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贏在射精前?
發布時間:2020-10-12
1639閱讀
1.
教育要贏在射精前?
最近被一部教育紀錄片震驚到了。
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真實地記錄了在全民精英教育的大環境下,香港父母爭奪學位的殘酷。他們爭奪的學位已經不再是名高校,名中學,名小學,而是名優幼兒園。因為香港幼兒園的入學年齡是兩歲零八個月,很多名優幼兒園明確表示,更愿意招收1月份出生的孩子,因為月份大,他們在認知及動手能力上都比其他孩子更勝一籌,這樣老師教育起來會更省心。所以有位媽媽說,現在教育孩子不僅要贏在早教班,還要贏在射精前!
這真夠魔幻,想想夫妻在同房前要先計算好時間時辰,那是怎樣的體驗!但這說法卻道盡了一位老母親對教育孩子的無奈和焦慮。
在我們大陸,雖沒有人說“要贏在射精前”,但老母親老父親的焦慮程度一點都不比香港的父母低。根據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指數是67點,而在教育支出方面,有近一半的家庭教育支出占40%,近20%的家庭教育支出占60%。
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全中國的老母親老父親真是拼了命。
2.
焦慮,焦慮,還是焦慮!
“你給孩子報了幾個興趣班?”
“從小到大,十幾個吧......我告訴你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從周一上到周日呢。”
在另一部北京衛視拍攝的紀錄片《起跑線》中,一位7歲女孩的媽媽如是說。
這位媽媽說的孩子的興趣班從周一上到周日并不是特例,在我身邊,很多孩子就是這樣度過他們的童年的。周一到周五,白天上學,晚上上一個小時左右的興趣班(或補習班),周六周日是滿滿當當的琴棋書畫,跳舞彈琴跆拳道,考試分數不高的孩子則要去補習語數英。
對于很多老母親來說,我們并不需要孩子樣樣優秀,他們在童年時過得開心,長大后能做個快樂的普通人就行。可是,隔壁家孩子成績優秀獎、繪畫全市一等獎、優秀班干部......每學期各種獎拿到手軟,再看看自家孩子,兩天兩頭被老師在班級微信群里批評字跡潦草,考試成績不到班級平均線,才剛放假,老師就發私信來委婉地說暑假最好讓孩子補習一下。于是你忍不住把全班的家長問了個遍,發現成績好的,不好的,暑假都去上輔導班。于是,一向理智的你再也無法淡定了,腦補了自家孩子考不上好的中學,考不上好的大學,也沒有拿得出手的特長,能找什么工作?你不敢再想,直覺得不把孩子送去輔導班是罪孽深重。
3.
送孩子到輔導班就獲得了“免死金牌”?
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后,老母親們終于松了一口氣。想著自己出錢又出力,怎么著都會看到一點水花。再看看周圍的孩子,家境比我們好的,父母比我們有成就的,成績比我們優秀的,都去上輔導班。所以去上輔導班是不會錯的。萬一孩子成績還是不好,但我已經使出渾身解數風雨兼程節衣縮食了,老師總不能再怪我不配合學校教育了吧?孩子長大后,也沒有理由怪我小時候不逼他一把了。
于是,輔導班成了安放家長焦慮的工具,也成了家長們獲得“免死金牌”的途徑。
而此時的家長,因為自覺把孩子安排進了正確的軌道上成長,他們很難再保持理智去思考:這些輔導班是否適合我的孩子?他們真的可以通過補習提升成績,獲得興趣的發展嗎?
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各個輔導班,希望他們從小練就一身武藝,以適應殘酷的競爭。順利考上好的小學,好的中學,好的大學,畢業后找個體面又高薪的工作。似乎孩子按照這樣的軌跡成長,他們的人生就完滿了,自己的人生也完滿了。
4.
“別人家的孩子”就幸福嗎?
但孩子有孩子的秉性,他們有他們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軌跡。如果為他們設定行走的路線,并推著他們前行,或許很多孩子能如家長所愿,但誰能保證他們幸福?
正如那些盆景,每盆都被細致地修剪成人們喜愛的各種形狀,被悉心地照顧,長得優雅,好看,值錢,但不健康。
紀錄片中一位四年級的小女孩,是無數家長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年年考第一,鋼琴繪畫武術樣樣優秀。鏡頭下的小姑娘,面對采訪,淡定而老練:
“我都想早點適應競爭。”
“如果不進步,就是退步。因為外面的人全都很努力學習。”
你很難說小姑娘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也看不到她作為孩子的單純和天真,看著她懂事的面孔,只覺得讓人心疼。
在這個急功近利的年代,我們的教育以考大學為分界線,以人生前20年的學習成績論英雄。只要你成績優秀,便能獲得家長、老師的特殊關注,如果你不但成績優秀,還有一兩門拿得出手的興趣愛好,那你便是熠熠星光;如果你還考上了名牌大學,那你便是人人羨慕的榜樣。
但后2個甚至3個20年呢?孩子在前20年所形成的習慣,所獲得的人格底色,能否支撐他們往后多個20年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徐凱文老師筆下的空心病,或許部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很多在中學之前各方面表現非常優秀的孩子,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但到大學后,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不知道為什么活下去,也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他們有強烈的自殺意念甚至付諸行動,很多心理治療方法對他們都沒用。所以很多孩子反復治療后依然無法完成學業,只好退學回家。更讓人心疼的是,不少孩子成功地讓自己離開了這個世界。
過度關注孩子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而忽略他們個性和社會化的發展,終究是要付出代價。
5.
雙輸的局面,誰來買單?
老母親們勒緊褲腰帶,告別聚會逛街,揮別周末懶覺,還得保存精力,計算好各輔導班來往時間,風雨不改地把孩子送到輔導班。似乎多上一節課,孩子就往成功邁進了一步。
而很多孩子,輾轉于各個輔導機構之間,通常一個課程剛結束,便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班,甚至有時候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隨便啃點面包當正餐。更有甚至,孩子因此而患上了心身疾病。記得有個新聞報道,上海2歲半男孩,最近經常掉頭發,媽媽以為是缺鈣,后來發現掉的頭發越來越多。到醫院就診,醫生驚訝得目瞪口呆:這是禿斑,孩子精神壓力太大了!原來媽媽擔心他上不了好的幼兒園,為他報了5個興趣班,每當孩子要玩耍的時候,就告誡他一定要努力。卻沒想到多發于中青年人的疾病竟然落在自己2歲半的孩子身上。
家長的焦慮被社會的洪流裹挾著,成了可以被販賣的商品。而各個輔導機構,欣然地承接了家長們的焦慮。輔導機構或許會有技能過硬的老師,但很少會真正去考慮孩子的成長,只要你付得起費用,你愿意來,我就敢收。老師不夠?再招!地方不夠,再租!至于孩子學得怎樣,身心是否健康,那就很難說了,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同。那完美而溫和的說辭,家長們自然無話可說。
家長們的焦慮被轉移了,輔導機構的銀子也賺到了,各得其所。而買單的卻是我們視為珍寶的孩子。
6.
父母的智慧,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在心照不宣的全民精英教育面前,在荊棘叢生沒有硝煙卻讓人徹夜難眠的教育競技場上,作為力量微弱的家長,我們又可以做些什么?
前段時間因為一篇《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而引發強烈關注的Miki粥媽媽,分享了她的育兒經驗。她說早晨要是娃賴床就陪他遲到,鋼琴要陪練就不要學樂器,還因為從家里到某知名學校要經過一座以堵車聞名的高架橋而直接放棄,轉而把孩子送到家門口一家名不經傳的學校上學。有時還會模仿孩子的筆跡,替他寫一部分重復的作業......但她非常關注親子閱讀,她認為孩子12歲之前家長最好能陪讀。在陪讀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親密的親子關系,還培養了孩子的閱讀習慣和思維能力。她會讓孩子自己挑選喜歡的書籍,和孩子共同探討書中的環節,哪個畫面你最喜歡?為什么?如果續寫這個故事,你會怎么寫?有時還鼓勵孩子用繪畫的形式把故事表達出來......
我們先不去評價Miki粥的育兒方法好或不好。但她讓我們看到,一個重視自己生活質量,不跟風,有主見,能堅持以細水長流的耐心來陪伴孩子成長的媽媽。
而這些智慧和品質,必然也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堅實的基石。
因為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智慧。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貴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