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種了一個小寶貝卻收獲了一枚炸彈
發布時間:2020-12-03
1839閱讀
青春期孩子的媽媽常對我提出許多問題,一句話歸納就是:
“我知道應該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可一到事兒上就是做不到,事情還那樣,我依然會憤怒、失望、失控,那該怎么辦呢?”
恭喜你,意識到這點是對的。
你就是無法完全理解孩子,就是在孩子叛逆時情緒失控,甚至打罵孩子,繼而內疚自責,然后反思道歉,下次繼續循環。
這就是事實。
記住,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們(泛指9-16歲),你看見的所有“問題”不是被解決好的,甚至都不是被理解好的,而是陪伴好的。
你的問題拆開看有3層含義:
第一,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第二,你并不甘心;第三,渴望專家給你真正有效的方法。
這三點都在說明你是個“足夠好的媽媽”。
你的無奈、焦慮就是一個青春期媽媽本來的樣子,成千上億的母親正在經歷同樣的困惑,你不孤單,而且,還很健康。
青春期孩子內心掙扎的原因,你我都心知肚明。
諸如:渴望獨立又希望依賴;渴望表達又極其敏感;渴望友情又各種嫉妒;渴望愛與性又壓抑愛與性……
討厭學習,又不得不提高成績;生理的高速成熟,心理的不成熟....
這些沖突是為了讓你理解:
① 他們發脾氣,和具體事關系不大;② 他們情緒飄忽不定,陰晴難測,不需要什么原因;③ 青春期存在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
因此,你所有的理解都是自我安慰,。
就像說:“理解了孩子,我就不那么生氣了”。
真正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是徒勞的,別低估他們內心的沖突,也別高估你的理解力。
剛把你的問題拆開了3點,并表示鼓勵,為什么呢?
我帶你分別看一下。
第一,你一點辦法都沒有,說明孩子的勝利。
別指望早年對孩子很好孩子就不會出問題,青春期這幾年是個必經之路,是孩子到成人的唯一通道。
這個通道中,孩子所有的“折騰”都在試圖“打敗你”。
讓你難堪、難過、生氣,讓你手足無措、讓你情緒失去控制。
他自己可能都覺察不到,大多數還伴隨莫名的難過、自責、愧疚,“我怎么可以這樣對爸媽說話呢?!”
但他們依然如此。
當你真被打敗了,盡管意識上他是愧疚的,但潛意識是開心的,不能說是開心,應該是勝利!
溫尼科特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要成為一個成年人,那么是要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尸體才能完成這段成長之路的。
這話你別怕,它是個隱喻,我認為包含兩層含義:
① 父母只有讓孩子打敗自己,他才可以踏上自由之路;② 但父母要幸存下來,要鮮活的活下來。
這就牽扯到你問題的第二點:你并不甘心。
孩子會控制不住的“叛逆”,發出各種挑戰甚至沒底線的瞎作,但就要求作為父母的你,別輕易屈服。
這里我必須提出2點失敗的態度:
第一點,逃避。
很多青春期的家庭,父母逃離了。
他們逃進了工作中、學習中、沉默中、冷眼旁觀中、各種戀情中等等。
更多的是隱性逃避。
比如:孩子情緒失控時不管不問,怕自己承受不了;除和孩子談學習就談不出別的了;“假性支持”,讓孩子任其發展,放任自由;自己更需要同情和理解,更需要孩子的“照料”……
這些感覺就像孩子發出了挑戰,而你棄城而逃,他不戰而勝。
對一個渴望攻城略地、殺敵拔寨的少年將軍而言,這太失落了,簡直是對將軍的極大羞辱。
青春期的攻擊性就是所謂的“叛逆”。
他需要朝向安全的人辯論、爭斗,最后以勝利表達釋放,所有幻想和理想化成功外化,他才能在以后道路中堅強獨立。
否則,只能帶著看似勝利的假面具,內心并沒有真正成功的經驗。
第二點,鎮壓。
與逃避相反,你會不遺余力打壓孩子,最終令他乖乖就范、束手就擒。
這更常見,畢竟孩子只是個叛逆的少年,而你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加上學校、社會、親朋好友的集體協助,滅掉孩子易如反掌。
形式多種多樣,最終表現只有一點:
孩子不得不按照你的想法行事,伏案學習不惹事,為考取功名舍棄任何“不好”的行為、念頭,像個機器人生活,你開心就好。
還有些不屈的少年,發起了更猛烈的攻勢:
輟學、混社會、網癮、離家出走、生病、自殘,以上都不管用,就會自殺。
哪里有鎮壓哪里就有反抗,只不過有的搖旗吶喊,有的暗中運作,你會悲涼的看到,他們為了反抗,不惜犧牲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全部。
最終,你勝利了;但,你徹底失敗了。
因為你忘了早年鼓勵孩子走路、爬行、學說話的時候,就是為了讓孩子自由獨立,有個性,能戰斗。
你辛苦培養起來的戰士,只不過經歷了青春期短短幾年,就倒在了你的鎮壓下。
所以,你不甘心是對的,要直面孩子的各種挑戰,你做到了不逃避。
但你最好不鎮壓。
比不鎮壓更艱難的是不“誘惑”,誘惑是指:交易與報復。
比如“手機交易”:“你按我說的做周末就可以多玩會手機,只要提高5個名次,我就給你買手機。”
或恐嚇:“你沒按我說的來,我就沒收手機、卸掉游戲軟件”。
“手機”是顯而易見的,更多是隱形的。
比如:你若不好,我就傷心死算了;你若考不上重點學校,我就失望透頂;你若不懂事,我這些年付出就白費了……
這些以愛為名的交易,都是愚蠢的。
心理機制很簡單:你在利用孩子滿足自己的需要,或你在利用孩子回避自己的恐懼。
這些恐懼包括你的早年,包括你未完成的使命,包括你的無力感、攀比心,包括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任何投射。
甚至潛意識,在報復你自己的父母。
最后必須要談2點。
第一,孩子小時候,你覺得自己沒能好好愛他。
因為那時的你正在苦苦掙扎。
連自己都不能保全的母親,是不可能給孩子合格照護的,這是本能,你無須過度懊悔。
當然內疚難以避免,你很可能在孩子這個階段過渡補償。
此時,你要跳出來,看到:“孩子的問題”讓你們全家、甚至整個家族重新洗牌、重新歸位。
要清晰:青春期是最后的機會,是要你把早年缺失的愛延續上。
一般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嚴重退行,比如輟學、極度恐懼、敏感,因此你對待他的態度不是14歲,而是4歲。
只有4歲的孩子得到了充分的愛與尊重,他才變回14歲,你也一樣。
這需要時間,不能快,也慢不了。
你的耐心決定是否平穩度過,而這就是唯一之路。
其結果,就是家庭成員的全部歸位。
第二,自我成長。
人到中年,你要面對孩子的攻擊、伴侶的不理解、工作的變動、父母的疾病、衰老、死亡,還有自己的容顏已逝,你內心一定有很多沖突。
這些沖突沒有支持系統,沒人理解,就算明白了以上所有內容你也做不到。
你又不是機器人,輸入程序就運作,你需要的是情感注入,是被滋養。
最后,再回到提問的第三個部分:你希望我能給你具體建議。
但我只能告訴你一句話:
提升自我能量,直面孩子所有挑戰,不逃避、不鎮壓、不交易,你就這樣存在著,好好活下來。
而這,就是對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理解。
我敢和你打賭,這樣做了,幾年后你會發現此刻所有擔憂都會過去,孩子獨立了,也更自由。
他理解了你所有焦慮,也會更有力量應對自己的孩子。
因為你這個“幸存”下來的母親,給他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