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鐘情是人類愛情深層的基礎
發布時間:2020-08-07
2104閱讀
不少人認為一見鐘情是人類愛情的良好開端,其產生是因為對方符合了自己腦中的“愛之圖”。但一見鐘情、愛之圖與愛情和婚姻到底有何相關,人們還頗有爭議。筆者根據婚戀咨詢大量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后認為,早年濃郁的親情和原欲決定了愛之圖,現實中愛之圖的對應,出現了一見鐘情,說明親情和原欲是產生一見鐘情的原因。從現象上來說,一見鐘情就是愛情的深層的基礎,從而提出人類愛情最完滿的模式,以期對提高人類婚姻質量做出新的努力。
1、一見鐘情和“愛之圖”的基礎是親情和原欲
在我國人相戀的過程中,人們普遍承認有“一見鐘情”現象。而在西方有學者早已提出過存在“愛之圖”一說。愛之圖和一見鐘情既不謀而合,是同一回事,又相互佐證。人們不否認“一見鐘情”的存在,也不否定“愛之圖”的假設。
愛之圖和一見鐘情看起來是一回事,但實際上又有一定的區別。西方人更重(性)愛,中國人更重親情(愛)。可以看成是潛意識層面的兩種需要。其一是對幼年性愛的需要(原欲),即“愛之圖”;其二是對幼年親情的回歸, 希望與親(情)人“一見鐘情”。
愛之圖和一見鐘情又是密不可分的,雷同于成人的愛和情的關系。兒童更需要安全和呵護,濃郁的親情是基礎,沒有親情的原欲是不存在的。但原欲又是一種原始的性愛,絕不是單一的親情,而是親情、戀情、性愛混合的一種情感體驗。
中國人說的一見鐘情主要代表了戀情和親情,因為中國人不喜歡說兒童也有性愛。我們不妨把一見鐘情稱為“情之圖”。當然,也不否認愛之圖只是潛意識的一種存在,而一見鐘情是現實中發生愛之圖對應時,出現在意識層面的一種情感體驗。
愛之圖和一見鐘情的說法大同小異,其實它們產生的共同基礎就是幼年的親情和基于親情的對主要是異性父母的初戀(原欲)。我們研究一見鐘情的主要目標就是關注早年的親情和原欲對成年后婚戀的影響。
人類有史以來,文化歌頌的不衰的主題是人類的愛情,國內國外都有很多終生相愛的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很多愛情故事大都是“一見鐘情”而開頭的。在我國,尤其是在過去的年代,受男女授受不親的文化影響,女孩子在家很少出門,偶爾出門或與家人上了廟會,看了花燈,就陷入了愛情的漩渦。國外人時興的旅途戀、邂逅相戀等等,也多基于“一見鐘情”的基礎。這些已無異于告訴人們,基于早年的親情和原欲而產生的一見鐘情正是愛情的深層的基礎。
2、愛之圖類型突顯潛意識中的親情和原欲
我們在“一見鐘情初析”一文中,根據大量一見鐘情的案例分析,從個人早期成長的家庭背景,從愛之圖的原型、愛之圖情感特點、愛之圖性質等特征,把愛之圖分成不同的類別。但每一種分類都有其早期親情濃郁的背景,早期親情濃郁的親人或扶養者,在其跟孩子最親密接觸的那些時間的相貌、體態、行為、舉止,與孩子親密的程度,情愛的付予和接納的方式,及其跟孩子相處的模式,身體接觸的方式和頻度以及其他特征,構成了孩子心目中的愛之圖的雛形。根據早年不同的成長背景,分析不同愛之圖的特點如下。
2.1 祖父、祖母型愛之圖
孩子從小的撫養人主要是(外)祖父母,(外)祖父母給孩子的關心愛護特別多,孩子對(外)祖父母的親情和愛戀特別濃重,成年后對相似于(外)祖父母的異性產生好感或愛意。女孩更容易發生,成年后遇到一位成熟、成功,又年長的象她祖父的男人,會更符合她的“愛之圖”。
2.2 父親、母親型愛之圖
一般情況而言,父母不僅孕育了孩子,還要精心的愛護和撫養孩子,不僅培育了濃郁的親情,而且培植了相互濃烈的依戀情感;長期的共同生活,相互膚體的密切接觸,雙方都有性和愛的滿足,尤在異性親子間,特別是孩子的感受會非常的強烈,放肆的享受著原欲的滿足,異性父母自然就成為孩子的原欲對象。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兒子會有戀母情結,女兒會有戀父情感,甚至會影響他們日后的婚姻生活。
2.3 哥哥、姐姐型愛之圖
年幼時,同輩兄弟姐妹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相對減弱的家庭,同胞之間的相互影響相對更大,主要指兄對妹、姐對弟的影響。在弟妹出生以后,哥或姐自然參與了弟妹的撫養和保護,弟妹對來源于兄姐的撫愛、呵護感受深刻,回報以相應的兄姐最適應的關心和愛意,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國人最多見的婚配年齡模式是男大女小,可能說明兄妹型是最常見的愛之圖模型。現代人姐弟戀在增加,這種婚戀模式可能是因為現代人獨生子女多,女孩常學媽的強勢,兒子又戀媽和媽的強勢,他們的配對自然更合適女大男小。
2.4 其他撫養人型愛之圖
撫養孩子的人包含親屬中的撫養人和非親屬的撫養人(女保姆等),亦可奠定愛之圖的基本框架。
2.5 師型、星型愛之圖
孩子早期在與老師的相處中,或在欣賞明星的角色時,發生了異常深刻的情感震撼或移情,從而構建愛之圖的原型。特別是女性心目中的男性偶像,形成愛之圖似更容易。
2.6 復合型的愛之圖
可以是兩位以上親人或非親人原型的復合。
愛之圖的不同類別又反過來證明其人的親情需要和原欲對象,原欲對象又是主要由親情所決定,所以是什么樣的親人給予的什么樣的親情是出現一見鐘情的決定性的因素。事實上,非父母型愛之圖雖然是少數人,但是說明他們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親情,原欲對象也不是父母,而是從小給他、她親情最多的非父母的親人或其他人。如果從小沒有專一的親情和原欲對象,則有可能是師型、星型愛之圖或復合型的愛之圖,此類人的親情和原欲對象相對不確定。
3、持久的一見鐘情是美滿愛情的基礎
其實,絕大多數人的愛之圖主要就是親人之圖,尤其是父母之圖,親情最濃重的,膚體接觸最多的,性愛最濃的親人之圖。現實中的戀人越是符合愛之圖,雙方親情和原欲的契合程度,也就是愛之圖對應的程度,決定了一見鐘情的深淺。情愛的契合程度越好,親情和原欲的滿足越到位,一見鐘情感就越明顯,說明親情和原欲是一見鐘情的基礎。持久的一見鐘情又是愛情中的極品,親情和原欲自然就成了愛情最重要的基礎。
可以說有愛之圖的一見鐘情,對方雖然只是象自己最親近的最愛的親人,但能讓自己回到小時與親人相伴時既有親情又有戀情的美好感覺之中,無限親切,充滿關愛,安全溫暖……在由愛之圖(自己親人的替身)導引出的親情和幼時戀異性父母的性愛(原欲)基礎上,加上現時對異性的戀情而產生一見鐘情。
有一見鐘情是愛情良好的開端,若能經受時間的考驗,遠視者鐘情,近視仍鐘情,越看越真,鐘情越深,這就是真正的“一見鐘情”;若又能保持并不斷提升,更是婚姻匹配的最佳組合。有人認為一見鐘情是短暫的瞬間的激情。其實不是,調查認為有70%男性及80%女性曾有過一見鐘情,多數發生在20歲左右,結婚或長期維持戀情的占70%(結婚的占55%)。在離婚率超過50%的美國,一見鐘情并結婚的夫婦中男性的離婚率在20%,女性在10%以下。說明一見鐘情雖是“命中注定”,但也確實可貴。
一見鐘情的持久存在或者是不斷提升,可以淡化其他不適合匹配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戀愛中有暈輪效應,情人眼里出西施,深厚的感情可以淡化甚至掩蓋一個人的缺點、不足,而放大其優勢形成“光環”。
多年前我們就提出了要科學擇偶,幫助當事人尋找“愛之圖”,努力爭取互為愛之圖的最佳婚戀匹配模式。并且一直在研究尋找“愛之圖”的具體方法,努力研制開發婚戀匹配測試軟件系統,以期在更大范圍內尋找具有“愛之圖”的最佳配偶。
4、夫妻相也說明親情和原欲與愛情相關
“女大十八變”,說的就是人的相貌是能變的。美國一位研究人類相貌學的學者雷伯特.惠斯泰爾調查發現,人的相貌能變,是后天文化因素造成的,也可以說是學來的。他指出,初生嬰兒的相貌都差不多,幾乎沒有明顯的面部特征。他們通過以后的觀察,模仿自己身邊的親屬及其他人,逐漸學會安置自己的相貌位置與形態。例如,把眉毛調整到適當的位置,嘴唇、鼻子也都按大腦中的臉譜圖(主要是同性父母的)發育;嘴的外型就不是生來就確定的,它要等到恒牙出全后才能確定,許多人進入青春期后才能定型。
孩子一出生最親密接觸的就是父母(或撫養人),父母的相貌和父母為孩子提供的視覺環境,左右了孩子對自己相貌的塑造,父母或撫養人的臉譜就成了孩子臉譜發育的模型,孩子也就越長越像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或者一部分更像父親,一部分更像母親或其他撫養人。
人到成年以后相貌還會再變,成人后則會以崇敬和愛戀的對方的相貌模型而來改造自己。恩愛夫妻,長相廝守,共同生活幾十年,在天天贊賞對方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在改造自己的相貌,于是越變越像。究其原理應該是一種生理與心理的互動效應,觀察、贊賞對方的美麗,同時就會產生與對方一樣美麗的心理期望,這求美的意念會無形中影響生理的相貌改造、調整的過程,日積月累,逐漸發展而成夫妻相。
一位社會學家在追蹤研究了數百對夫婦的婚姻生活情況之后,注意到一個出人意外的事實:凡是夫妻感情濃郁、和和睦睦生活了幾十年,他們的相貌會越來越接近——更趨向于雙方優勢美的一種組合。反過來則可以說夫婦越長越像或者說能評上最佳夫妻相的夫婦才是最好的夫妻,說明他們的關系最純真、最美好,這樣的夫妻肯定有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相依相戀的真誠情感。
我們對相互有一見鐘情感覺的案例的分析發現,他們幾乎都有相貌特征上的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夫妻相和一見鐘情相伴而生,正是因為它們有潛意識中的親情和原欲的共同基礎。
夫妻相形成的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更相像的人更相愛,因為女方有更像母親的因素,而男方有更像父親的因素,相對于雙方而言,產生愛戀、鐘情的情感因素的基礎存在更多,鐘情的、相愛的感覺就更易產生,或者更為強烈,愛情就會更濃烈,更持久。
可以說夫妻相是相互有更相像的基礎和相愛后長期保持暈輪效應的結果。夫妻相的現實還只是從外表的相貌特征的相似性與愛情顯著相關性的說明。我的相貌是我父、母或他們像素的綜合,我和他(她)相貌越相似,說明他(她)和我父、母越相似,自然會更符合我的愛之圖,親情的成分越多,一見鐘情的程度自然越明顯。
5、 (隱)含有親情的愛情最完滿
我們在《人類愛情內涵初探》一文中就提出了,人類愛情是人類性愛和情愛的結合。情愛是友情、戀情、親情三情之結合,是人類情愛的最高境界,含有親情或替代親情的愛情最完滿。
親情,特指親人之間的那種特殊的感情。“親情”重在“情”字,可以有血緣關系。但不是親人也可以有親情。更主要是早年的依存關系、互助互愛的關系培養起來的。親情重于戀情和友情,是愛情的基礎,是產生一見鐘情的潛意識根源。
我們的研究證明,情愛類型的契合決定愛情真偽 。一位從小出生于父愛濃重的家庭的女孩找了一位母愛濃重家庭出生的具有戀母情感的男人,他們的情愛類型契合不良,可能僅有性愛而無情愛,愛情不真。倘若這位女孩與比她大的具有父型情感的男人相愛,他們情愛類型的契合度最好,他們的愛情也就很真。一見鐘情的基礎就是情愛類型的最佳契合,所以可以說含有濃郁親情或替代親情的一見鐘情就是愛情深層的堅實基礎。
筆者在總結分析30年的婚戀咨詢案例的基礎上,提出了情愛的豐滿是人類愛情的顯著標志;情愛之中,親情是重要的基礎。一見鐘情說明,現實中的他(她)是自己親人的替身。正是這位替身讓自己回歸那美好的幼年受到親人疼愛的歲月,跟類似自己初戀親人的戀人在一起,喚醒了幼年濃郁的親情,激發了對最親親人的初戀的潛意識能量;同時又有了現時戀情和性吸引、人類性愛的參與,那感覺真是又親又愛。幼年的體驗和現時的感受疊加在一起,形成了“性愛+情愛+親情之愛”,這是愛情最豐滿的模式、最高的境界和最巔峰的體驗。
6、原欲的替代性滿足是愛情追求的核心
德國心理學家施太倫說過,人在6歲以前都是哺乳動物,6歲以后才發育成人類兒童,即是說,6歲前孩子沒有亂倫禁忌,他們是完全自然而又真誠地愛戀著父母或其他撫養人,并在與他們的一切親密接觸中享受著兒童性愛的滿足。孩子的原欲就是在濃郁親情的基礎上得到了最好的滿足。嚴格說起來,能滿足孩子初戀的父母或其他撫養人才是孩子真正意義上的初戀情人,所以說,原欲在潛意識中的能量是巨大的。根據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原欲的潛意識能量足以影響成年后對愛情追求的一切行為。
弗洛伊德認為,在青春期生理發育尚未到來之前,兒童對父母的愛的本身隱藏著一種性的欲求,即所謂的戀父戀母傾向。如果心性發展不夠順暢,成年后選擇其性對象時亦常以童年期間的原欲所愛的對象為對象。然而因生理性成熟的后延,又由于成年后接受了人類有亂倫禁忌的文化影響,還有三代血親之內不得結婚的法律條文的制約,且從兒童到成人有充分的時間足以建立其防止亂倫的道德屏障,或者是形成其他的抑制機制,在其性對象的選擇中,自然會排除其所愛戀的親人。
若在成人后遇到跟亂倫無關的又酷似親人的戀愛對象,這現實中的他(她)只是自己親人的替身,又正是這位替身的存在,讓自己回歸那些幼年受到親人疼愛的美好歲月。跟類似自己初戀親人的戀人在一起,喚醒了幼年濃郁的親情;激發了對最親親人的初戀的潛意識能量,又有了現時戀情和性吸引、人類性愛的參與,即是說在親情的安全、溫暖和幸福體驗的背景下,再體驗與原欲疊加的成人性愛和戀情之愛的心理震撼,愛情的體驗無與倫比,完美至極。
在人類的婚姻史中,流行過所謂血親婚,時至今日還有表兄妹結婚親上加親的說法,都是人類愛情中應該具有親情回歸和原欲滿足的說明。最能說明問題的還是所謂的一見鐘情的愛情,替代的親情和原欲的能量,導引出只要一見就能鐘情的結果。就實質而言,親情和原欲是愛情的基礎;就表象而言,一見鐘情表達了愛情深層的基礎。
7、親情的發掘和培植提升愛情體驗
根據現有的婚姻質量的有關調查證明,婚姻中真正有愛情的夫妻實在是少數。可見現有的婚姻只是一種社會的性制約形式而已,并不是人類最合理的婚姻。人們早就注意到,所謂的“三年之痛”、“七年之癢”、“十年危機”等等,婚后感情平淡,矛盾滋生,問題不斷,甚至認婚姻為愛情之墳墓。咎其根源,仍是因為大多數人的婚姻是沒有堅實的潛意識基礎的。他們的配合,既沒有“愛之圖”的偶合,也缺少”情之圖“的互惠互補,婚后磨合也宣告失敗,致90%以上的男女在自己的婚姻中不能享受一輩子的人類愛情生活。難道這能證明現代婚姻的合理性嗎?難道不能說大多數人的婚姻還只是停留在動物性吸引層面上的嗎?
很多夫妻婚前就沒有明顯的一見鐘情感,或者說每對戀人、每對夫妻在戀愛期、新婚期相互的愛戀肯定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上夠不上一見鐘情,所以婚后生活會平平淡淡,或者會發生婚姻危機,出現婚外戀情。研究其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他們即使在婚后,依然有很多的機會與自己“愛之圖”有不同相似程度的對象相遇,而因此會產生各種程度的婚外戀情。對超出夫妻“愛之圖”越多的婚外對象,越有可能發展為婚外戀情,并足以破壞婚姻。尤其是女方,一旦紅杏出墻,會有“駟馬難追”之勢,結果常常苦不堪言。
要提升人類婚姻的層次,提高人類婚姻質量,絕不是只講倫理道德、責任義務就能達到目標的,而是要認真從當事人的早期成長背景研究其潛意識層面的親情和原欲,即“愛之圖”和“情之圖”,根據這兩圖尋找自己的真愛和真情的一見鐘情對象,進入戀愛的過程。戀愛的過程也是培養感情的過程,是增進相互的了解,發現優勢更多相似的過程,也是劣勢互補的實習或訓練過程,是兩個人全面融合在一起變成一個人的過程。
婚后婚姻目標的實施,實際生活的平淡,復雜的家庭關系的影響和夫妻交往技巧問題等,都會從正負兩個方面影響夫妻關系。人們都希望更多的是正面影響,深化夫妻感情,保鮮愛情并發展愛情,不斷提高婚姻質量。
婚后夫妻相處不僅是心理上的相互寬容或相溶,性格脾氣、行為習慣的相互適應、互幫互助,性生活的和諧,感情生活的相依相伴,更重要的是不斷發掘和培植親情,互相把對方作為自己最親的親人,甜蜜的相處終生,真正使夫妻從生理心理到感情、精神、心靈的全方位的相互適應、相互融合,使愛情得以可持續發展。
婚后雙方在密切相處和不斷相互了解中,親情就會得到進一步努力發掘和精心培植,隨著夫妻之間的親情日益突顯,日益濃郁,原欲的滿足程度也會隨之日益增加,雙方的感受也就會越來越甜蜜。
可見我們提倡努力發掘潛意識中的親情和精心培植婚后漫長歲月親密相處中不斷發展的親情,都是婚后婚姻建設的重要方面,對提高一生的婚姻質量意義重大。
夫妻雙方原欲和生理性欲的滿足,有不斷升華的性愛體驗,又在不斷豐富的感情交往之中,親情得到不斷的發掘和精心培植,增加心理上相融,性愛和情愛交互作用,同步提升,使愛情和愛情影響的方方面面,交織著、升騰著,真正達到了“生命呈寶貴,愛情價更高”的境界。男一半女一半走向真正意義上的結合,完完全全地結合,不僅僅是“白頭偕老”、“百年好和”,而且是一輩子的“真情、真愛”,可持續的一見鐘情,無限的人生享受。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