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真的有那么可怕嗎?
發布時間:2020-12-04
2477閱讀
1
小曲剛大學畢業入職了一家廣告公司,她信誓旦旦地表示:“我是新人,一定要謹慎行事,絕不能犯錯。”
結果一天下來,小曲接連犯了錯,由于業務不熟練,在和設計師對接文案時,沒有對客戶的需求進行整合。
在宣傳物料下單給制作工廠時,雖然制作稿件沒有問題,卻忽略了需要發給編輯校對確認。
錯誤發生后,盡管沒有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但讓共事的同事來回折騰,浪費了精力。
為此,上級領導嚴厲地批評了小曲,命他好好學習改進。被批評后的小曲十分沮喪。
她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接連犯錯,會不會是自己太笨了?忐忑的心情讓小曲坐立不安,她開始懷疑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
我們周遭像小曲這樣的人很多,在他們看來,在工作中犯錯,是一件絕對不允許發生的事,也是一件不能被原諒的事。
他們大多數認為,犯錯意味著能力不足,所以,一旦犯錯,就會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態。
可是,犯錯,真的有那么可怕嗎?
古語有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在社會打拼,哪有不犯錯。誰不是一邊犯錯一邊成長呢?
2
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高空走鋼絲的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他不幸失足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說:“我就知道他一定會出事……”
原來,在上場表演前,瓦倫達不停地對自己說,這次太重要了,絕不能出錯,絕不能失敗。
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瓦倫達總想的是走鋼絲這件事本身,然而這次他卻將重心放在了決不許犯錯、絕不允許失敗的心態上。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凡事只要有出錯的可能,就一定會出錯。而即便人再聰明,不幸的事還是會發生。
越害怕犯錯,往往越容易犯錯。所謂一步錯步步錯,人的大腦一旦接受“我絕不能犯錯,否則就是不行”的心理暗示, 就會陷入自我苛刻的怪圈。
事事追求完美,稍有瑕疵,就會焦躁、不安、甚至是自我懷疑;事事追求正確,稍有差池,就會變得敏感、自卑、甚至是愛鉆牛角尖。
容易犯錯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一個人即便再厲害,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強迫自己什么事情都要做對,畢竟有時候,錯誤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3
一次,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不經意打碎了一個花瓶,但他并沒有糾結和懊悔自己所犯的錯誤,而是將碎片收集了起來。
他耐心地將碎片按照大小進行分類,還稱出了重量,結果發現,碎片的重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
經過仔細研究、探索、求證,雅各布·博爾發現了著名的“碎花瓶理論”。
并利用這一理論對一些受損的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進行恢復,給考古學和天體研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時意外之失,并不見得是件壞事,越是懂得自省的人,越是會在錯誤中尋找到寶藏。而人類社會的發明史上,有許多是依靠失敗觀念從而創造奇跡的人。
開普勒在偶然間的錯誤中得出,行星間有引力存在的結論;愛迪生知道了上萬種不能做燈絲的材料后,才找到了鎢絲……
Facebook創始人曾說:“不要擔心你會經常出錯,錯誤是你可以學習的地方,真正的問題是你怎樣從錯誤中學習。”
可以說,犯錯也有積極的一面 ,越是聰明的人,越是能在犯錯之后,敢于擔當,敢于反思,在錯誤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成就更好的自己。
4
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消極的態度。既然人生有些錯誤無法避免,與其自怨自艾,不如迎面而上。
誠然,犯錯會讓人產生挫敗感,但自我否定就能解決問題嗎?
大多時候,我們視犯錯為洪水猛獸,然而,越是聰明的人,越是敢于犯錯,敢于認錯,敢于改錯。
那么究竟該如何正視“犯錯”呢?
第一、避免犯錯后的三種糟糕態度:
1.掩飾錯誤:錯誤總會在某個時刻暴露出來,掩飾只會比當初更嚴重;
2.把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頭上,這種做法遲早被別人看穿;
3.對錯誤耿耿于懷,自我批評固然對,但保持自信也很重要。
第二、正視錯誤、分析錯誤,將錯誤視為學習的機會:
定期記錄和總結錯誤,反思和總結造成錯誤的原因,從錯誤中歸納出最佳指導方案。
第三、會犯小錯,方能避免大錯:
對于害怕不敢嘗試的人,給自己一個試錯范圍,可控地允許自己犯錯;在試錯中有效地獲取反饋,鍛煉自己處理危機的能力。
愛迪生說:“我并沒有失敗10000次,我只是發現了10000種行不通的方式。”
越是聰明的人,越允許自己犯錯,因為,犯錯,是一個人最好的成長期。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