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發布時間:2020-06-18
1551閱讀
安全感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如果在童年的記憶里搜索,你能找到讓自己內心充滿安全感的答案嗎?
有朋友說,自己不敢在下午睡午覺,因為一覺睡到黃昏,一睜開眼,看著外邊朦朧黑黑的天空,空蕩的房間,會有一種被全世界遺棄的感覺。
童年里黃昏醒來,無人在身邊,一個人看著幽暗的房間,嚇得大哭,苦苦等父母回家的記憶馬上涌來,非常難受。
有人說,自己到了如今,也不想回去,因為回家就要面對爸媽無休無止地爭吵。
從童年記事起,到如今一直沒有停下,家對自己而言,不是溫暖的休憩港灣,反而像一個讓人想逃開的戰場。
安全感就是這樣的,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扎根。
它就是生命的底色,深深影響著每個人的存在狀態。
一個人只有在擁有基本的安全感后,才可能放松下來,更多地體驗到輕松、愉悅、自在、歡樂等美好情緒。
而父母給孩子創造的成長環境,給孩子的心理關注,影響著孩子安全感的構建。
一定要建立親密依戀關系。
小小的孩子,哪怕是大孩子。
除了父母的管教之外,都需要一種獨特的,區別于其他感情的親子依戀。
我們稱之為“安全型依戀”關系,這種感覺會伴隨人的一生。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將缺乏和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系的能力。
無論你多大了,內心都會住著這樣一個內在小孩。
而這個內在的小孩,跟他成長的那個原生環境永遠有著內在的關聯。
父母的關注和親密的愛,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兩個關鍵。
孩子需要積極地關注。“當我不開心時,我會感到難過。我的情緒需要有人看到,不管我的目的如何,我首先希望有人關注到我的情緒,而不是忽視和打擊。”
這樣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是被父母關注重視的。
多年以后,這種感覺還會在記在心頭,溫暖一生。
在知乎看到一個這樣的小故事,讓我感動不已。
一個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
故事里說有人給國王貢獻了一條桌布,
臟了不用洗,
只用在火里一燒就干凈了,
原來這個桌布是石棉做的。
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燒不著的布,
男孩的爸爸為了給他演示,
不顧媽媽的反對,
拆了家里的電熱杯,從里面拿出石棉,
然后放到煤氣灶上燒給他看。
果然那塊石棉沒燒著,反而變白了。
從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點高這個事實。
二十年過去了,爸爸在電話里問他,
QQ為什么登錄不了,
怎么下載電影,
為什么顯示器不亮,
電腦越來越慢是怎么回事。
每當他犯懶不想回答時,
他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個周末,
在燃氣灶上安靜躺著的那塊石棉。
讓孩子被關注,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愛和理解,而不是冷漠和忽視。
所以,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內心會更加的溫暖。
會更加疼惜心愛的人。
所以,如今小寶也會經常有些奇思妙想,我都盡量關注他,滿足他。
假如一直否定孩子,忽視孩子,打擊孩子。
那冷冰冰的家只會顯得無趣,又有什么滋味呢?
全家人教養方式的統一。
每一個家庭,都有獨特的一個家風。
有的家庭,講民主,所以沒有誰是權威,大家都能發言。
而有的家庭,卻只有一個權威,其他人都得聽話。
在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一出家門就會迥然不同。
所以你會看到有的孩子懂禮貌好商量。
而有的孩子卻蠻橫霸道,拳頭說話。
但是,家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還有一點。
家人的教養方式是不是統一的?
比如有媽媽說,自己給兒子定了不準玩手機的規矩。
一轉身,兒子就在爺爺的懷里看手機。
“不許玩手機啊!媽媽定的規矩。”
“我沒有玩,是爺爺在玩,我只是看。”
“怎么不能玩啊,現在的小孩都玩手機。”
“不會玩手機的小孩,會被人說傻子。”
各種不同的意見接踵而至,孩子就在懵了。
不知道到底聽誰的呢?
在很多教養問題上,父母都會出現一些爭議。
以前有一位爸爸問我,“在孩子的問題上,當我跟妻子的意見不同時,該怎么辦,聽誰的?”
一般我們的答案是誰對聽誰的。
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分不出對錯啊,怎么辦?
那就先擱置一下,冷靜下來再想想,再商量一下。
最好達成統一意見,再去執行。
說到底,在家里也要人人可以發言,而不能搞一言堂。
對老人更是要耐心引導,讓他們明白其中的緣故。
比如孩子自己不吃飯,要老人喂。
那就跟孩子商量,鼓勵他自己吃,證明給老人看一下,其實孩子自己已經能吃好飯了,不需要喂也能吃飽,所以全家人都要鼓勵孩子來自己做能做的事。
這樣孩子能更好地獨立起來,是一件好事。
比如孩子跟著老人看電視,甚至上癮了,怎么辦?
帶孩子測一下視力,然后告訴老人,孩子的視力已經受損了,醫生說不能長時間盯著屏幕,要多去戶外運動。
讓老人知道,我們所做的努力,并非針對他們。
而是時代不同,理念得更新一下,或者是出于愛孩子的緣故。
當全家人的教養方式統一了,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會覺得更有安全感。
盡量做到養育者的持續和穩定。
很早以前,我就想跟大家談這件事的重要性。
因為有很多的孩子,他們3歲前幾乎都是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然后到了3歲,爸媽突然就接手了,把孩子帶到自己身邊,匆匆地送進幼兒園。
本來從爺爺奶奶的養育方式中轉變到爸爸媽媽的方式中,已經讓孩子很難一時間適應。
何況還面臨著第一次分離——入園。
很多問題往往在這個階段產生了。
比如哭鬧不止或者不哭不鬧,卻變得心事重重。
因為孩子的內心會因為教養者和成長環境的改變而發生微妙的變化。
最好的辦法是自己把孩子帶在身邊,從嬰兒時開始就懂得孩子。
如果不能帶在身邊,那也要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知道他的興趣愛好,知道他害怕什么。
每天花點時間打個電話或者發個視頻,跟孩子溝通,保持一種在身邊的感覺。
這樣等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時,孩子也不會那么抗拒。
還記得有一位媽媽說,孩子一直是奶奶帶。
自己在外邊做事,好幾個月才回去見孩子一次。
每次孩子不理自己,只跟奶奶親。
她心里覺得很痛苦。
自己辛辛苦苦生的孩子,既然都不讓自己抱。
所以她每次回去買很多玩具和零食,白天孩子可以讓媽媽抱,也一起玩。
但是到了晚上一定要找奶奶。
有一天自己強行把孩子留在自己的房間,關緊門。
但是孩子一直在那哭著找奶奶。
看到兒子那可憐的樣子,她也跟著哭了,最后還是把他送到了奶奶房間。
當時她問我該怎么辦?
我的建議是讓孩子保持跟奶奶的親密依戀,暫時是她無法替代的。
不要想著去干擾或者隔斷。
因為孩子需要一個穩定的養育者,這個人知道他的作息、習慣,孩子也從這些日常里感到安全和舒適。
同時多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多陪他一些時間。
慢慢地,孩子會意識到媽媽跟奶奶身份的不同,再開始接納母親。
然后跟母親之間建立一種新的依戀。
母親跟孩子之間有一種天生的親密,但是也需要陪伴的時光。
因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知,是愛流動的通道。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