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有錯嗎?
發布時間:2020-10-16
5314閱讀
前不久,我有幸參加了一次自媒體分享課,課上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挺讓我印象深刻的。
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我有一個下屬什么都好,就是太要求完美,交代的事情一定要他覺得OK了才肯向上反饋。
有一次快到deadline了,他沒有絲毫反應,我去催都催不動。后來讓他直系領導去催,他居然說‘我會負責的,如果你們不滿意可以開除我。’ ”
說完老師又氣又無奈地補充了一句:“負責?他負責得了嗎?”
在一些小事情上,追求完美也不打緊,說明其細心負責,但如果過度了,就會讓事情變得更不可控。
領導為什么不喜歡追求完美的人?
我之前有個同事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明明是天蝎座,但總被調侃為處女座。
她在工作上,每個細節都力求完美,比如會議紀要的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周報表的表格大小、字體加粗,都要搞得明明白白。
為此,她經常主動加班到八九點,有時候甚至是凌晨兩三點,但第二天早上都是精神飽滿地準時上班。
工作事無巨細,可是工作成果依舊不出色,而且因為考慮得太多,她總是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承擔了很多委屈,領導都不知道。
有一次,她終于受不了了,在辦公室嚎嚎大哭,哭到手抖。
看著她哭到身體都在顫抖,我實在是心疼,但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這是她自己的問題。
美國商學院的教授曾經對關于“完美主義”的數十篇論文進行了整合分析,涵蓋了將近2.5萬名員工,得出的結論是:完美主義和工作表現沒什么關系。
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在細節上太過糾結,難免會顧此失彼,影響整體的工作效率。
站在領導的角度來說:
“我只在乎結果,不在乎過程。我事情比你多這么多都沒有加班,說明是你工作效率不行。
領導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監督和控制,我也有自己的領導,你不及時反饋我就沒法向上面的領導交代,后果不是誰都可以負擔的。
一個星期做到70分和一個月做到90分,我會更喜歡前者,因為我能讓你更快更好地達到90分。
一個人工作不分輕重緩急,是沒有領導會放心把重要任務交給他的。”
實際上,在職場中要學會將次要的事情做到80分,不重要的事情做到60分甚至是不做。
這樣才能解放精力將重要的事情做到100分,甚至是120分。如果一個人想把每件事都做到100分,那結果只能是60分。
此外,有研究發現:當一個人過度追求完美時,則更易于產生焦慮情緒或者是抑郁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又會間接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效率。
我的同事看似非常“正能量”,其實很焦慮,因為太過追求完美,總是擔心有些事情做得不夠好。
長時間積累的情緒沒有被消化,其結果就是要么沒事,要么就是情緒大爆發。
“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有錯嗎?”
我另一個朋友kiki,在生活中也是處處追求完美。
比如約好跟朋友一起出去旅游,基本都定好路線了,在出發前一天又提出了一系列調整意見,凌晨兩點終于定了,最后只是省了20塊錢路費,搞得她朋友都不想出門了。
也許是受到了朋友的一些指責,有一天她跟我說:
“生活中我會有一些標準,如果達不到睡覺都睡不著,朋友都覺得我很事兒。可是,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有錯嗎?”
想把事情做好自然沒錯,每個人對自己在意的事情難免會有一些要求。但如果這種要求已經影響了自己的生活,還給身邊的朋友帶來困擾,就有問題了。
追求完美看似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時候都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負擔,讓自己活在“完美”的陰影之中。
因為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完美,這不是追求,而是一種強求。
“拼命三郎”蔡依林就曾經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追求完美就是一個bull shit (狗屎)。
蔡依林對完美的追求可以算是到了極致,學習舞蹈時,她一天要練14個小時,練到傷痕累累,累到暈倒,挑戰芭蕾舞20轉,練到肩胛歪掉,大腿肌肉拉傷……
為了在粉絲面前展現完美的一面,她甚至刷牙時都把一只腳掛在肩膀上練一字馬。
不斷地追求完美,好像已經是她生命中不可丟掉的一部分了。可是蔡依林卻自嘲說:“以前追求完美,讓自己活得不像人,因為永遠追不完。”
因為追求完美,她對自己要求非常地嚴格,按她的話說:“(我是)要做就要做到極致的人,比一般人還瘋狂。”可到頭來卻找不到自我。
直到身體被拖垮的時候,她才發覺“身體在訓練、暗斥我,不要再這樣對自己。”
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沒有錯,可是完美是追不完的,盲目地追求完美只會陷入一種瘋狂的怪圈之中,卻對追求過程中失去的東西渾然不覺。
你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失敗
“完美主義者表面上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充滿了自卑。因為他們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總是關注缺點,很少肯定自己,也很少肯定這個世界。”
這是《病由心生》里的關于完美主義的一個認識,完美主義者表面是對自己高要求高標準,實際內心很脆弱,因為他們比常人更習慣于自我批評,更害怕失敗。
追求完美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背后有一個渴望: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同時,還有一份恐懼:我不夠好,別人不認可我。
不少完美主義者曾經受過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更傾向于偏執地把事情做到完美,證明自己的價值,以此換取父母的肯定。
他們不是在追求成功的樂趣,而是在逃避失敗的恐懼。
這種心理表現出來,常常就是要么完美,要么寧可什么都不展現。
小時候上課,被老師提問,認為自己的答案不夠好,糾結半天,干脆說不知道。
有不懂的問題,也不敢舉手發言,因為不想做那個唯一不懂的人,那個唯一掙扎的人。
長大后,寫個方案或編個程序,經常寫了又刪,刪了又寫,最后只留下一個完全空白的頁面。
嘗試過了,也接近目標了,只是沒有很OK,但是對他們來說,比起展現這個“不完美”的過程,寧可什么都沒有。
因為害怕失敗的風險,追求完美的人很容易止步不前,尤其是面對難度比較大的任務的時候,他們常常會帶著強烈的焦慮情緒而不停的拖延。
不需要完美,只要試錯
曾經有一個TED演講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編程,經常要涉及到非常多的指令,有時候只是一個分號,就能決定成功或失敗,可以說是對完美要求極高的工作了。
即便如此,也必須要經歷很多很多次試驗,直到那個神奇的時刻出現,告知程序搭建完成。
再要求完美的事物,沒有經歷過失敗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不是因為追求完美,而是充滿勇氣,能夠容忍失敗。
因此想要克服完美主義,首先要能夠接受失敗。
此外,這里還有幾個建議可供參考:
01 為自己設定任務完成的時間
凡事為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完成時間,可以逼自己不要在太多細節上面浪費時間。
02 學會為事情分輕重緩急
不僅是工作,學習及其他事物也都要做好輕重緩急的準備,緊急而重要的事可像以前一樣,不重要的事情,可以選擇不做或者做到及格就好,別人不會指責你不負責,反而會欣賞你有大局觀。
03 降低期望值
試著將期望值降低一些,允許自己有幾次未能按既定計劃完工,你一定會驚訝地發現,一切照常運轉,所擔心的結局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04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地改善、提高,用一頓美餐、一個懶覺、一件新衣服來獎勵自己的小小進步,可以逐漸擺脫不完美給自己帶來的無力感。
學會適當接受自己和別人的缺點,不但不會使自己平庸,反而可以使自己擁有美好的生活。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
從現在就開始,不是因為完美,而是因為充滿勇氣。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