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叛逆”“不聽話”,不過是孩子太想做自己的主人
發布時間:2020-11-12
1621閱讀
我們總說,孩子就是有叛逆期,過了就好了。
但正是因為家長的不重視,才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其實孩子的叛逆,都是蓄謀已久。
周末,幾個朋友帶孩子來家里玩。
有人說,男孩就是行走的荷爾蒙。如果四個7、8歲的男孩聚在一起,沒錯,那就是車禍現場。
果不其然,一杯茶的功夫,阿武的孩子就和其他孩子起了沖突,動起了手。
避免再起風云,阿武要求兒子去臥室獨處一會兒,但兒子不愿去。
和老父親“叫板”, 眾目睽睽下,這讓老父親的顏面何存?阿武又氣又急,拎起兒子的胳膊就往里拖,兒子死死地扒著門就是不進。
氣急敗壞的阿武對著屁股就是一腳,兒子“哇”的一聲哭了,連踢帶喊叫:“爸爸,你就是我的敵人…….”
阿武尬笑:“這孩子越長越不聽話了,現在一點也不怕我,氣死人了。”
看著哭泣的孩子、生氣的大人,讓人心里五味雜陳。
是啊,那個因爸爸上班會大哭的小寶貝,那個蹣跚學步牽著爸爸的手不放開的小baby,那個坐在門口等候爸爸下班的小萌娃……..,轉瞬間,怎么就和曾經最親密的人成了“敵我關系”?
難道,孩子長大后就會變得叛逆、不聽話嗎?
當然不是。
其實,所謂“叛逆”“不聽話”,不過是孩子太想做自己的主人。
生個機器人孩子就好了
主持人曹穎在教育類節目《老師,請回答》中,吐露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時面臨的困惑。
對于自己8歲的兒子,她感覺,用小時候教育孩子的那一套方法,已經開始不管用了,因為兒子有了自己的思想,進入了“叛逆期”。
有位媽媽說,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腦子裝進孩子的腦子里。
似乎孩子越長大,越難管:
你說一句,他回十句;你對他和顏悅色,他嬉皮笑臉;你河東獅吼,他翻著白眼外加惜字如金……
“叛逆”的孩子千篇一律,懂孩子的父母萬里挑一。
沙法麗·薩巴瑞說:我們給予孩子最隆重的禮物就是理解他們的能力,看清楚他們的人格是獨立于我們的。
知乎網友玲瓏講述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她的媽媽非常愛她,但媽媽也是她的“霸道總裁”。從記事起,媽媽就以命令的口吻對她“發號施令”,并且不允許她有意見。
一旦做錯了,等待她的只有媽媽的批評,從不聽她的解釋。
總之,媽媽凡事皆對。
8歲那年,她沒做完作業偷偷玩起了手機,被媽媽發現,媽媽氣狠狠地搶走了手機,并對她一通狠批。
當時的她,不知哪里來的勇氣,沖媽媽咆哮起來:“我不要你做我的媽媽了,以后我不要你管!”
接下來的幾天,她和媽媽一直冷戰。
網友說,雖然,后來她選擇了妥協,但心里的困惑、憤怒一直都在。
表面順從,內心卻很抗拒。
原本溫暖的家,隨著自己的長大,感覺越來越像一副桎梏,讓她窒息。
失望是日積月累的,叛逆也不會是臨時起意的。
想讓孩子叛逆、和父母對著干,很簡單,從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開始。
曾有人問尹建莉老師,如何杜絕孩子叛逆?她說,生個機器人孩子,自己控制程序。
與其說我們的孩子叛逆、不聽話,不如說我們無孔不入地想控制孩子。
強悍的外表掩蓋著一顆脆弱的心:怕孩子意見相左怕孩子說“不”怕孩子質疑我們的人生……..
到底,我們還是懼怕對孩子的人生失去控制。
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他就是一個獨立人,雖孱弱,但意識、人格與大人平等。
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叛逆。
“叛逆”是親子關系的試金石
心理學認為,高質量的親子關系是不懼孩子的攻擊和逆反的。
一路開掛的歐陽娜娜曾在某綜藝節目說,她沒有過叛逆期。因為她所做的任何決定,爸爸媽媽都會支持她。
曾經,她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進入向往已久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但2年后,她選擇休學進入演藝圈。
當她把這個影響人生軌跡的重大決定,告訴爸爸媽媽時,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她的想法。
如果這都不算愛,還有什么算呢?
所以,家在歐陽娜娜的心里是粉紅色的,溫馨而舒服。
親子關系中,父母給孩子最堅定的支持、理解和尊重,就是對孩子最真摯的愛。
一個內心被愛充盈的孩子,還有什么理由叛逆呢?
表哥的女兒上小學5年級,任何事都愿意和表哥表嫂分享,他們的關系更像朋友。
有一段時間,女兒沉迷游戲,表哥沒有很強硬的要求女兒不要打游戲。只是提醒女兒,打游戲不能影響睡眠。
今年暑假,女兒熬夜打游戲,表哥以切身體驗給女兒建議:晚上多打兩個小時不如早睡,等白天精力充沛的時候,可以多玩4、5個小時。
在這種尊重平等的氛圍下,表哥表嫂和女兒很少發生沖突,即使偶爾爆發矛盾,事后,三個人也一定要坐在一起談心、相互道歉。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就像是陪一個人經歷一場與困難挑戰的歷程,為了同一個目標,肩并肩一起努力。
那些來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是孩子碰觸這個世界的底氣,帶著這些尊重和理解上路,孩子的腳步會充滿力量。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馬桑大叔對馬修介紹那些所謂“叛逆“的男孩子時說:這是個小可憐,只是需要人理解罷了。
所有的叛逆都是蓄謀已久。
作家周國平曾說:愛,就是沒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設前提的寬容。
那么,當孩子在給我們說“不”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做呢?
1、讓孩子擁有自決力
如何讓孩子聽話,不叛逆,親子教育視頻《如何帶好孩子》中說到,讓孩子擁有自決力,即孩子能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是孩子飽有愛和甜美的魔法棒。
視頻中做過一個實驗,對一個坐在腿上玩耍的小嬰兒,如果媽媽控制住他的四肢,不讓他動,嬰兒就開始變臉,由高興快樂轉變為掙扎、哭泣。
其實,大一點的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只顧按自己的想法,不顧孩子的想法,那么在本能的驅使下,孩子會以報復的方式,來表達讓自己不舒服的感覺。
譬如,蓄意破壞東西、故意惹人煩、破壞家里面的祥和氛圍、離家出走、甚至自殘自殺……
讓孩子發揮自決力,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而非父母喜歡的,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使“魔鬼”變成天使。
另外,孩子能發揮自決力的條件,是我們要先學著做會“聽話”的父母。
父母愿意聽孩子的話,與孩子感同身受, 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關心、尊重和理解,那么何來叛逆呢?
2、讓孩子有體驗生活的機會
曾有一則新聞,暑假期間,媽媽帶著6歲的兒子去工廠打工,體驗生活。兒子干了一會兒就累的滿頭大汗,感嘆掙錢的不容易,自己以后要好好學習。
世界上最沒用的說教就是講道理,切身經歷的體會比任何的道理都來的深刻。
對生活的體驗和感觸,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的橋梁。
知道了生活的不易、懂得父母的辛苦,那么,孩子會更理解父母,更尊重父母的意見,更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紀伯倫的詩中寫到: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我們給予孩子生命,我們不是他們的主宰,他們也不是我們手里的牽線木偶。
出生起,他們就開始飛向自己的天空,那片天空,注定是我們做夢也無法企及的地方。
我們能做的,就是目送他越飛越高,并祝福他一生好運。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