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發布時間:2020-06-03
2306閱讀
在“愛上誰”和“如何愛”的問題上,我們往往承襲了早年的經驗,并被潛藏于無意識當中。成年后,意味著我們要從“接受愛”轉變成“去愛人”,如果轉變不成功,就很難發展出積極有創造力的親密關系。
說幾個故事吧。
1.
我愛你,你也應該愛我
自戀的人理解不了別人與自己的不一致,如果TA愛一個人,會認為對方也應該有同樣的感覺,在表達愛的時候,他們常常把自己都感動哭了,卻很納悶為什么對方沒有被感動。
校園里一個男生坐在點了心形的蠟燭圈中間,彈起半生不熟的吉他,對并沒有很了解就很心動的女生表達愛意,他幻想著對方被感動得跑下樓并給自己一個深情的擁抱,卻忽略了或許對方非常的靦腆與羞澀。路人圍觀起哄,他更加來勁,而樓上女孩的尷尬與憤怒也越來越重,拒絕和勸退也不起作用。當一盆冷水從天而降潑在男生身上,女生怒喊“滾”的時候,男生用了更大的聲音喊道:“我愛你!”,吃瓜的群眾哄堂大笑。最終,保安以維護正常秩序為由遣散人群并勒令男生清場離開,男生留下了灰太狼的名言:“我還會回來的”。
缺乏共情且活在幻想中的男生,始終糾結“那么浪漫的表白,為什么她就不為所動”。
曾經“追星劉德華十三年,傾家蕩產父親跳海”的事件中,跳海的父親在遺書里對劉德華的憤怒指責,就是他們覺得“追星劉德華傾家蕩產”是他們對劉德華的付出,而劉德華應該感恩并同意他們的要求。
他們不知道對方其實不需要這樣自以為的“愛的付出”,而且還義正言辭地批評對方為什么沒有相應的“愛的回報”。
2.
我愛的,是愛你的意志
忠貞不渝、不畏艱險、上刀山下油鍋,歷經磨難最終到來的愛情,總會讓人感動,甚至于有時候人們故意將自己弄得慘兮兮地等候TA的惻隱感動,似乎在告訴TA自己有多么不容易的在愛著TA。如此悲壯的表達愛像極了痛苦上癮的狀態。
坐我對面的男生情緒低落,聲音低沉,語氣里帶著一絲凄涼講述這幾天前的夜里,因為鬧矛盾女孩不理自己,他心理郁悶憋了好久,最后決定來到女孩住的樓下想見一面談談。十二點多,他還在給她發信息,對方并沒有回復,但他估摸著對方肯定沒睡。原本就郁悶,碰到對方鐵石心腸一般完全不理會,他感到十分痛苦,后來天上下了點點小雨。他告訴我,打到身上的雨滴似乎都在狠狠刺痛他的心,但那一刻也竟然感到一絲快感——心如刀割的快感,很希望雨可以再大一點。并且他給對方發了一條信息:下雨了,我在雨中等你。我問他是否期待著對方會迫于壓力來見他并會很感動,他說是的。最終女孩沒下來,男孩無數次糾結著是否要等下去,卻也在天亮之前似乎很決絕地帶著憤怒、悲傷離開了。
那晚,女孩九點就睡了。
第一次聽到曾老師說“有的人玩的境界很高,不求快樂,只求痛苦”,我挺詫異的。咨詢個案接觸多了,就發現很多文藝范的人追求憂郁,并將自己封閉一個狹小封閉的空間里暗自撫傷,認為這樣會帶給自己安全感,因此也常常誘使身邊的人對他們的關心。
他們在表達愛的時候,更喜歡的可能是自己凄美的心境。
3.
愛就如他所是,而非如己所想
自戀是人與生俱來的,嬰兒需要將養育者與自己混為一體,將自己想象成無所不能的樣子來對抗生命的脆弱和無力,乳房以及媽媽都只是自己的一部分。當個體的生命越來越強大,嬰兒開始區別自己與他人,并形成自我意識。
問題是如果父母不太允許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以及孩子不愿哀悼自己的無能,即便成年,心理能量還會固著在自戀情結上。
從自戀走向他戀標志著人的成長,這首先需要個體區分你、我是不同的個體,然后不僅尊重接納自己,還可以愛上與自己不同的人,一起玩得快樂。
我一位學長給青少年講愛是什么,有一句話特別經典:愛就如他所是,而非如己所想。這句話不僅說明了要尊重自己愛的那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也說明愛的方式是需要了解對方的需要和訴求,而不是我們自以為的那樣。學長列舉了父母有意無意中將孩子視為自己某個產品,以及總在要求孩子接受父母認為是對孩子好的安排或物品之類的例子,似乎讓青少年更加抵觸父母自以為是的愛,讓他們更加叛逆,卻也激活了這些青少年們注重自我感受的力量,使得他們開始與自己共情了。
當我們開始同情自己、共情自己,繼而同情他人、共情他人,生命力、創造力、幸福力的體驗將慢慢流淌開來。
愛情從依戀而來,誕生于無意識中,也強烈地激發人鮮活的存在感,甚至被認為是療愈心靈的最佳良藥,讓我們有機會修補早年沒被滿足的自戀缺損。
因此,無論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還是成人之間的愛,我們都可以從自戀走向他戀,發展出更高級的愛。一個最簡單的策略就是:我們先愛自己愛到漫出來了再分一點對方,對方也愛自己愛得漫出來了分一點我們,從而,兩個獨立的個體共享漫出的溫情、建立健康有創造力的愛。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