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被溺愛的一代,反而是缺愛的一代
發布時間:2020-10-14
1593閱讀
最近給兒子買了幾個書架,因為家里的書實在又放不下了。
多出來的大大的包裝紙箱子怎么辦?
因為樓下的小倉庫已經幾乎塞滿,實在找不出放置的地方。
魚媽一直比我好整潔,所以說要全部賣掉。
天啦!這么好玩的紙箱去廢品回收屋賣5塊錢不到,我心里不甘心。
何況兒子已經開始玩上了。
他跟小表妹一起將一個大的箱子推翻,然后兩個人鉆了進去,說這是他們的房子。
然后還有屬于他們的小倉庫、廚房,最大的那個還可以做一個“小賣鋪”,賣兒子最喜歡吃的炸雞腿。
看到孩子們這么喜歡,我自然是歹說好說地把箱子都留了下來。
魚媽一看也是沒轍,說我對孩子們太寵溺了,這些箱子你自己想辦法去收,反正不要占用倉庫的過道。
于是孩子玩的時候,我就一個個搬出來給他們玩,玩了之后又一個個搬到倉庫隔層上邊去。
看到孩子開心地玩著這些紙箱子,我愿意做點什么。
王爾德說:“我設想所有迷人的人都是被溺愛的,這是他們吸引人的秘密。”
如果這就是“溺愛”的話,我愿意再多愛一點。
在飯桌上,兒子說自己不想吃了,吃飽了。
奶奶心急地湊過來說,“快多吃點,吃多點長個子,不吃餓肚子。”
“我吃飽了!”
“你才吃那么一點飯,怎么吃飽了?”
“我真的不想吃了。”
我說,“媽,他不吃就算了,他說吃飽了。”
然后兒子趕緊跑開了。
“你就知道慣著他,說不吃就不吃啊!那怎么行?”
“他說自己吃飽了,肯定是飽的,這么大的孩子知道感覺了。”
然后穿衣服也是這樣。
有時候一件灰不溜秋的衣服孩子堅持穿著,他覺得合身舒服。
但是老人覺得很丑,要求孩子脫掉。
孩子就生氣,堅決不同意。
有時候老人一上火,還會兇他。
往往這個時候就要我出場了。
“來,爸爸給你穿上,我也覺得這衣服挺好看的。今天聽你的,就穿這件吧,明天我們可以試一下奶奶給你找的那件,好不?”
“好!“
我媽就來氣了,說我溺愛孩子。
有時候午睡醒來,孩子發現奶奶不在,奶奶往往去了廚房或者廁所。
孩子就大聲叫著“奶奶,奶奶,來!”
往往帶著哭腔。
起床氣是很正常的,但是能受得了的人不多。
所以我媽每次很不高興地說,“我在這啊,就知道哭哭哭,哭什么啊。”
孩子哭得更大聲。
假如我在家,我會過去跟剛剛醒來的他說說話,如果他需要的話,我會緊緊地抱起他。
每次這樣,抱了一下就沒事了。
而且我發現如今每次抱兒子,他都非常激動,緊緊地摟住我。
也許是我總是說四歲的他長大了,不能總是要爸爸抱。
所以每次去洗澡還是要我緊緊抱住。
看到恐怖的電影還是一骨碌就跑進我的懷里。
他需要我這寵溺的愛,我也喜歡他摟著脖子的感覺。
孩子那小小的情緒需要被安慰,小小的世界需要被關注,被理解。
如果這就是“溺愛”的話,我愿意再多愛一點。
孩子最初愛他們父母,等大一些他們評判父母;然后有些時候,他們原諒父母。
前幾天有朋友留言說:
“我們小時候,育兒理論是,什么都是孩子的錯。終于輪到我們做父母,結果育兒理論變成了,什么都是父母的錯,真悲催。”
其實,我一點也不覺得這是一種悲催,至少不是孩子的悲催。
也許,是我們自己的悲催,因為在我們小的時候,能被父母理解,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太少了。
我們這一代不是被溺愛的一代,反而是缺愛的一代。
在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急劇轉型的過去,我們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不夠的。
而到了如今,還是如此。
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父母缺位的家庭還有很多。
當我們做了父母之后,發現自己用父母以前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驚奇地發現孩子也受著我們小時候受的苦。
我們發現,自己在童年里跟父母的關系,如今都內化成了自己內在的關系模式,影響了我們一生的性格命運。
如果從父母那里得到了豐盛和自由,那成年后更能收獲幸福。
而父母的匱乏和沉重,會讓孩子受到制約,也感到沉重。
所以很多小時候從窮養中過來的人,長大后就算有錢了也不會覺得自己富有,反而覺得自己很空虛,因為小時候的匱乏是永遠也難以彌補的。
所以,為人父母發現自己的錯誤,不是悲催,反而是一種進步。
因為我們越來越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人,越來越了解孩子的天性,越來越注重父母本身的學習和完善。
為什么會懼怕去“愛”自己的孩子呢?
那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愛沒有把握,對自己的焦慮,以及對孩子的一無所知吧。
什么樣的家庭更容易養出溺愛的孩子?
曾經看過一個案例:
一位母親為她已經成年的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專家。
心理咨詢師問她,“當你的孩子系鞋帶的時候總是打死結,今后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買過有鞋帶的鞋子?”
母親點點頭。
“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
“是的”
“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差不多扣一粒扣子都要10多分鐘,然后你就罵他笨手笨腳?”
這個母親感到很驚訝,“您是怎么知道的?”
心理咨詢師又說:“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你又依靠自己的關系幫他找了工作?”
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又問咨詢師怎么知道這么多。
“女士,我是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我該怎么辦?”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想沒有人會想出好的辦法。
在孩子第一次嘗試著邁開腳步,想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是你束縛住他的手腳。
在孩子需要你理解他,懂他,支持他的時候,是你忽視了他的感覺。
很多父母像這個母親一樣,給孩子庇護,讓孩子失去成長過程中試錯和改正的機會。
從不放手,一切包辦的父母,才會養出一個一直斷不掉奶的溺愛孩子。
所以,對孩子是真愛還是溺愛,往往在于父母在做什么。
我們常常談規矩,但是沒有愛的規矩是枷鎖。
我們也會談愛,但是溺愛卻是愛的毒瘤。
當然,我們更關心怎么去愛孩子?
不管你是已為人母或為人父,或者你即將成為一個父母,一定要大膽地去愛孩子。
不畏他人的閑言碎語,絲毫沒有保留,不帶功利目的去愛。
有時候,我們就得多愛孩子一點。
因為這是理解、是懂得,是陪伴。
是孩子渴望的真正的愛。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