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有很多種,“吃零食”也是其中一種
發布時間:2020-10-11
1672閱讀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匱乏感」,說白了,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媽媽,我可以吃零食嗎?
前兩天,有同事帶孩子來公司上班。5歲的小男孩長得憨厚可愛,嘴巴還特別甜,一口一個“姐姐好!”
午休時,我提出想帶他去買點零食。本來還很活潑的他,開始忸怩:“不,不……我不吃。”
他一邊說,一邊用眼角偷偷瞥媽媽。
“去吧!”媽媽同意了,他高興得拉著我的手走了。
到了公司樓下的超市,我問他想要哪樣,他都說“隨便”,但眼睛卻一直盯著那些花花綠綠的零食袋子。
最后還是我幫他選了一些。出門的時候,他突然拉住我的衣角,怯怯地說:
可以不告訴我媽媽嗎?
偷偷做了媽媽平時不同意的事,他怕媽媽發現,會不高興。
心里愧疚和害怕的感覺,抵消了剛才吃零食時的開心。
其實孩子的內心很單純,也很敏感,他們會特別在意大人的看法。
在零食和媽媽之間搖擺,孩子心里也很糾結。
只是,對待孩子“吃零食”這件小事,父母真的需要如臨大敵嗎?
小孩子對零食到底有多熱愛?
在一個綜藝節目里,董潔的兒子因為媽媽“偷吃”了自己的零食,鬧起別扭來:
“那可是我最愛吃的!可你全給我吃了!”
滿腹委屈的他,甚至到最后憋不住,大哭起來。
董潔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連忙道歉:
“我不知道這樣東西在你心目中那么重要。對不起,我不知道沒有它你會那么傷心。”
是啊,小孩的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小到沒有了心愛的零食,就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其實愛孩子很簡單,就是尊重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到孩子的需求。
網友懂小姐家的大寶一直“照書養”,三歲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外面的零食。但是有一次帶孩子出去玩的經歷,卻讓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
那天,草地上有一些孩子在野餐,他們開心地享用棒棒糖、薯片、可樂……
不知道什么時候,大寶偷偷溜到那幾個孩子附近,然后撿起他們扔在一邊的薯片袋子,倒出一些碎屑,正要往嘴里塞。
媽媽條件反射一樣地沖上前,搶下了他手里的袋子,馬上命令他離開。
大寶崩潰大哭,抓著她的手一頓亂咬……場面一度失控。
當時懂小姐感到胸口就像被巨石堵住一樣,特別難受。
孩子天生是有好奇心的,越反對,越阻止,越是好奇。經常吃不到,還會對某種零食產生特殊的情結。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這大概就是心理學上的「匱乏感」吧。
表妹提起她小的時候,爸媽不給零花錢,不讓吃零食。
后來初中上了寄宿學校,她感到整個人都自由了。
她在學校從不吃食堂的飯,生活費全都用來買各種零食和飲料,整整三年。
后來長大工作了,還喜歡囤積各種巧克力、牛肉干、堅果。
寧愿零食放到發霉、過期扔掉,也受不了一丟丟零食匱乏的感受。
并且,只要有人動了她的零食,她就會焦躁不安。
為了這個“心病”,她甚至找過心理醫生。
童年沒有被滿足的愿望,烙在心上,長大后留下了一個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大洞。
喜歡吃零食,是一個小孩子再正常不過的欲望。
正常的需求被壓抑,引發長大后各種奇奇怪怪的行為和表現。
欲望只能“疏”不能“堵”。
適當地滿足,父母和孩子才能皆大歡喜。
孩子為什么那么喜歡吃零食呢?
很多大人不能理解,為什么零食對孩子的吸引力那么大?
表面上看是孩子愛吃零食,其實反映的是孩子的內心需求。
1、“好奇心”的需求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經常有父母會開玩笑:我家孩子一進超市,就像老鼠掉進了米缸,什么都想要。
面對五花八門的零食,有幾個孩子能抵抗住誘惑呢?
孩子出于本能,想要摸一摸,嘗一嘗,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吃零食能讓孩子開心,在飯菜之外,嘗試不一樣的,也是一種生活樂趣啊。
2、自主意識的需求
兩三歲開始,孩子的自主意識就開始萌芽。
他們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想對生活有更多的掌控權。
“我想要自己說了算!”
面對吃零食這件事,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們希望自己來決定,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時候吃。
要求吃零食,是孩子在用行動表達他的自主意識。
孩子說要吃,你總是不給,跟他對著干。
表面上也許孩子會暫時服從,但是也有可能會激烈反抗,家庭沖突不斷,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
3、人際交往的需求
昨天晚上,上小學的女兒跑來找我:媽媽,可不可以給我十塊錢?
我問:你想買什么嗎?
女兒開始支支吾吾,引起了我的好奇。
在我的追問下,女兒說出她想要的是某種網紅糖。她怕我不同意,還加上一句:班上的同學都在吃。
互相分享零食,是小朋友交往的方式和溝通的手段。
別人有的,自己也想要。
就像分享玩具、交換各種文具用品一樣,和朋友一起享用某樣東西,似乎樂趣就會翻倍。
面對孩子對零食的需求
家長應該怎么做
在吃零食這件事上,被父母用心對待的孩子,他們的感覺是被愛的。
① 嚴防死守,不如主動提供
閨蜜分享了一個吃零食的策略。
每次兒子想吃零食,她就會準備好一個那種分格的小餐盤。
一半裝常備的健康零食,比如堅果和水果;另一半裝可以偶爾嘗試的,比如兩顆巧克力和一塊夾心餅干;如果不夠再加上一瓶酸奶。
另外,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前,她也會準備一些比較健康的零食,主動讓孩子帶去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主動提供的方法,可以減少孩子接觸外面“不健康”零食的機會。
如果孩子在外出時看到某樣想吃的零食,大部分情況下,她都會平靜地買下。
在吃零食這件事上,她從不和孩子較勁。
奇怪的是,慢慢地孩子也沒了好奇心,哪怕家里堆了很多零食,也不會主動去吃。
反而鄰居家的小孩子,在家里吃不到零食,每次來她家都會主動說:阿姨,我可以吃這個零食嗎?
閨蜜說,一個平時對零食有滿足的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才不會特別眼饞。
② 不限制吃,但會限量
零食遭到普遍“吐槽”的,主要就是它的高鹽、高糖、高飽和脂肪。
處于身體發育期的孩子,零食的攝入量一定要注意控制。
有網友說,吃零食方面,他家采用的是「80/20法則」:
保證孩子日常飲食中80%的食物都是營養豐富的,然后適當給他一些“不營養”的食物。
既保證了孩子健康成長,又滿足孩子的口腹之欲。
其實除了下面👇非常不健康的零食,只要控制好量,孩子什么都可以吃!
今年央視315晚會上剛曝光的辣條,路邊攤上的烤腸等等;還有那些容易引起過敏的食品;一切沒有生產日期、成分說明,印刷模糊,包裝粗糙的食品。……
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和他們商量:
“很好吃吧?”
“就吃這么多。”
“少喝一點點。”
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孩子,也會更愿意聽取我們的建議。
零食能治愈的不僅僅是童年
上周同事在分奶糖,我本來拒絕那么長胖的東西。
但她這句話打動了我:有時候工作太累了,心里太苦了,需要點糖。
誠然,我們大人有時候還需要零食的治愈,更何況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呢?
沒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當小孩子的時候,回想一下,童年的幸福時光,是不是好多都和零食有關?
主持人李艾曾說過:
小時候家里窮,但媽媽還每周豪氣地給我買一包杏脯肉解饞。
后來,40年過去了,每次回想起來,那些和媽媽一起搶零嘴的時光,都構成了我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
愛孩子,就是看見并尊重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滿懷期待地接過你遞給他的零食,小心翼翼咬了一小口:媽媽,真好吃!
你看著他心滿意足的神情,那一刻,他好像擁有全世界。
永遠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事物:這就是童年的回憶。
帶著孩子去體驗零食的快樂,巧克力的快樂,薯片的快樂吧。
然后告訴孩子,快樂有很多種,“吃零食”只是其中一種。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