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性愛“復興”?就是老不正經
發布時間:2020-09-09
1812閱讀
1.
想讓性愛“復興”?就是老不正經
去年和老公一起追騰訊的一檔訪談節目《和陌生人說話》,有一集主題是《老年人的情愛江湖:黃昏戀難過現實關》。
看片子的整個過程我都攥著老公的手,一直說,“我們倆要一起老,不要誰先走,要不太可憐了……”
當時內心里沒說出的話是,“我不要我愛著的你,有一天為了性和愛,而被人不齒。”
那一天,我仿佛看到了老去的我們,會變得如何沒有自主性和自尊心。我不禁為現在這般雄赳赳氣昂昂拼命奮斗而覺得可憐。
在這一集中,有一個叫“菖蒲河公園”的地方,是北京有名的一個老年人相親角。在那里,聚集了很多想要尋求伴侶的老人。
他們中的大多數看上去都是在唱歌跳舞,其實多是在聊天找對象,解決需求。
就為這,節目下面有條評論就寫道,“一幫老流氓,有什么可采訪的?”
對,老年人還想擁有性,可不就正應了那句“老不正經”么?
這一集的主人公之一,64歲的胡大爺,在老伴去世7天之后,往家里領了一位“女朋友”,倆人過起了同居生活。這件事可是在兩邊的親戚中,鬧翻了天。
“老年人也是人啊,沒有了性,也要發神經的啊!沒有性我哪有幸福啊?”
胡大爺的這句話聽起來,的確就是一位“老不正經”。
可你知道胡大爺背后的故事嗎?
三年多前,胡大爺正滿60歲,老伴去世了。那一年,是胡大爺寸步不離照顧老伴的第7年。
老伴走之前,胡大爺抱著她說的最后一句話是,“你到那,你等著,那里有誰欺負你,你先忍著,等我去了再找他們算賬,你知道我的。”
也就是在那7年里,胡大爺就像是“長”在了醫院里,不是在排隊掛號,就是跟搶號的人嗆嗆。
如今看起來,胡大爺簡直就是背叛。
讓我們評價“背叛”的,更多的是因為他一把年紀還在尋求性,這顯然是可恥的。
我們不僅認為這樣的事可恥,我們甚至還會認為正常的老年夫妻之間的性也是羞于啟齒的。
中國掌握著互聯網話語權的年輕人,在尋求性解放這件事上,也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
微博上一則《你的父母還有性生活嗎》的問卷調查中,1000份回收問卷中85%的年輕人認為,他們的父母已經沒有性生活。
但事實呢?
◇ 性學家金賽研究指出:94% 的男性和 84% 的女性過了 60 歲仍有性行為;
◇ 國外一項研究結果:50、60、70歲中老年婦女保持夫妻間性生活的分別為88%、76%、65%;
◇ 根據國家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的老年男性艾滋病患者 為1.3 萬例,這是 2010 年的 3.6 倍,而老年艾滋病患者最主要的感染途徑是“性行為傳播”,讓他們走近疾病的推手之一是社會上對老年性問題的不可言說。
但,不要以為我們閉口不談,這件事就不存在。老人也是人,也分男人和女人,他們曾風雨一生,不必在這個問題上,變得羞怯而魯莽。
一方面是我們的遮遮掩掩,一方面卻是他們的剛性需求。如此明顯的矛盾,在我們老齡化如此突出的群體中,需要得到正視以及尊重和理解。
因為,有一天,你我也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2.
欲望不會也不該隨著性器官的老去而萎縮
我們認為老年人不再需要“性”這種工具,根源之一就是我們原本就認為“性”不過是一種工具:
◇ 生存繁衍的工具
很多的中國父母持之以恒的追求就是看著兒女成家立業,這一行為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小夫妻的性步入合法化,在一個捆綁著撒床、鋪被、滾床等很多“早生貴子”寓意的洞房花燭夜,進入傳宗接代的正常環節。所以我們從婚姻的開端就在默念,性就是為了生孩子,誰管你倆愉快不愉快。
那早就完成了繁衍使命的這些老年人,當然就被認為不再需要性。
◇ 傳遞美好的工具
一些電影中也有許多關于老年“性”的鏡頭和話題,但我們中的大多數都不會認為那是一種美,因為我們的“通覺”會讓我們感受到:那些褶皺的皮膚之下,血液流動是那樣的黏稠緩慢;因為身體不便而沒有及時清洗的毛發還混雜著各種藥物的味道;還沒有開始便已經結束的乏力更像是一種互相安慰……
于是這種種并不美好甚至有點讓人厭惡的感受,似乎完全不能稱之為性。
◇ 維持關系的工具
“床頭吵架床尾和”這句話真的是包含著古人巨大的生活智慧。他們用最樸素的語言把一些“不可描述”卻又十分重要的生活道理一代代傳了下來。所以當我們一輩輩涌入婚姻的圍城,也開始習慣用“性”來解決問題,哪怕假意、哪怕不情不愿,只要保證了關系的質量就行。當然,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參透了真實的中青年情侶或夫妻,不再擁有性的原因之一。
而那些已經過了一輩子的老夫老妻,誰還不知道誰幾斤幾兩啊,就算關系想破裂,還折騰得起嗎?
基于上述這樣的工具論,我們會把老年人的性當做超出他們生活需要范圍的“妄念”。
可等我們老去的那一天,會希望別人這樣看待我們嗎?老去的性器官就注定我們該擁有萎縮的生活嗎?
只是這么想了想,我就打顫。
3.
老去后的命題,不只有生和死
曾奇峰老師說,“人類面臨的最大的困惑也許并非生和死,而是男和女。”
我想,老去之后,也是如此。因為:
◇ 性本能是生本能的重要部分
在弗洛伊德的解釋體系中:為獲得滿足的大多數基本驅動力實際上都是為了對抗死亡。
這也足以解釋為什么老去之后還會熱衷于尋求性的存在及滿足。對性功能喪失的恐懼、對性魅力喪失的恐懼以及對死亡的恐懼,都需要用滿足感的存在來對抗。
所以一些生物醫學的研究會指出:規律的性生活對于降低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罹患率是有效的。
還擁有著性,表面看起來像是還擁有著健康和能力,實質上就是為了證明生存。盡管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男性唯一不能自我滿足的就是需要通過女人來證明自己的生存。
◇ 性是互相表達親密的途徑
“孤獨比貧窮可怕。”
這是節目中胡大爺說的一句話。
老伴去世之后,空蕩蕩的家里,胡大爺就整夜開著電視睡,四五點醒來,電視也還在那自說自話。
這種情形在一個青壯年身上,一定很容易被共情到吧。但在老人身上,悲傷和孤單,可不就是矯情么?
老去之后,夫妻不再為了撫養子女或建功立業而忙碌,倆人之間可以嘗試更多屬于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如果失去了另一半,重新尋找和開始也并不一定就該被子女阻攔或者仇視。
如何度過生命,是最起碼的自由。
◇ 性也是一種告別
節目中86歲的陳大爺與妻子相差12歲,年輕時不覺得,到老了,這12歲就和誰先走有關。
每一次睡去,都可能不再醒來。
陳大爺熱衷保健,更多的是對妻子的不舍。“如果我老婆心思來了,我絕對會對她配合得非常好,不一定要像年輕時那樣,親吻也能非常滿足。”這便是陳大爺對妻子的愛慕和眷戀。
把性也當作一種告別。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