樣,盡管心疼天生毀容的兒子在學校遭遇嘲笑,卻依然堅持要求他繼續像正常孩子一樣去上學;
應該是像美國靈魂音樂家Ray Charles的母親那樣,在他兒時雙目失明之后,仍然要求他獨立行走,并教他洗衣、生火燒水等生活技能。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與其欣然給予孩子一塊又一塊棉花糖,讓他過早地享受齁甜,不如教會他能夠創造更多美味的能力。
而這個過程,注定帶著點苦,需要用汗水和淚水去鑄就。
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李玫瑾教授也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的問題,每種異常行為的背后,一定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父母看似是這個世上最容易的職業,無需考察面試、沒有上崗培訓,人人都能當;
但事實上,父母卻是這個世上最難的職業,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將直接決定另一個生命的走向與質量。
養育的過程,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想讓孩子擁有錦繡前途,就請在躊躇滿志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該成為怎樣的家長。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