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你怕了嗎?
發布時間:2020-08-06
1919閱讀
1.
垃圾分類,你怕了嗎?
上海率先執行最嚴格的垃圾分類已經一個月了,路過小區的垃圾箱,經常看見居民們井然有序地扔垃圾,就連對討厭的廚余濕垃圾,很多阿姨爺叔們也非常淡定地打開塑料袋,倒入垃圾桶,再把垃圾袋扔到干垃圾桶,覺得手被弄臟的,還可以到垃圾箱房旁邊的水龍頭沖洗干凈。一切似乎步入正軌。
另一方面,還是會看到街上,小區里的地上,隨機出現不知名人士留下的各色垃圾袋。偶爾在朋友圈發發垃圾分類的內容,就會引起全國各地朋友對上海投以同(恐)情(懼)的目光,好像我們生活在煉獄一般。
垃圾分類好像成為一個最需要勇氣和智力的活動,這是為什么?
現實的原因可以張口就來說很多,比如太臟、太麻煩、不習慣、不方便……
但抹去這些表面的浮末之后,我似乎有點覺察到,對于垃圾分類的懼怕與厭惡,還有沒有什么潛意識的動力?而且這動力與我們人生其他的事情似乎緊密相關。
2.
對待垃圾也需要意識化?
跟大多數人一樣,面對垃圾分類,我第一感覺也是“好麻煩啊!”
靠著自小的環保主義價值觀支撐著我開始一邊嫌煩,一邊學習垃圾分類。
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個最大的感受:不開始垃圾分類,你都不知道自己平時制造了多少垃圾。
以前想買杯奶茶就買了,喝不完就隨手扔垃圾桶;以前想吃外賣就叫了,吃完袋子一扎,隨手一扔,再也不用理會。
現在突然覺得每一筆可能制造垃圾的消費,都要謹慎對待:你不光得花錢買,還得花腦子分類,花精力執行。
自從垃圾分類實行后,我再也沒在家里叫過外賣,因為想到,還要把吃不完的倒濕垃圾袋,要把油污的一次性餐具沖干凈,再放干垃圾袋,我就覺得,算了還是在家隨便煮點面條吃吧。
垃圾,好像從一個可以被我們無意識程序自動處理的東西,變成了一個必須要進入我們意識層面,讓我們好好考慮和對待的東西。
難怪讓人很痛苦啊!所有從無意識領域進入意識領域的歷程都不是那么輕松的,包括對待垃圾。
3.
欲望如垃圾般“廉價”
面對原本無意識扔掉的眾多垃圾們,你首先要直面的,是自己無意識一定要滿足的欲望。
原本各種買買買之后,可以輕松在你眼前消失不見的東西,現在都要一一經過你的腦子,讓你仔細思量:扔哪兒?什么時候扔?
前陣子我家幾天之內,矗立了好幾座各種快遞箱子壘砌成的“可回收垃圾建筑物”,別問我為啥不及時扔掉,因為積累速度快,喘口氣半天的功夫,網上訂購的各種快遞便紛至沓來,想著每天扔多費事,索性積累多一點再說吧,不知不覺之間,便讓它們瘋長起來。
網上交易讓很多欲望可以得到最及時的滿足,很多人動動手指之間,其實是在滿足自己早年不得不被父母“延遲滿足”的那些欲望,而并不是自己當下生活必需的東西。
家里堆了很多累贅且無甚大用的東西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然而如果不是整理房間我還可以暫時不用面對這一切,然而有了垃圾分類,對不起,因我欲望而制造的累贅會以比原來龐大數倍的方式隨時呈現在面前,讓我一不小心就心堵了,我不得不正視自己消耗了多少金錢,資源以及空間的事實。
無意識滿足自己的瑣碎小欲望是容易的,然而當這背后有更大代價,或者說它轉入我的意識層面后,我不得不問自己:這些輕易地滿足后面是隱藏了什么?
至少有一點:我希望通過瑣碎而輕易地滿足去替代那些要花費自己更多時間精力才能做到更精細更大的滿足。
比如我買了很多件平價的各式各樣的衣服,好像是滿足了我愛美的欲望,其實是在回避去認真健身,認真給自己搞造型設計地對美更精致,更高級的追求。
兩者可能在花錢的價值上沒有什么區別,然而垃圾分類之后,讓前者的視覺沖擊力一下子顯現出來了,我突然覺得那些為了滿足自己“愛美”欲望所做的事兒,多少都顯得有點兒“垃圾”了,
這個“垃圾”的意思是,滿足自己欲望的方式太粗糙,質量嚴重不足所以得靠數量彌補,最后數量的觸目驚心要靠垃圾的形式來顯現。
4.
垃圾:你不知道的陪伴者
垃圾另一個難以分類的原因是與直面分離有關。
先不說垃圾分類,光是扔垃圾這個動作就帶著很多分離的意味,這就是為什么有一些老人有屯垃圾的癖好的原因之一,因為老年人最大的恐懼是死亡焦慮,死亡,就是終極的分離,這些老人們實際上是在用囤積垃圾的方式抵御潛意識的死亡焦慮。
在上海最近還有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25歲的宅男足不出戶,靠叫外賣填飽肚子,在自己屋子里囤積了好幾年的垃圾,甚至于別人提出幫助他扔掉,他都拒絕了。這背后是他十幾年前幾位親人一夜之間在火災中去世給他帶來的創傷,極大激活了他的死亡焦慮,讓他幾乎退行到了胎兒狀態(吃喝拉撒都在子宮里完成),垃圾成為了陪伴他的客體,以至于他無法與之分離。
直接扔掉垃圾,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容易的,并不會激活多少分離焦慮,但是,如果扔掉之前還要對它進行分類,讓這個分離的過程被數倍地拉長,可能內心體驗就變得逐步不可耐受,具體地體現就是在分類過程中產生不耐煩的情緒。
當然從現實層面來說,垃圾分類的確增加了扔垃圾的工作量,比如要思考,查詢一下手邊的垃圾到底是屬于哪一類,然后再扔。
從潛意識層面,每一次查詢,思考,仔細地送垃圾們去該去的地方,都是一次對我們過往某一個生活的告別,原來這個告別可能只需要“咻”地一瞬間,現在卻不得不拉長幾百倍。
以前我們可以粗糙含混地告別,現在卻不得不清晰明了地告別,這對有些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他們以為是怕麻煩,其實“麻煩”背后意味著關系,在他們潛意識里,可能每一次分類垃圾再扔掉都都是一次微型分手,甚至是一次小小的死亡。
5.
歸途,值得更精心的對待
垃圾,我們往往把它們看作廢物——臟、亂、差、臭,正如我們對待自己的排泄物一樣。
但所有我們即將要丟棄的,哪一樣不是我們曾經渴求的?
當渴求的資源被我們得到,利用完之后,可能其實我們是有愧疚感的,所以并不想再多看它們一眼,也不想再去多考慮一下它們的歸途。
也許,這也正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在無意識的驅使下,我們粗糙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倉促混沌地告別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年、每一段旅程、直到整個人生。
垃圾分類讓我們正視歸途,也讓我們更懂得珍惜一路的每一步。
正如臨終關懷,入殮師等職業實際上是很有價值的一樣,垃圾分類的價值不止于經濟、自然、資源,其實也存在于心理、哲學方面。
如果我們能鄭重地對待所有經過的人和物,精心地送它們踏上另一段旅程,而不是因為要分離、要結束,就草率和無所謂,這也會是對自己人生最大的尊重。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